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金剛川》《長津湖》之後,又一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跨過鴨綠江》要與觀眾見面了。《跨過鴨綠江》從彭德懷總司令在板門店停戰協議簽字時的回憶切入,以倒敘的手法講述了這場戰爭的始末。從具體呈現來看,影片的重心放在了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的五次戰役。
《金剛川》上映之後,抗美援朝題材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新亮點。今年國慶檔,《長津湖》的搶眼表現又將這個題材熱度推向了一個新的高點,近日還登陸了北美院線。從《金剛川》到《長津湖》,雖然對這場“立國之戰”表現的格局已經升級不少,但基本上還是表現一個有限時空內的戰爭區域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跨過鴨綠江》在當下影市稱得上是“獨”一份——它採用全景式、史詩性的手法攝製,時間跨度從戰前國際形勢的快速演變一直到板門店停戰協議的簽署,涉及中朝軍隊對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整個戰爭過程。在其他同類影片中,囿於微觀敘事視角,觀眾很難在宏觀層面對故事進行把握,而《跨過鴨綠江》剛好將這個短板補上,使人們可以更加全面地感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大體脈絡。
除了《金剛川》《長津湖》,還有不少紀錄片一直在對這場戰爭做記錄。例如《長津湖》熱映後人們經常提到的《冰血長津湖》(2011),代表性的紀錄片還有《斷刀:朝鮮戰場大逆轉》(2010)、《鐵在燒》(2015)、《刀鋒》(2020)、《熱的雪》(2021)。 《斷刀:朝鮮戰場大逆轉》講述的是志願軍38軍西線作戰;《鐵在燒》聚焦鐵元阻擊戰,是志願軍第63軍戰記;《刀鋒》還原了長津湖戰役全貌,是志願軍第9兵團東線作戰戰史;《熱的雪》則重點解讀了雲山戰鬥、三所裡戰鬥、長津湖之戰、鐵原戰鬥、上甘嶺戰役和金城戰役六場經典戰例。
就戰爭片而言,大體分兩個類別:一種以人物來切入,一般表現的軍隊建制不會超出一個連隊。敘事切口比連隊小,不太像戰場;超出一個連隊,似乎就很難做人物關係了。主流的好萊塢戰爭片敘事多采用這樣的策略;一種傾向於宏大敘事,對戰爭全貌進行全方位展現,從作戰雙方領導人,到各自將領,以及前線作戰的戰士,長卷推演,氣勢磅礴。這類電影更傾向於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把握戰爭大方向,典型代表作是前蘇聯的《解放》,以及中國的《大決戰》。
戰爭片的這兩種分野,不僅代表了兩種文藝美學,也暗含了兩種不同的價值理念。很顯然,《跨過鴨綠江》定位是後一種。影片不僅具備東西兩線和五次戰役的時空格局,同時展現了突襲戰、防禦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坑道戰等不同特質的多場激烈戰鬥。
《跨過鴨綠江》的重心放在了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的五次戰役。
朝鮮戰場除了面對與美軍在武器裝備上巨大的差距之外,志願軍還要面對東北亞嚴酷的自然環境,異國作戰的陌生感,以及後勤補給供應能力不足等問題。 在長津湖前線,美陸戰一師史密斯在雪地裡一聲槍響之後,萬籟俱寂,而他們乘直升機飛走之後,雪地裡竟然滲出了血跡——原來這是偽裝許久的楊根思模範連。
除了彭德懷與毛澤東,《跨過鴨綠江》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有幾位前線將軍,例如50軍軍長曾澤生。50軍由遼瀋戰役中的起義部隊改編而成,軍長曾澤生一直有塊心病。在第四次戰役中,50軍奉命鎮守漢江一個多月,傷亡慘重,但曾澤生一直沒有向志願軍司令部提要求,並表示“漢江一戰,終於在兄弟部隊面前抬起頭了”。曾澤生與他率領的50軍,也側面反映出中國人民志願軍構成的複雜性,他們都將在戰火中熔鍊成“最可愛的人”。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肖揚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