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大家會覺得學歷史很無聊,提不起絲毫興趣來?我想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會是覺得歷史是生硬枯燥無味的。好比玩遊戲,只有一種模式一個任務沒有多少操作性的情況下讓你先玩個上萬遍,我相信沒有多少人再有興趣玩下一遍。
官方編撰的教科書中人物形象和事件屬性是單一的,並且在現代生活中尋找不到太多相應的痕跡跟影子,這種單一教科書式的歷史教育造成太多人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認識出現了刻板印象。
當然我沒有任何抨擊教科書的意思,站在宏觀的角度來說教科書的編撰是非常成功的,教科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廣泛的普及歷史,讓更多人花少的時間更容易的廣泛瞭解歷史,內容大多是結論跟意義性質的,自然而然就避免不了會給人物事件扣上帽子,但教科書的教育已然成功完成了普及教育的任務。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教科書的教育對本想深入瞭解歷史的朋友是很不友好的,在最朝氣蓬勃思想最活躍的年紀去看些刻板生硬的東西,看多了必定有索然無味的感覺,會讓人覺得歷史枯燥乏味,並且長期在這種教育下會形成思維慣性,站在上帝視角上扣帽子會讓我們覺得古人就是落後的,同樣問題下現代人會更好的處理掉問題。
藝術源於生活,我覺得近年來穿越劇的層出不窮其實也是反映了這種現象。但當我脫離教科書類的史書去查閱多方資料,想去多角度還原某一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就發現我們都嚴重低估了古人的智商。
當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上來審視問題時,知道結果後再去討論過程,其實就是種耍流氓。我們不知道其中的利益鏈,看到結果後卻很輕易就給一個歷史人物扣上帽子。
我們從教科書裡瞭解到滿清閉關鎖國,帝王愚昧的活在天朝上國的美夢裡,資訊閉塞,渾然不知歐洲已然工業革命科技爆發,對乾隆、慈禧這類人物扣上傻白甜、無知、愚昧、迷信的帽子,對滿清政府的蜜汁低能操作唾棄加以鄙視。
但我在讀了《大清滅亡史》之後瞭解到,在當時乾隆完全知道西歐發生了工業革命,也知道英國的艦隊漂得全世界到處都是,資訊渠道也發達的很,事實是他心裡跟明鏡似的。正是因為訊息靈通,他知道法國發生大革命,路易十六被砍了腦袋,所以乾隆毫不猶豫拒絕了跟英國通商,他是清楚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他害怕西歐人的思想傳到中國,他害怕被砍腦袋,如果西方科技傳入中國,必定帶來制度革命,他自己就要洗洗睡了。他要保護自己的統治,保護大清的江山在他手下。
看到這我們還能說他無知嗎,原來他不是無知,他反而是知道的太多了才選擇閉關,這是他的智慧,他正是預見了未來,他要有所作為干預,並且還不能變革,所以才選擇鎖國防患於未然。他也知道洋人的科技厲害,但他不能引進,全新科技的注入就代表著變革打破原有平衡,是要丟江山掉腦袋的。滿清政府的一系列蜜汁操作的背後原來有一套很強的邏輯在支撐。乾隆深知其中的利害,並作出決策,當我們放下上帝視角的審視,身臨其境看懂其中的利益鏈,才能感受古人的智慧來解釋他們的行為。
我寫這麼一大段來解釋乾隆的操作,並不是在誇乾隆的智慧有多麼明智或者洗地他的行為,站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立場上,滿清毀了中國,造成了中華民族百年的屈辱史。我寫他是為了舉例說明,古人一點都不傻,更多的是一群頂級智商的博弈,只是我們不瞭解其中的利益鏈,在我們看來是蜜汁操作的行為,其實都是頂級智慧博弈的結果,他們掌握我們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並不是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當我們深入其中,分析其中的利害關係,歷史也便不再枯燥無味,一切變得有跡可循。其中的利益鏈,就像遊戲中出現了更多的模式跟可操作性,每一個歷史節點,每一段歷史故事都變的有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