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釣魚,“誘魚”不如“找魚”。這可以說是眾所周知的。其原因是冬天的魚兒活性降低了不少,不像在氣溫適應的時候,它們活動的範圍那麼大。這也是在冬天,傳統釣的大爺們拿著長杆短線,來回走釣,收穫往往很好的原因。
“找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真是不易的。我們的眼睛又不是透視眼,攝像頭,哪裡會知道它們藏身在哪裡呀!
說白了,“找魚”也就是找魚窩。那問題來了,在冬天魚到底藏身何處呀?對於這問題,我們想要找到它們,就要知道所謂的“魚窩”,魚兒選擇這些地方“圖”的是啥?這些地方具備哪些魚兒喜歡的特徵?明白了這些,也就能幫助我們大機率地找到它們了。
“魚窩”具備哪些特點?
合適的水溫
冬天的氣溫低,氣溫低也就意味著水溫也低。同時,冬天還常常伴隨著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早上和夜晚氣溫很低,而太陽昇起來溫度又急劇上升,這樣的情況,作為變溫動物的魚類是很不適應的。遇到這樣的情況,魚兒會到哪裡呢?毫無疑問,它們肯定會選擇水溫相比較穩定的地方啦!這些地方就是深水區。
雖然淺水處的食物較多,但是由於淺水區的水淺,水溫會隨著氣溫的升高變高,氣溫的降低而變低,在這些地方,魚兒是不願意待太久時間的。這也是冬天釣時而有口,時而沒口的主要原因。
而深水區就不一樣了,就算氣溫變化很大,但是深水區的水溫變化並不會太大,水溫會保持在一定的數值。它們更願意待在這樣水溫較為穩定的地方。這也是冬天釣魚,很多釣友選擇用長杆釣深水的原因所在。
那問題來了, 到底多深是深水呢?對於這個問題還真的沒有具體的答案,畢竟水域不同,水底結構也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常去的地方:由於我經常去釣魚,知道最深的地方也就3米多,在水域的中間。水面不大,用個四米八的杆子基本上就能釣到中間深水區。但是,水中間雖然深,白天捕魚的船和海監船穿來穿去,釣中間顯然是不合適的。我就選擇釣近釣淺一點,釣2米多點就好了。石頭我認為,如果到了新水域,對於水深不清楚,就找2米以上的地方就可以了。
另外,冬天還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颳風。而刮北風較為頻繁。我們知道,刮北風意味著氣溫下降。
哪些地方受風影響較小呢?背風向陽的地方呀!這些地方只要水深合適,往往也是不錯的釣點選擇,如果再有障礙物或者水草那這些地方選擇釣點就更完美了。
能夠給魚兒帶來安全
眾所周知,魚兒的警惕性是很高的,再加上冬天的魚活性低,覓食的範圍也就小,所以,它們覓食不會離開棲息地很遠的。而能夠給它們提供安全的地方不外乎就是有障礙物和水草的地方。
看看傳統釣的大爺們,冬天的早上站在橋上手持魚竿趴在護欄邊釣橋洞,長杆短線釣草窩就明白了。他們之所以會選擇這樣的地方,就是因為這些地方藏魚呀!
是不是符合上述條件的地方就有魚呢?答案是否定的。那問題來了,如何判斷選擇的“魚窩”有沒有魚呢?
如何判斷找到“魚窩”有沒有魚呢?
長時間沒口
打了窩子,釣了超過4個小時了,但就是一口沒有看到,遇到這種情況,就不要再做死板凳腿了,趕快另找地方,或者空軍的機率很大。就像我昨天晚上夜釣一樣,打了窩子釣了快3個小時了,就是一口沒有看到。而我拿著魚竿到了一個緊挨著橋墩的地方,拋了幾竿就有口了,結果釣上來四五條大鯽魚。
多打聽打聽
不知道釣友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有些地方,明明是很好的位置,以前還經常出魚,但這段時間這個地方就是魚口很不好。這種情況在冬天很常見(我是遇到過很多次)。個人認為,很大的可能是這個窩子周邊的魚已經被釣得差不多了,而遠處的魚,還是因為活性低的緣故,沒有過來補充所致。
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這個地方果斷放棄好了。就像我前段時間常去的那個洄水灣子,已經連續兩個週末在那裡沒有釣到過魚了。而在以前,這個地方是我的黃金釣位。
引申一點:
冬天釣魚,線組真的沒必要選擇太大了
冬天誘魚很多魚種不開口或者不怎麼開口,再加上活性小,線組的選擇真的沒有必要選擇過大了。
上週,釣友老吳,用0.4的子線搞上來一條近6斤的大鯉魚。聽他講,提竿的一瞬間,就像掛底一樣。這條鯉魚根本就沒有往裡衝。溜了不到2分鐘就拉出水面了。出水後,它就基本上不怎麼動彈了,老吳沒用抄網直接就拉到岸邊了。
再來,使用小鉤細線,還容易出口,當然了這也和你的線組調釣有關係的。冬天釣魚,還是釣得稍頓一點好,比如:調幾釣幾,釣目小於調目1-2目就好。
寫到最後:
另外,冬天釣魚,一定不能偷懶。釣魚之前多打幾個窩子,就像傳統釣一樣,這個地方沒有口,就到哪個地方試一下,不用再像其它季節一樣,沒口可以不停地抽窩誘魚。這種方法不能說不行,但是誘魚進窩的機率降低了不少。還不如多走走動動,說不定就能有收穫的。
實際上,冬天釣魚並不難的。目標魚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鯽魚。對於鯽魚來講,基本上不用考慮斷線的因素。再來,餌料也簡單:要麼就是商品餌加腥,要麼就是選擇紅蟲。
備註:圖片源於網路,侵權通知必刪。碼字不易,如果您感覺我說得不錯,就請點個贊,添加個關注唄!我會繼續分享自己的釣魚心得。謝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