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年距離大明亡國已經整整二十年了,北京城已經看不到一點戰火烽煙的痕跡,甚至整個大清國都開始忘記二十年前那場鉅變。滿街的長辮馬褂已經習以為常,二十年前剃髮衣服引起的反抗彷彿變成了那不識“天命”的舉動。
1664年,南明永曆帝已經被絞死在昆明,南明已經不復存在,大明中興成了絕望。大明最後的支柱李定國也已經飲恨而去。
然而終有一群人無法捨去滿頭的青絲,捨不得那漢家的衣冠。重重的大山中,他們還是執著著,還是不知天命地在叢林山川中堅持著抗清,這已經不再是一場明清之爭,而是心中的大義之爭。
1645年覆滅大明朝的李自成在九宮山稀裡糊塗地魂歸九泉,而他留下的二十多萬農民軍在李過和高一功的率領下面對來勢洶洶的清軍只得退到長江南岸,明軍於順軍這對老冤家又在湖南大地相遇。面對渡江而來的農民軍督師湖南的何騰蛟坐立不安,雖然自己已經招降了一部分農民軍的殘部,但對李過和高一功三十多萬的部隊仍感到巨大的恐懼生怕農民軍攻城。堵胤錫南明湖南巡撫,挺身而出單槍匹馬地進入李過高一功大營招降。其實在南下時,農民軍內部已經達成了和南明聯合抗清的策略。堵胤錫開誠慰諭,講明忠孝大義,慷慨激昂,主張聯合抗清,情意懇切,加之農民軍內部已經達成一致,李自成留下的三十萬大軍正式加入南明政權的麾下。雖然農軍民的加入極大地增強了南明的實力,但內鬥不休的南明卻依然失土陷地。1650年李過病死於廣西,李來亨繼李過後統領農民軍,但李過死後,屢遭排擠的農民軍在李來亨和高一功的率領下離開了廣西再次回到夔東山區和當地的抗清武裝聯合成立了統一戰線夔東十三家抗清運動正式形成。
1662年,永曆帝被絞死於昆明,李定國病死於勐臘。大明中興已成鏡花水月。清廷派出使者向夔東農民軍宣佈永曆朝廷已經覆亡,希望達到招降的目的。李來亨置之不理,仍然堅持抗清。清廷見招降不成決意大軍清剿。
1664年,面對十萬清軍的圍剿,夔東抗清武裝面臨的形勢日趨險惡。農民軍內部出現絕望的趨勢,同年十月與農民軍聯合抗清的王光恩率部投降農民軍失去長江南岸的據點。十二月,同為大順軍出身的劉體純兵敗自殺;郝搖旗、袁宗第被俘犧牲。次年,同樣作為大順軍出身的馬騰雲、黨守素、塔天寶等三人見大勢已去便率部向清軍投降。
在一片絕望的投降聲中,轟轟烈烈的夔東十三家就剩下了李來亨還在堅持著抗清的大旗。不得已李來亨只得退守茅麓山,勝利的希望已經遙不可期,只剩下誓死不屈。清軍兵分三路,四川總督李國英率領四川兵進至興山縣黃龍山下紮營,陝西官軍在提督王一正帶領下由房縣進迫興山,湖廣方面定海將軍圖海等會同湖廣提督董學禮部綠旗兵直抵茅麓山下。三路官軍兵力將近二十萬,把茅麓山區包圍得水洩不通。茅麓山決戰正式開始,南明最後一戰也正式拉開。
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清將穆裡瑪傲慢輕敵在他看來困守三山的李來亨只有束手待擒得分,在不明地勢的情況下率八旗兵李來亨所部發動進攻,李來亨對清軍到來後必要發起的攻勢已經嚴陣以待,在通往山寨的險要都進行了周密的佈置,並抽調了一部分精銳進行埋伏。接戰後,伏兵清軍大亂滾落山崖不知幾何,清軍大敗而回。
清軍在首次攻擊失利下已經發現強攻已經不可行,在李國英等觀察周邊地勢後得出了圍困的決定,由於茅麓山區貧瘠無法供應大軍所需的糧食,在山下的清軍可以靠著後方的補給,但三山李來亨所部卻只能坐吃山空。計定後,李國英等開始調集臨近省份的民夫進行運糧和修築圍山工事。整個茅麓山周圍一百五十餘里而清軍硬是把這一百五十餘里圍得水洩不通,期間共動用了近百萬的民夫。
此後的四個月,茅麓山猶如鐵桶一般被清軍圍的點水不漏,而山上的李來亨所部物資日漸短缺,糧食都快已經消耗殆盡,無奈之下李來亨決定突圍,可面對清軍巨大的人數優勢,和堅固的圍山工事雖然李來亨親率數千將士奮命拼殺但還是沒能突破清軍的堵截。
突圍已經沒有希望了,而山上的糧食也殆盡,少數官兵還是向山下的清軍投降。面對這種局面李來亨知道大勢已去,便遣散了部將讓他們各自逃命去。隨後回到山寨後方命親信放火燒燬房屋,隨後與其妻、兒子、親信一同投火而死。
李來亨死了,這位出身大順軍的農民軍領袖,南明的臨國公在堅持二十一年的抗清生涯後倒在了茅麓山上。前半生他隨著李自成推翻了大明朝,後半生面對洶洶而來的清軍他加入了明朝。在南明已經覆滅,正人君子們高頌盛世的時候,他還在不知“天命”的率眾反抗。致死都沒有捨去那滿頭的青絲,彎下那不屈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