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執政時期,宰相呂夷簡的孫子呂希哲在太學做學生,他算是個職業學者,見多識廣,和王安石、程頤等人關係要好,他的父親呂公著在宋神宗執政期間,官至御史中丞,在宋哲宗即位之初擔任輔政大臣,呂希哲是個妥妥的高幹子弟。
呂希哲
通常這類人都是不愁前程的,就算讀不進書去,考不上功名,憑藉家族背景也能謀個不錯的差事,按理說他的人生道路早就鋪好了,前途一片光明,呂希哲和王安石的關係最為要好,常常向他請教各種問題。
嘉祐二年,朝廷舉辦科舉考試,呂希哲也準備參加,考試前他找到了王安石向他徵求意見,王安石思考片刻後對呂希哲建議道:“何苦去參加科舉,僥倖考取功名。”呂希哲聽王安石這麼說,也沒有生存壓力竟然真就不再去參加科舉了,開始潛心專研學問。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奇怪,大家都知道“學而優則仕”的道理,王安石自己也是透過科舉入仕的,並且他入仕後,官當得一年比一年大,儼然成為了朝中最有權勢的人物,他這麼一個科舉的成功案例,為啥會去勸好友放棄科舉,實在是不符合邏輯啊。
王安石
然而我們從呂希哲日後的人生經歷來看,王安石是經過深思熟慮才給了呂希哲這樣的建議,王安石比呂希哲年長十五歲,呂希哲參加科舉時,王安石早在官場中摸爬滾打多年了,根據他對呂希哲的瞭解,非常清楚呂希哲根本就不適合入仕。
呂希哲這人,秉性純樸,沒有那麼多彎彎繞,喜歡讀書,愛專研學問,他一直強調做人要正心誠意,是個超脫物外的人,在當時黨爭激烈的官場上,別說要幹出一番作為來,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蘇東坡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基於這樣的考慮,王安石才建議呂希哲不要參加科舉,可以把心思放在治學上。
王安石的觀點雖然不是主流,但識人還是很準的,用人一樣應該盡其長,避其短。呂希哲記住了好友的囑託,從這之後三十多年都未參加科舉,直到元佑四年,呂希哲的父親呂公著病逝,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呂希哲這才到兵部謀了個員外郎的差事,後來又在範祖禹的推薦下到崇政殿為宋哲說書。
呂公著
呂希哲整日勸諫宋哲宗修身養性,正心誠意,沒過多久宋哲宗耳朵都聽起繭了,呂希哲就被調任為右司諫,專門負責勸諫,拾遺補過,然而右司諫的凳子還沒坐熱,呂希哲就遭到了御史彈劾,說他不是科舉出生,不能擔任這樣的職務,呂希哲被外放到懷州任職秘閣校理。
呂希哲本來也就沒想當官,對這樣的人事安排倒也無所謂,正好藉機會出京城去轉轉,但他在懷州也沒待多久,不久後又被貶謫居到了和州,直到宋徽宗繼位後,呂希哲才再度被朝廷起用,召為光祿少卿,到曹州擔任直秘閣,結果又沒幹多久,受到崇寧黨禍牽連,再次被革職了。
在呂希哲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雖然也出任過不少職務,但卻幾乎一事無成,一直在被貶官和貶官的路上前行,唯一不變的就是呂希哲到了任何地方,都始終堅持授徒講學,雖然沒有成為歷史名臣,但也成了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再回看王安石給呂希哲的建議,識人,用人真是一門學問,科舉入仕並非是古代讀書人成就事業的唯一途徑,與其把精力放在那些並不適合自己的事業上,還不如發揮自身的特長,走好屬於自己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