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塵埃落定,得主是坦尚尼亞籍小說家阿卜杜勒扎克·古爾納,有人說村上春樹陪跑諾獎15年還是與之失之交臂,實在是令人惋惜。
為什麼說陪跑15年?
因為,村上春樹離諾獎最近的一次是2006年,那年他獲得了卡夫卡獎,這個獎常常被稱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前奏,可以說算是一隻腳已經邁進諾獎了,可惜最後還是錯過了。諾獎候選人名單是不公佈的,但是人們總覺得這提名中有“村上春樹”。因為他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
1979年,30歲的他憑藉《且聽風吟》獲得第23屆群像新人文學獎,年少成名後,便一發不可收拾。1996年憑藉《奇鳥行狀錄》獲得第47屆讀賣文學獎,1999年憑藉《在約定的場所:地下2》獲第2屆桑原武夫文學獎,2006年憑藉《海邊的卡夫卡》獲得弗朗茨·卡夫卡獎,2009年,長篇小說《1Q84》 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2015年獲得安徒生文學獎。
雖然他一直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已然是無冕之王。而且72歲高齡的他依然在寫作,依然很高產。6年前他的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還讓人念念不忘,3年前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還時不時翻起,今年他又推出了新的短篇集《第一人稱單數》。
這本書用了毛姆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命名,是對名家的致敬,也是對自我的總結與回顧。書中收錄了8篇以第一人稱“我”講述的短篇小說。
這8篇小說,沒有過於複雜的情節設計,具有鮮明的村上風格,故事簡短,意味深長。讓人在閱讀中,似乎只是看故事,卻又覺得作者想要給我們講點什麼。
只是這本書與之前的作品相比蘊含了一些更深入的人性探討、人生感悟,有一根內線貫穿著整本書。這條內線是村上步入老年對人生的感悟,有關於文字的、有關於音樂的、有關於夢想的……
他把自己的人生滲透到自己的小說中,又從虛虛實實的小說中跳轉到現實中。
1 借情愛寫透人性,寫盡對文字的虔誠
村上春樹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人性大師。他會用細膩的筆觸寫出人性中很隱私甚至很陰暗的一面,也會寫出人性最原始的慾望,這些隱私、陰暗、慾望也許是令人歡愉的、也許是違背道德的。
只是他不會評價也不會說明這到底是好是壞,只是引發讀者去思考,每個人也許都是有自己存在的意義,每件事都會留下存在的痕跡。
比如,在書中第一個故事《在石枕上》,記錄了“我”和一個幾乎沒什麼印象、也沒什麼交集的女人一次偶然共度一晚的經歷。他們彼此只是互相慰藉一個寂寞的夜晚,並沒有感情,卻因為對方說送他一本自己創作的短歌,他給對方留了地址,產生了羈絆。
就在他幾乎忘記這件事時,他收到了短歌集,那本書上標註了號碼28,應該是限量的第28本,但是明顯不是出售的出版讀物。
那本歌集放了很久,某天“我”偶然翻開,看了看這些類似自由詩的短歌,總共有42首,有8首深深刻在了“我”的腦海裡。其間隱晦地記錄著她與陌生人見面的點滴,不過大多都會說終將以利器刎頸而亡。
這些短歌讓人感到其間透漏出的自責和心情的暗淡。這個女人有個非常喜歡的男人,只是那個男人並沒有多喜歡她,對她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甚至直接對她說她長相平庸,而她卻執迷不悔,選擇用短歌這種方式記錄了自己的存在。
只是她不知道,即使沒人關注,仍然有一個也許她也沒有印象的人會記得她的短歌,甚至能直接背出幾首,即使那本歌集的頁面已經變色。
正如短歌中有句話寫道:
斬/或被斬/皆在石枕上
枕上脖頸/看吧,化為塵埃
每個人都會在慾望的驅動下做一些或對或錯的事,隨著時間的消散,最終只會成為歷史中的一粒塵埃。
而那些記錄的文字,也許無人關注,甚至根本沒有發表、出版,但只要在一個人的記憶中出現過,有那麼一絲觸動,或許還會印入心底,甚至多年後還能浮上心間,那麼這些文字就是有價值的。
這也許就是村上春樹對文字的敬畏之心。年過70的他陪跑諾貝爾文學獎多次,獲得的讚譽也有、懷疑也有,畢竟文字對於每個人而言喜好不同、對於不同文化、獎項評定標準也各異。
但是,只要有一部分文字能留在一部分讀者心中,那麼他所堅持的一切就是值得的,他所寫的那些文字就是有價值的。
一段情愛故事看似寫得瑣碎,跳出那些私密的直白描述,讓人感受到村上春樹對文字的熱愛、對生命的感悟,透出他勘破的浮塵華世。
2 人生兜兜轉轉,不過是有圓心,沒有圓周的圓
村上春樹的作品,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用不顯山、不顯水的平白語言,講述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讀後讓人回味無窮,久久陷入思考,短篇小說《奶油》就是如此。
在故事中,“我”受邀參加了一個從未聯絡過的、多年前的一個鋼琴課女同學的音樂會,興沖沖前去卻發現給的地址大門緊鎖,並沒有預期的音樂會。
“我”很失落,坐在一個小公園休息,突如其來地感到疲憊,猜測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遭受如此惡作劇。
也就是這裡,“我”遇到一個奇怪的老人,對“我”說了一段奇怪的話。他說,一般人都看不到“有圓心,沒有圓周的圓”,只有不惜血汗的付出,才能漸漸看清那些是什麼,最終獲得人生的奶油。
“我”開始不以為意,以為只是一個莫名其妙的老者,後來覺得這一定是老人在傳遞什麼思想,卻百思不得其解。
細細品來,這是村上春樹步入老年後對人生的思考。
當我們在生活的推搡下大踏步向前走時,很少停下來休息,只有突發的變故,才讓人有機會小駐一下,才有時間思考,而積攢許久的身心俱疲也就是在這一刻爆發了。
每個人都是圓心,在不停地以自我為中心畫圓。只是我們會隨著成長不斷改變,或是改變心性、或是改變職業、或是改變身份……無論如何改變,我們都會不斷地畫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青年時,我們以為自己有大把的時間揮霍,在形形色色的人之間穿梭,會去揣測對方對自己的看法、會透過對方一個小小的行為患得患失,只是如果我們真正去思考時,你會發現我們只是在不斷改變圓心,不斷去追逐所謂的圓滿,卻似乎永遠無法取得圓滿。
在這個世上,但凡有價值的事沒有什麼是輕鬆就可以得到的。
不過,如果我們努力完成了那些看似無法完成的事、看透那些當下困擾自己心境的問題,不斷去思考才能獲得成長,獲得人生給我們的饋贈——“奶油”。
村上春樹透過那些看似簡單的經歷,用閱讀時間的小歇,打破了我們橫衝直闖的莽撞,用看破不說破的筆觸給我們帶來更多對人生和世事的思考。
3 如果深愛,請一定堅持,因為那是永不磨滅的青春
村上春樹的愛好有很多,其中爵士樂就是其中之一。在《查理·帕克演奏波薩諾瓦》中,他傾訴了自己對於音樂的熱愛,對青春的紀念。
故事講述“我”在學生時代曾寫過一篇文章,文中虛構了一張期待中的著名音樂家查理·帕克的新專輯,而事實上,帕克已經消失在公眾視野8年了。這張架空專輯多年後又與真實世界奇異接軌。現實中,似乎虛幻地出現了那張專輯,小作者甚至在夢幻中享受了查理·帕克的單獨演奏答謝。
虛虛實實中不知那張專輯是不是真實存在過,也不知道查理·帕克是不是親自借夢來答謝曾經撰稿的小作者。
不過,有一點我們能確信,那就是村上春樹從在校實習學生,到如今早已成名的老作家,對爵士樂的喜愛從來沒有變過。那些曾經經歷過的事,聽過的音樂,寫過的文字都最終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也只有在文字中,才能獲得這種與偶像跨越時空、跨越地域的交流,將那些遺憾的事畫上圓滿的圓周。
那些遺憾也許是當年盼了很久沒有出版的音樂專輯,也許是想見不得見的偶像,也許是想聽沒有聽的現場演唱會……
不過,當我們用文字記錄下,當我們真實地追逐、感受過,那一切都會夢想成真!
“你相信嗎?”
“最好相信。不管怎麼說,這件事真的發生了。”
這是村上致敬逝去的韶華,也是給我們人生最大的啟示。
愛不知緣起何處,落亦知心動難當。
從年少讀他那些青春懵懂的故事,到成長後看懂他的才情閱歷,村上春樹用自己的文字記錄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也記錄了他以“第一人稱單數”傲立世間的大智慧。
有人問村上春樹還在寫青春小說嗎?我想說還在寫。因為熱愛文字的他從不曾改變,還是那個對文字虔誠追逐的少年……
繼續閱讀《第一人稱單數》同名短篇:
面對質疑請千萬保持自己,因為那是我們第一人稱單數活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