01
合理看待“期望”
最近有個諮詢的朋友總對我抱怨說,覺得人生不公平。很多倒黴的事都讓她趕上了。什麼準備了很久的考試,通知今年取消;同事拼單外賣只有她的那份沒有送達;又或者自己定了個櫃子,等了兩個月,店家發錯了顏色.....
我邊安慰她邊說:“可是人生確實是這樣啊,即使最正常不過的期待,也會充滿波折的呀。”
生活似乎總在給我們一些“本不必要經歷的苦難”。但事實上,我們機乎沒有那麼幸運過。比如,我們本應該獲得尊重,讚美,信任,被支援,被愛,被欣賞。可實際情況往往是,很多人一生都在經歷被剝奪,貶低,被控制,等各種各樣的負面“傷害”。
02
放棄那些“正常期望”
前段時間去一個朋友家做客,她訴說起自己年邁的父母。他們之間總是彼此爭吵,詛咒,對彼此惡意揣測,常常彼此傷害。隨即她說:“雖然我的理智告訴我,他們是改不了的,但是我每每想到這樣的場景,就覺得活著真沒啥意思。”
我安慰她:“是啊,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健康正常的,但這個世界上畢竟有太多人是不幸的。他們的父母不夠健康,甚至有嚴重的疾病,這雖然是他們的不幸,但不是他們的錯。”
“也許,你需要明白,你的父母這麼多年都是如此。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棄這種看似正常的期望,因為得到健康的父母,這種期望將不復存在。”她說:“理智中,我知道,也接受,但看他們吵架我就沒法不生氣。”
的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經的一種修行。接受那些“無法獲得的正常期望”這樣的事實。
03
我們這代人
我們這代人(多指80-90後),在當今社會真的是承上啟下。前面的人太過保守,後面的小朋友又略顯奔放。所以我們身上的擔子就顯得會沉一些。
我們的父輩,他們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情感需要對他們來說是奢侈品。他們並沒有機會去學習充滿愛的關係是怎樣的,所以他們幾乎不會反思和期望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這樣的好處是他們根本不會為情感關係而操心,壞處就是他們總是處於習慣性的關係模式裡,不斷重複。
而我們這一代人,已經開始反思自己和她人的關係如何。我們希望自己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又害怕自己像父母那樣對待人際交往的冷漠。而如果我們的父母是“冷漠”的,我們的“正常期待”將比較難於實現。這其實不難理解。
我們這麼想本身沒錯,但周圍環境或家庭因素根本沒有這樣便利的條件給予我們。比如過去我們家都是關起門來過日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導致後來我的人際關係“慘淡”。那也不足為奇。這種“美好人際關係的正常期待”自然就會落空。但我們也可以放棄這個“正常期望”,轉頭看看自己能為自己做點什麼。
04
另謀他路
其實放棄自己的合理需求,已經是很難了。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在本就放棄的需求面前另謀他路,就更難。但為了心理上滿足,我們暫且只能這麼做。
【承認現實,接受自己過去不曾得到,以後也大機率得不到的事實】
現實的挫敗感往往讓我們難以承受,所以人們會想出各種迴避現實的方法:比如把期待放在未來,將來萬一實現了呢?把期待帶回過去,如果當時.....把期待放在別人身上,如果他能幫我?或者憤怒強加於人,還不是他這麼對我!
這些雖然是逃避方式,但終究略顯稚嫩。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逃避方式只能將自己帶入另一種痛苦之中。所以不妨試著接受我們得不到的東西,放棄"正常期待"。
【學會區分,是自己期望問題,還是合理需求被剝奪】
當我們被現實狠狠打臉時,我們會獲得糟糕的情緒體驗:憤怒,委屈,無助,甚至抑鬱.....這些感受都真實存在。但往往有時候,這些感覺不是外部真的要強加於我們,而是我們自己的期望超出了現實可能,所以註定痛苦,卻無法被補償。
另一種則是我們確實在被傷害,但是沒有拒絕的權利,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被傷害。尤其是從小就受到家庭虐待的人,被灌輸都是你的錯這樣的思想,長大後他們就會時常覺得是自己的錯,總在被迫受傷。
這個話題雖然有些艱深,但這個世界有時候確實是讓人心碎的,雖然我們從沒做錯什麼。但我們就是無法迴避那些本不該我們承受的痛苦。我們期待的那些雖然合情合理,但就是無法實現。然而這就是事實,現實不會因為我們無辜而發生更多改變。
好在,我們還有自己的內心。改變一下自己對世界的期望,因為展現出對現實的更多可能性的接受,從而讓自己活的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