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人的傳位體系中,有一種“幼子守灶”的說法。就是說,君王在傳位的過程中,一般會傳給家裡的幼子。
但奇怪的是,如果我們清理一下整個蒙古帝國時期帝王們的傳位情況,我們會發現,幾乎沒有帝王傳位給幼子。成吉思汗傳位給了第三子窩闊臺;窩闊臺傳位給了第三子闊出;蒙哥沒有立下遺囑,不知道他要傳位給誰;忽必烈傳位給他的嫡長子真金。朮赤傳位給他的次子拔都。察合臺去世以後,是他的孫子哈剌旭烈繼承可汗之位。就算成吉思汗,也不是他爹的幼子。總之,就根本沒有傳位給幼子的情況。
既然沒有這種情況,為什麼卻說蒙古有“幼子守灶”這種傳位的傳統呢?這話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
很多蒙古文化研究者認為,“幼子守灶”這種做法,不但是蒙古的傳統,而且是與蒙古遊牧文化的發展分不開的。
他們認為,蒙古遊牧民族在其生活中,由於需要獲得很大的牧場,因此生了孩子後,前面的幾個孩子,都會首先離開父母,到別的地方去拓展,到越遠的地方去越好。因為去的地方越遠,獲得的牧場也就會越多,發展空間也就會越大。但是,蒙古人也要考慮他們養老的問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是從古至今的養老方式,最終肯定需要有人在家裡贍養父母。所以,最小的那個幼子,一般都留在家裡做這件事,同時繼承祖業。這就是“幼子守灶”。
不過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似乎有些異想天開。做這種研究的人,多半是站在漢族的立場來思考問題。所謂的“幼子守灶”,其實是漢人老百姓的傳統。漢民族是農耕民族,很早就形成了一家一戶耕讀的模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先長大的孩子,自然要分出去另立門戶。後長大的孩子,自然會遲一些離開老屋。甚至留在老屋贍養老人,並且繼承祖業。
但是,蒙古的情況卻不太一樣。蒙古作為遊牧民族,他們長期處於原始部落狀態,過的是遊牧生活,不是定居生活。這種生活,要求大家必須都捆在一起,集中生活,集中放牧,隨牧場集體遷徙。而不是什麼誰守灶誰離開,這樣的話,他們是沒辦法生活下去的。為什麼說沒辦法生活下去呢?
因為在隨著牧場遷徙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各個部落對牧場的爭奪。要把牧場爭到自己手裡,必然要打仗。如果要打仗,整個部落必須要全部聯合起來,共同對外,這樣才能夠打贏別的部落。同時,在分配製度上,必須是公平分配,才能讓子孫後代滿意。否則就會鬧矛盾。
由此可見,所謂的“幼子守灶”,幾乎是不可能的。
相對來說,召開忽裡臺會議,推選君王的方式,還比較靠譜一些。因為在一個部落中,君王必須是要有極大能力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帶領大家,在殘酷的草原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果是一個草包當領袖,這個部落就會被消滅。因此召開忽裡臺會議推薦君王,這話說得過去。但是讓君王以“幼子守灶”的方式,直接傳位,那是不可能的事。
總之,後世的蒙古研究者們,一定是被當時的那些史料《蒙古秘史》《史集》等騙了,才會得出一個所謂的蒙古有“幼子守灶”這個傳統的結論。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沒有“幼子守灶”這種說法(或者說這種說法不明顯),為什麼《蒙古秘史》《史集》這些史料都這麼記載呢?
咱們得看看,這些史料是在誰的手上完成的。是在拖雷後代的手上完成的,是拖雷的後代,或者準確地說,是忽必烈及其盟友,以及他們的後代,完成了對這些概念的深化。
他們為什麼要完成這個概念的深化呢?這就要說到拖雷後代繼承汗位的問題了。
拖雷的後代,實際上是沒有資格繼承蒙古大汗之位的。因為成吉思汗早在西征之前,就召開家庭會議,明確說明,蒙古帝國的大汗之位,只可能在窩闊臺的後代中傳遞,絕不能夠傳給旁支。
但是,後來由於窩闊臺後代自身能力不強,因此,他們最終並沒能守住江山,在拔都等人的主持下,蒙古帝國的大汗之位,傳到拖雷的長子蒙哥的手裡。不過,蒙哥雖說是拖雷的長子,但他也是窩闊臺的義子。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過繼給了窩闊臺的二皇后昂灰。既然是義子,由他來繼承大汗之位,也是說得過去的。
但是蒙哥死後,由於他的兒子很小,而且能力很弱,因此,蒙哥的幾個弟弟開始爭奪大汗之位。最終,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利用武力來解決了這個問題,忽必烈武力更強,奪取了蒙古大汗之位。
忽必烈當了蒙古帝國的大汗,事實上已經違背了成吉思汗的遺囑。大家當然不服他。可以說,除了他的兄弟旭烈兀以外,包括朮赤、窩闊臺、察合臺的後代,都集體反對他,不斷挑釁他和他打仗。在這些反對的聲音中,窩闊臺的後代海都的聲音最響亮。畢竟海都是窩闊臺的正印傳人,他覺得由他來繼承大汗之位,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他反對忽必烈的聲音最響亮,一度和忽必烈打得不分勝負。
對於忽必烈來說,他當然不能輸在輿論戰上,他必須證明自己獲得大汗之位的合理性。也就在這種情況下,“幼子守灶”的概念被強化了。
說一個題外話,忽必烈當時如果知道後世清朝的做法來做輿論宣傳,其實更恰當。清朝採用的辦法是,證明他們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也就是說,完全接受漢人的那一套經驗,在中原這塊土地上做文章,不管少數民族的那些事情。只要證明了自己是“天下共主”,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就穩固了。忽必烈當時沒有這樣做,他雖然也有漢化措施,但是很不夠。他和他的子孫反而把中原地區的百姓分成四個等級。這種做法,使得他們的統治極不穩當,因此才成為一個在中原地區短命的王朝。
忽必烈沒有在中原地區做文章,心心念唸的,是想證明自己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儘管實際上已經不可能了,蒙古帝國已經分裂了,但是倔強的忽必烈,依然樂此不疲地這樣做。
那麼,忽必烈是透過什麼辦法來證明自己獲得大汗之位的合理性呢?
忽必烈要做這篇文章,其實是非常難的,因為成吉思汗已經有遺囑,這一點,沒辦法改變。不過,忽必烈找到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他要證明成吉思汗選擇窩闊臺當繼承人是錯誤的。只要證明成吉思汗是錯誤的,那麼他的遺囑,就自動失效了。
怎麼證明成吉思汗是錯誤的呢?就是說,成吉思汗違背了蒙古“幼子守灶”的傳統。畢竟拖雷才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按照傳統,必須拖雷繼承大汗之位。這樣一來,成吉思汗傳位給窩闊臺就是錯誤的。
這也就是忽必烈強調“幼子守灶”這個概念的出發點。
除了強調“幼子守灶”外,忽必烈還有一系列配套的輿論攻勢。他還特別強調了召開忽裡臺會議推舉大汗的合法性,認為這也是蒙古的傳統。蒙古的大汗應該由上一任大汗指認,而應該開會推舉。
當年,成吉思汗已經把大汗之位給了窩闊臺,為什麼成吉思汗時候,拖雷還要監國兩年呢?這就是因為,窩闊臺在蒙古沒有威信,大家擁戴的是拖雷,不是窩闊臺,所以拖雷才這麼做。而這也說明,大汗之位,本來就應該是拖雷的。
不過拖雷心胸開闊,謙遜禮讓,兩年後,親自把窩闊臺扶上臺,把蒙古帝國的權柄交給他。可以說,窩闊臺獲得大汗之位,並不是成吉思汗給的,而是在拖雷的主持下,在拖雷說服了大家以後,大家把窩闊臺推上去的。
除此以外,忽必烈繼續強調一個觀念。這個觀念就是,拖雷是被窩闊臺給害死的。儘管拖雷把大汗之位傳給了窩闊臺,在幫助窩闊臺當大汗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窩闊臺恩將仇報,在攻打金國的過程中,故意讓拖雷喝病水,從而把拖雷給毒死了。
窩闊臺毒死拖雷後,甚至試圖奪取拖雷家族的軍權和土地。好在拖雷的遺孀唆魯禾帖尼機智勇敢,才保住了拖雷家族的僅有的那點祖業。
本來是拖雷的汗位,拖雷給了窩闊臺。給了窩闊臺,窩闊臺卻把拖雷毒死,還打擊拖雷後代。這樣一來,拖雷的形象就變得極為高大,同樣的,忽必烈的形象就變得極為高大,他當蒙古大汗,就理所當然了。他要以此打擊那些不滿他的人,把他們定性為反叛者,也理所當然了。
應該說,忽必烈的這個做法是非常成功的。他進行的輿論包裝,一直影響到後世。乃至於後世的研究者紛紛被騙,只從書上掉書袋,覺得“幼子守灶”,真就是蒙古傳位的老傳統,因此才鬧了這樣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