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歸流是將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改為朝廷任命流官治理的措施。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少數民族眾多,民族發展極不平衡。新中國成立後,藏族和四川涼山的彝族還盛行奴隸制,東北黑龍江的赫哲人仍然處在原始部落狀態,靠漁獵為生。針對民族發展不平衡的狀況,自古以來中原政權都在探索對少數民族進行管理的辦法,總結出很多經驗,實踐了不少制度,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政治智慧。
“制苗之法,固應恩威並施。”這是對苗族的辦法。苗族是中國南方和西南地區的主要民族,分佈於從湘西往南和往西的廣大山區,中國有“無山不苗”之說。“南不封王,北不斷親”,這是針對古代北部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和南方少數民族的手段。南面一般不封賜少數民族首領為王,北面對少數民族上層實行“和親政策”。“崇釋以制其生”是對付蒙古族和藏族的手段,讓他們信奉佛教,心有神靈而減輕慾望,心生畏懼之心,便於統治治理。“以黃教柔順蒙古,中國之上計也”。元朝以後,蒙古族信仰佛教的喇嘛教,也叫黃教,蒙古族的野性血性弱化,對中原威脅減弱,所以有人說:建一座廟,勝養十萬兵。元朝以後的蒙古族,經過文明教化,褪去嗜血成性的秉性,透過不斷融合,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唐宋時期,唐宋王朝在西南地區實行羈縻制度,羈縻制度是早期的少數民族自治制度。羈縻制度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羈是用繩子拴住馬頭的意思,縻是用繩子穿牛鼻子。羈縻制度就是就是中原政權對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控制。
在古代,我國南方和西南地區山高谷深,河流縱橫,氣候複雜,民族多樣,中央政權管理非常困難。西南地區的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再加上橫斷山脈、雲貴高原、川藏高原等,阻斷交通,隔絕交往。去年高考期間,我設計了一條從我們川東去西昌、瀘沽湖、麗江、大理的旅遊路線。沒有去成都走雅西高速,而是從宜賓經過雷波縣、昭覺縣、西昌市、鹽源縣、瀘沽湖、麗江、大理,然後從大理一直到貴州畢節,最後從畢節到重慶。這麼走過,真的懂了什麼叫山高谷深,河流縱橫,貧窮落後。當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多不容易!讓孟獲歸服多麼英明!紅軍當年是多麼英勇!元朝時期,沿襲羈縻制度的做法,在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元朝承認各少數民族首領的世襲地位,授予其官職頭銜,對土司地區進行間接管理。土司制度減輕了國家管理成本,但土司制度有很多弊端:土司容易對抗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土司和土司之間,為爭權奪利經常發生戰爭;土司對屬地內的人民任意剝削壓迫。明朝開始,著手改土歸流,剝脫一些土司的世襲職位,由朝廷委派官吏進行治理。明朝正式在貴州設定布政使司,貴州開始建省。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實行大規模的“改土歸流”。新中國成立後,土司制度徹底廢除。改土歸流廢除了土司的世襲,清除土司割據的危害,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制度,促進了西南地區的文明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