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今年2歲半,平時他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十分招人喜歡。
前幾天丁丁媽媽帶他去爺爺家時,沒想到奶奶說:“我被丁丁咬了,你看他把我的手都咬成紫色的了!”
丁丁媽媽看到後,很吃驚,連忙問:“丁丁,你為什麼咬奶奶?”
丁丁怒氣衝衝地對媽媽說:“奶奶不讓我看動畫片,我生氣,就咬她。”
孩子在憤怒、緊張或者興奮時,就會透過咬人這一行為來表達,目的在於發洩不良情緒、引人注意或尋求安全感。
另外孩子咬人行為也多發生於爭搶東西,或者孩子認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發生時,被咬的物件除了同年齡段小朋友之外,甚至包括家長。
“孩子愛咬人”應該是養娃的人都遇到過的問題。
每個階段的孩子愛咬人意味著什麼?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這樣寫到:
“當兒童出生時,他能夠使用的器官就是他的口、眼睛和體感。儘管他一出生便有了視覺敏感期,但腦科學認為兒童的視覺並沒有達到完善,他看世界時是模糊的,而口不行,他剛出生時就能熟練的運用——口是他連線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最自然的通道。
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最初,兒童是透過口來開啟外在世界的,是透過口來認識周圍一切的。”
簡單來說,口腔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開端。
口腔敏感期的孩子主要表現為把任何觸手可及的東西都塞進嘴裡,比如吃手,咬人,咬玩具等。
那麼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愛咬意味著什麼?
- 5~7個月的寶寶,通常是出牙痛而咬人;
- 8~14個月的寶寶咬人,除了出牙的因素,通常會在高興時咬人,如果父母制止,他們很可能停止;
- 1歲半到3歲的寶寶咬人通常是不高興,或者想要引起別人注意、控制別人;
如果3歲以上還在咬人,那就是不正常的行為了。
一般孩子到了3歲以上時,咬人的現象就會明顯減少或完全消失。因為這時他們已經學會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或者發洩自己的挫敗感,而且,這麼大的孩子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衝動了。
但是,如果孩子到了這個年齡階段還繼續咬人,可能意味著更嚴重的發展問題或行為問題。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咬人行為,均事出有因,所以我們要明白孩子咬人背後的具體原因。
父母要明白孩子咬人背後的原因
吮吸、咬人、爭搶等都是深深地埋藏在人潛意識裡的原始本能。比如,人在緊張時會咬嘴唇或指甲,思考難題時會咬筆頭或橡皮,這都是咬的一種反射。
所以咬人是嬰幼兒當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如果用責備和嚴厲的懲罰並不能減緩孩子咬人的行為!
《兒童微行為心理學》書中提到:“兒童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心理學解釋”。
我們只有讀懂孩子的心理,摸透孩子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找出更科學的應對策略:
1、孩子處於出牙期
4~10個月的孩子,會長出第一顆牙齒。孩子出牙時因為牙齦黏膜受到刺激而發生牙癢癢的現象,於是有不少孩子就會採取咬的方式來緩解不適。
記得在我女兒8個月,牙齒長出來2顆了,那會就喜歡咬我的手,有時還喜歡咬我的胳膊,經常胳膊上口水一片。
2、語言表達不清
孩子在學會走路後,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提高,與人交往的需要也變得越來越強。但是由於孩子還不能完美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也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所以,他們經常採用推、拉、咬的方式來引起他人的關注,以此來實現自我交往和表達的意願。
女兒2歲那會,語言表達的還不是很好,當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如果有其他孩子搶走了她的東西,她就容易煩躁不安,有時就會做出咬人的行為。
3、模仿別人或發洩不滿
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強,如果他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咬人行為,那麼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也有可能嘗試著去咬人,除此之外,孩子咬人還為了發洩不滿。
記得朋友跟我說過她家孩子2歲半時發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朋友答應了孩子週末要帶她去遊樂場玩,但是到了週末那天臨時有別的事情沒有去成,結果孩子就鬧情緒,朋友怎麼說都沒用,最後孩子非常生氣的在朋友胳膊上咬了一口,這就是孩子在宣洩自己不開心的情緒。
4、侵略或者過於興奮
如果孩子到了3歲之後,依然愛亂咬人,那麼就可認為是一種侵略行為,他可能是借亂咬人的行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威脅他人,也有的孩子在處於極度興奮狀態時會咬人。
我女兒3歲半時,有一次我們一起在玩枕頭大戰,玩這個遊戲時我們一邊大喊著一邊躲避對方的枕頭,由於我們玩的太過高興了,女兒在停下來時,突然在我臉上咬了一下,我連忙問她為什麼咬我啊,女兒說跟我玩很高興,所以她覺得很愛我,想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她對我的特殊感情,當時聽了不由覺得好笑,雖然很高興女兒的情感表達,但還是跟她說了媽媽喜歡你親親我。
不管孩子是因為哪種原因咬人,都是對別人的一種侵犯,都不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和同伴關係的建立,因此我們要在平時多瞭解孩子,找到孩子行為的癥結所在後,進行合理的引導。
面對孩子咬人,父母要這樣來應對
面對孩子愛咬人,有不少媽媽也為此而擔心,擔心孩子出去也會咬傷別人的孩子,更擔心以後不合群。
美國聖地亞哥市兒童醫院心理學家奧本·史達姆博士說過:
“小年齡段的寶寶咬人並無惡意,這是因為剛剛學步的孩子還不懂得用語言表達他們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歡透過咬人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興奮和激動。”
我們在明確了孩子咬人的背後原因後,要做的就是對症下藥,並見招拆招:
1、出牙期給孩子準備磨牙棒
我女兒10個月那會,只要是她夠得著的地方,都恨不得給你咬上一咬。簡直是傷不起,開始我還忍著,後來真心是忍不住了,因為越咬越用力。每次咬到痛的,我發出叫聲的時候,她就開始咯咯咯的笑起來了,讓人真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對於出牙期的孩子,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軟一點的小毛巾用來滿足孩子咬的需求。
此外,還可以讓孩子吃磨牙棒、啃蘋果等,來緩解孩子在這一特殊時期的需要。同時應多給孩子吃一些纖維較豐富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菠菜、梨等。
2、教孩子用正確的語言表達需求
當孩子表達不清楚自己要求的時候,我們應該耐心地教孩子用正確的句子來進行表達,引導孩子學會溝通。並與孩子一起演示,這樣,孩子就瞭解了語言的功能,慢慢地學會用語言代替牙齒去交流。
像上面說的我女兒2歲那會,有人搶走她的東西,她就喜歡咬人,我跟她說的是:“下次再有小朋友過來搶玩具時,我們可以主動跟別人分享,或者提出交換玩具的方法,可以跟小朋友說我們交換玩具玩吧。”讓女兒知道,其實除了咬人和抓人,還有其他更多更好的方法。
3、利用繪本讓孩子體會感受
女兒出現特別愛咬人的那段時間,我專門買了一本名為《牙齒不是用來咬人的》的繪本,每天晚上只要有時間,我必然陪著她一起讀,而且和她在讀繪本的時候,也是以她為主角,和女兒展開互動,引導她關注裡面的情節,體會其中人物的感受。
一開始,我會給女兒讀,同時指著繪本上的圖畫帶有表情的給她示範,同時也會提問,在看到一個小女孩被小哥哥咬紅了手哭了的那一頁的時候(這也是女兒最感興趣的一頁),我會讓她自己先看,然後帶上表情對女兒說:“小姐姐的手是不是被小哥哥咬紅了?”
“小姐姐疼不疼?”
“小哥哥用牙齒咬了小姐姐,小姐姐很痛,都哭了,我們要記住,牙齒是用來吃東西的,不是用來咬人的,被咬的人會很痛的。”
每當這時候,女兒也會點頭或重複我說的話。
我們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咬人是一種不好的行為,爸爸媽媽、其他小夥伴都不喜歡咬人的孩子。而且咬人還會傷害到別人,給別人帶來疼痛。”
讀繪本的方式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還要加倍留心,一觀察到孩子要有咬人行為的時候,要提前制止,同時要反覆地對孩子強調,明確地告訴他咬人是一種不好的行為,讓孩子明白,我們不希望他這樣做。
4、對侵略性行為讓孩子承擔後果
研究發現,過度刺激是引起孩子咬人行為的常見的因素之一。
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因為過於興奮而出現咬人傾向時,可以轉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讓他玩安靜一點的遊戲,幫孩子緩解激動情緒。
在女兒愛咬人那段時間,有幾次晚上我哄她睡覺的時候,她總是會出其不意地咬我的胳膊一口,以此為樂。之前我都告訴她“你不可以這樣”,她充耳不聞。
後來有一次,我被她咬疼了,乾脆起身走出房間了,女兒叫我回去陪她,我認真地說:我在你身邊覺得很不安全,你總是把我咬的很疼,我不想再陪你睡了。”
那時女兒晚上只要我陪,不要別人,於是她央求了我多次,並且答應我不再咬了,我才回去接著陪她。
從那以後,她再也不咬我了,因為她意識到,咬我的後果,是媽媽不再陪她睡覺。
對孩子侵略性的咬人行為,我們要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教育,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且要讓孩子承擔咬人的後果,這樣比起一句單薄的“不可以”,會更有效。
雖然孩子咬人大多屬於嬰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問題,還不屬於攻擊性行為,但如果是孩子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我們就要引起重視,以免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涵妮媽媽寄語:
孩子咬人的行為絕對不是說他學壞了,大部分的行為其背後都是有原因的, 希望父母們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和疏導孩子的情緒,糾正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同時也需要父母慢慢摸索,耐心找到屬於自己養育孩子的方式。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