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居明
抗日戰爭時期,在位於山東省德州市樂陵縣(今樂陵市)東南10餘公里處,一個叫鐵營窪的地方,曾發生過一場異常慘烈的戰鬥。我八路軍和縣委縣大隊300餘名機關幹部戰士,被幾十餘倍的敵人包圍,除十幾人突出重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這其中就有三軍分割槽副司令員李永安。
李永安,1912年出生,字國瑞,寧津縣杜集鄉李麻村人。1931年,在寧津師範讀書時,因思想進步,積極進行愛國宣傳活動,被地下黨組織發展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因此,也於1933年被學校開除,回到家鄉後繼續開展黨的工作。1935年,任寧津東區區委副書記。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家國存亡的生死關頭,他毅然參加了張策平等人組織的武裝起義,後在改編為抗日救國軍的劉子芳中隊任指導員。
1938年春,李永安任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22路政治部主任,在寧津縣、南皮縣境內開展抗日遊擊活動,曾在王尖莊擊潰反動地方民團武裝,繳獲一批槍支彈藥。1942年,李永安任陽信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同年調入冀魯邊軍區第三軍分割槽擔任副司令員,率部開展遊擊鬥爭,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1943年初,日軍糾集濟南、天津、惠民、滄州、德州等地的日偽軍兩萬餘人並配備騎兵、裝甲部隊對冀魯邊三軍分割槽根據地鐵營窪進行“大掃蕩”。
2月3日,李永安與科長羅柏森帶領一個手槍班到鐵營窪視察工作,與“掃蕩”的敵人不期而遇。大敵當前,他臨危不懼,指揮若定,當即組織軍民分散轉移,並鳴槍把敵人吸引到自己附近。他親率手槍班在混戰中殺開一條血路,退守到鐵營村西的一片荒地裡,又被日軍騎兵追蹤包圍在白家北邊的古窯附近。他們子彈打光了,就從敵人屍體上尋找子彈再戰,刺刀捅彎了就用牙咬斷敵人的耳朵和喉管,還有的戰士抱著敵人拉響了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戰鬥從拂曉一直激戰到中午,為軍民突圍脫險贏得了時間。最後,終因寡不敵眾,李永安被敵人團團圍住,面對像黃蜂一樣密密麻麻的敵人,他怒目而視,大義凜然,誓死不做俘虜,毅然把最後一顆子彈射進自己的頭顱,壯烈殉國,時年31歲。
1952年,李永安遺骸被遷葬於石家莊華北革命烈士陵園。在1994年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李永安名列其中。
作者簡介:張居明,男,山東省寧津縣人。德州市作協會員,痴愛文學,發表作品數百萬字,多次在全國徵文中獲獎。
壹點號 玉河微瀾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