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大街,位於東城區中部,東起王府井大街,西至北池子大街,中部有皇城根遺址公園穿過,全長560米,寬21米,得名於此街西段北側的“五四運動”策源地——北大“紅樓”。
五四大街的前身是三條衚衕,東段為雙碾兒衚衕,中段叫漢花園(1917年成為北京大學文學院所在地),西段稱沙灘。1958年12月興建中國美術館,將雙碾兒衚衕拓寬。1965年將這三條衚衕拓寬後合併,又將回回營、沙灘大街併入,稱為漢花園大街,“文革”中為紀念“五四運動”而命名為“五四大街”。
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代表在國內人民的壓力下,向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益等要求。遭到帝國主義拒絕後,北京政府準備在和約上簽字。訊息傳到國內,舉國憤慨。5月4日中午,北京大學的學生隊伍在紅樓北側的操場集合後,會同其他十三所學校的學生共三千餘人到天安門前集合,召開國民大會,高呼“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口號,要求北京政府嚴懲親日派人物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會後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當遊行隊伍向東到達位於朝陽門南小街東側趙家樓衚衕的曹汝霖住宅時(當時曹汝霖已被嚇跑),學生們進入曹宅後痛毆章宗祥併火燒趙家樓。之後北京政府派出軍警鎮壓,共逮捕了學生三十一人。6月3日,北洋軍閥政府又逮捕了大批的愛國學生,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武漢、九江、山東、安徽等地工人,舉行了我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政治大罷工和示威遊行,迫使北洋軍閥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並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這便是聞名中外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極大地促進了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在這次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站在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最前沿。“五四運動”聲勢浩大,席捲全國,成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由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的轉折點,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
北大“紅樓”,是一幢磚木結構的五層(含地下室)樓,平面呈“∏”形,始建於民國五年(1916年),民國七年(1918年)8月完工。因其牆體大部分用紅磚砌成,故名“紅樓”,總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原作為京師大學堂所在地,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北京大學,紅樓作為第一院的學生宿舍,後改為北京大學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1920年後改為北大一院。解放後,因院校調整,北京大學於1953年遷出此地,搬至西郊。
北大“紅樓”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當時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北大進步的知識分子,開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並創辦刊物,宣傳新思想、新文化,開展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審視中國的自身問題,隨後即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五四運動。李大釗、鄧中夏在此建立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共北方局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領導機關都曾設在此地,從而成為了北方革命活動的中心。
北大“紅樓”於1961年公佈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現已闢為北京新文化運動革命紀念館,包括五個展室(包括紅樓外的一個)和李大釗、毛澤東同志工作過的房間等等。我走進毛澤東同志曾工作過的圖書閱覽室,坐在他曾坐過的桌前,想起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禁不住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我撫摸著新漆的書案,似能聽見它對我的萬般傾訴。我想起了當年無數的先烈忍辱負重、浴血奮戰,終於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和中國的解放,消滅了壓迫和剝削,才使我們這一代生活的如此幸福、美滿。感謝黨讓廣大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她帶領著中國人民,脫離了貧困,解決了溫飽,進入了小康,她還必將指引我們更加大膽、自信地前進,邁向前途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