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下利水滲溼藥裡面的第一個分類——利水消腫藥。其中第一味藥便是茯苓,茯苓利水消腫效果很好,也是臨床使用頻率極高的藥物。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者馬尾松等植被的樹根上。茯苓外形獨特,比較容易辨認,不易混淆。茯苓有野生也有栽培之分。主要分佈在雲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區,其中以雲南產的茯苓質量最優,也稱之為“雲苓”。茯苓一般在每年的7--9月份採挖,挖出後除去多餘的泥沙,將其堆置,令其“發汗”,之後再攤開晾乾,而後再“發汗”,再攤開晾乾,反覆數次直到外表面出現褶皺,內部水分散失殆盡後,將其稍微蒸一下,立即切片或切塊,曬乾。生用即可。
茯苓味道甘、淡。性偏平。屬於“平平淡淡”類。歸心經、脾經、腎經。主要功效是: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利水之功,決定了茯苓能夠治療水腫類疾患。茯苓味甘淡,甘能補,淡能滲。此為五味之效。藥性平和,能補能滲者,能祛邪,亦能扶正。利水滲溼的同時不傷正氣。臨床上奉茯苓為“利水滲溼之要藥”。凡屬水腫疾病,不論寒熱虛實,皆可以取茯苓入藥治療。如五苓散、真武湯、豬苓湯等等,均有茯苓加持,利水消腫之經典方。
利水滲溼的另一方面應用,便是痰飲之疾。痰飲亦為水溼之邪內聚為患,形成的疾病。茯苓能夠滲溼利水,自然可消除水溼之邪,從而起到消除痰飲的作用。滲洩水溼,則溼無所聚,痰無所生。從根本上解決痰飲之疾。
健脾之功,則使茯苓能夠治療部分脾虛洩瀉之疾。健脾滲溼是茯苓在健脾方面主要的作用體現,透過健脾利溼起到止瀉的功效。尤其適合脾虛溼盛導致的洩瀉。如參苓白朮散,取茯苓、白朮、薏苡仁等一起入藥,健脾利溼止瀉。
寧心也是茯苓的一個作用。寧心之效,決定茯苓能夠治療心神失養導致的心悸、失眠等疾病。尤其適合心脾兩虛證,此類患者常見心悸、失眠、乏力、健忘等症狀,臨床很常使用的經典方劑“歸脾湯”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取茯苓、當歸、黃芪、遠志、木香等藥,健脾寧心安神。
茯苓屬健脾利水滲溼的藥,利水滲溼都有一定下導之力,因此虛寒、精滑者慎用。
《神農本草經》:“主胸脅逆氣,有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世補齋醫書》:“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溼也,茯苓又可行溼。”
、本文旨在科普中藥的功效,並不推薦隨意使用,若有需要,請至正規醫院,遵醫囑用藥,切勿隨意擅自服食藥材。
喜歡中醫的小夥伴們,別忘了點點關注、轉發,有感興趣的話題可以評論留言,或者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