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氣溫低,鯽魚逐漸呈現扎堆的勢頭,進食範圍變小,遊動距離變短,所以在冬釣時比較注重先找準魚窩。如何找魚窩就是看水溫,凡是水溫高的地方自然可能有魚窩,所以選擇釣位時要注意朝向和風向,以及靜水還是活水,還有明水還是障礙物。雖然冬季鯽魚的活動範圍比較小,但是因為扎堆的緣故還是會暴露魚群所在位置的,所以冬釣選擇釣位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千萬不能圖方便,要多走走多看看。
一、水色偏深
水色偏深的地方可能有魚群,原因有以下這些。黑色更吸熱,這個原理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如果水色比周圍深,那水溫一定會比周圍高一些。至於為何這裡水色偏深,原因其實也有不少。首先來說,水下可能有暗草,我們知道冬釣找到暗草那一定會有魚窩。其次可能是水下有障礙物,石碓亂石這些東西,鯽魚也喜歡躲在這些“背水”的地方。還可能是水底淤泥較多,導致這裡腐殖質比較豐富,吸熱效果更好。也可能是水下有溝,這也是鯽魚喜歡扎堆的地方。
水色偏深,其實還有另外兩種可能。第一是這裡藻類較多,是藻類過冬的地方。藻類在冬季數量少,凡是藻類多的地方水溫一定是比周圍高的。第二是魚群活動造成的,雖然冬季魚群的活動範圍比較小,但是並非不能活動。如果魚群中魚的數量較多,輕微的活動也容易攪亂水底的泥沙,導致這裡水色偏深或者比較渾濁。水溫高自然可能有魚群,渾水幾乎都是魚群活動造成的。所以遠遠望去,某塊區域水色跟周圍有差異,這裡幾乎可以認定有魚窩。
二、有氣泡冒出
冬季有氣泡的地方,往往都可以排除是水底發酵形成的沼氣,因為冬季氣溫低的緣故,是沼氣泡的可能性非常低,那自然更可能是魚星了。凡是有魚星的地方,一定不會只有一條魚,幾乎都是一群。冬季的鯽魚雖然活性不行,但是還是需要呼吸的,呼吸作用也會出現氣泡,所以找氣泡也是能確定魚群位置的。找氣泡其實是有要點的,因為魚扎堆的地方一定是水溫較高的地形,所以一般在向陽避風的方位去找。
有氣泡的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有人打窩,冬釣打窩效果最好的就是隔夜窩,因為魚的活動範圍比較小,誘魚時間足夠長的話,就算打窩的位置距離魚窩稍遠,隔夜之後也往往會發窩。還有就是昨天有人正常打窩垂釣,但是當天沒有發窩,第二天才發窩。使用炒香的黃豆粉做窩料,在靜水中打窩在蘆葦根部或者暗草區域,往往隔天之後還能看到魚星,這種虛窩有極強的聚魚效果,但是魚進窩之後又沒什麼食物,導致久久不遠離去。
最後還有一種可能,只有極少數釣友碰上過。不少釣友喜歡在冬季玩傳統釣,拎著一個簡單的小魚護走釣,因為魚護沒有放好,導致魚護被魚拉入了水中。魚護裡有魚,導致又是渾水又是氣泡。當然我是沒碰上過,但是丟過幾次小魚護。敬請關注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