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育領域記憶體在最大問題,是基礎教育已跟不上知識爆炸的速度。
人類的知識積累正在經歷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如果把知識大廈比喻成一個巨人,那麼這個巨人正在不斷地長高長大。創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必須掌握更多的知識。一百年前,可能大學生就有資格參與科研工作,但現在要實現前沿創新,也許博士生才是學歷要求的起點。即使是在企業裡從事商用研發,大部分也都至少需要碩士生。而且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性也越來越強,比如現在的生物學家也需要學習統計學和計算機演算法等學科。
不只是科研需要更多的知識,經濟和社會也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哪怕僅僅做一個農民、工人或者服務員,也需要具備管理機器人和電腦系統的技能。工作以外,作為生活在複雜社會中的公民、家庭成員或者投資者,也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其中包括基本的計算機、邏輯統計和經濟金融知識,所以這些都應該成為大學本科的基礎課程。
當整個社會需要每一個人都學習更多的東西時,好訊息是學習工具也變得越來越好,很多原本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現在只需要在手機上搜索一下就可以得到答案,人工智慧和網路未來還可以提供廉價的高質量的教育內容。但壞訊息是,在僵化的教育體系內,基礎教育的效率非但沒有提高,反而是下降了。現在十八歲的小孩所學的東西,和三十年前沒有本質的區別,高考還是考這麼點東西,但是家長和學校投入的時間、金錢卻比以往多得多,這就是教育內卷。大量額外投入只是為了那最後的“5分”——把高考成績從95分提高到100分,目的是可以考進更好牌子的大學,學生沒有興趣去學習那些高考不考的內容。天賦高的學生(以下簡稱快學生)為了最後5分而浪費大量時間不斷刷題,導致中小學教育的效率持續下降。
如何教育提速
其實如果沒有高考,對於快學生,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教育的效率或者提高完成課程的速度。可以想象把學校的班級分成快班和慢班。慢班用兩個學期完成的課程,比如現在初中的幾何,快班可以一個學期完成。一個學生無論身處慢班還是快班,在達到標準以後比如80分以後,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更深的內容學習。
這樣快學生可以更快地完成學業,到了大學階段就可以學習更廣泛的學科,未來成為一個更全面和更年輕的科研人員。慢學生則可以花更多時間,用於掌握必須的一些基礎技能,比如代數等等。必須指出的是,我所提出的分快班和慢班的建議,和現在很多學校的高班和低班不同。現在所謂的快班,本質上其實是“高班”,不是更快地完成教學內容,而是補充更多更難的題目例如奧數,學完了也不能更快地進入下一階段。這種班級還是為了高考取得最後那5分所服務的,導致快學生浪費大量時間複習高考。如果按照我的建議,快學生就可以提早畢業進入職場或者進入科研單位,未來就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和科創成就,這對於快學生個人和社會都很有好處。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的建議對於慢學生不公平。其實恰恰相反,現在的教育制度也不利於慢學生。由於現行限制高中人數的政策,慢學生反而被早早要求提前結束中學學業,接受低質量的職業教育。至於本文提的快慢班方案,可以讓快學生早點畢業,省出很多教育資源,反而可以增加對慢學生的投入。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教育資源去掌握課程,其中既包括中學的基礎教育課程,也包括未來職業和社會必須的本科課程,如基礎的計算機、邏輯統計、金融理財等。慢學生不一定一直都慢,有些慢學生只是晚熟,給他們打下良好的基礎和工具性知識,才能為慢學生提供更加均等的職業發展機會,減少貧富差距。再說,貧困家庭也可能有天資好的快學生,不用花錢補奧數,只要能夠快速學會標準課程,也能進入快班並且提早完成學業,這就部分解決了貧困家庭上不起補習班的問題。
具體的實施方式可以是把初中和高中合併,普遍實行快慢班。快學生4年畢業,慢學生仍然5-6年畢業。小學也可以適當縮短到5年,大學本科可以按照學生的速度維持在3-4年之間。當然上述改革的前提,是取消中考和高考,讓高中和大學本科教育徹底普及和均等化。
那麼未來應該如何測評和選拔人才呢?
如果有一門考試,一個學生只用了一年考了95分,另一個人用了兩年考了100分。如果你是一位教授,在招研究生會錄取哪一名學生呢?現在的考試製度顯然傾向於後者,造成大家寧願晚點參加考試,也不願意早點畢業來擴充套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經常有人勵志地說,自己為了考上北大復讀考了三年。與其對此表示欽佩,大家不如認真思考一下,這是多麼嚴重的資源浪費啊!
如果不透過分數來進行篩選,那麼誰有機會進名牌大學呢?我在以往的文章裡寫過,建議重點大學只辦碩士班。非重點大學實現大學本科教育的普及化和均等化。只要過了高中的標準,就可以上普通大學。大學可能不需要快慢班,快學生可以透過選更多的課,或者提前畢業。一些有特長的學生也可以在大學階段選擇更加個性化的課程,慢學生可以用更多的時間掌握必修課程,本科教育可以是3-4年。
取消高考,普及高質量的大學教育,是因為大學本科教育精英化的理由已經不成立。以前的大學本科教育資源稀缺,所以必須嚴格篩選最好的生源,但是現在大學本科教育已經足夠豐富,而且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科技進行線上化和標準化,大幅度降低成本,我們完全可以讓所有的中國孩子都接受大學教育。快學生可能18-19歲就能本科畢業,還能選修多門學科的基礎課程。慢學生則需要到20-21歲,才能學完作為一個未來合格勞動者和公民的課程。
當然,到了研究生階段和找工作階段,還是需要一些能力考試的。可以由各家研究生院和企業依照標準能力考試的成績,來決定如何使用這些標準。對於一般的工作,可能更注重語言和邏輯,年齡不是太需要考慮的因素。如果是物理系博士的招生,則主要看其本科的數學和物理成績,以及完成學科課程的廣度和速度。總之,各家研究生院和企業在擇優錄取過程中,可以決定如何參照標準能力考試的成績。
內卷解決
如果廢除了高考,改為大學生畢業能力考試,是否還會引發內卷呢?如果相關課程學得很廣或者年齡小,都是名牌大學研究生院的加分項,那麼學生家長會盡量提速,或者學習更多的課程。這當然也是比較大的負擔,但是至少不是無效競爭,因為比起為了高考最後5分而無效刷題,節省學習時間或者學習更多的學科,對於未來終究是更有價值的。而且對於行為價值的高低,會由用人單位來確定,而非基於高考的一刀切。可以預想,這樣就會有很多快學生提前完成學業,未來就有更多職業發展和成家立業的時間(這對於快學生中的女性來說尤其是個好訊息)。
少年班和跳級悖論
以前的確有很多對少年班的批評。這是因為少年班和跳級不是常態,只有極少數學生可以完全透過自學完成學業。但是即便不能完全自學,還會有很多快學生可以加速完成學業。所以不能只靠極少數少年班或者跳級生來提速教育,而是要透過快慢班來實現提速。
另外以前少年班學生因為太少了,成了珍稀動物,導致社會關注度和期望太高。而且年齡也太小,甚至是12-13歲上大學,造成這些學生在社交等方面有些畸形發展。按照我所建議的快慢班方式,最早也要等15-16歲才能夠上大學,而且學校裡有相當比例的同年齡段學生,就能形成比較健康的社交圈子。
其實我參加的復旦少年班就是平均15-16歲,可惜由於社會對於科大少年班的質疑,導致復旦少年班也沒有辦下去。其實回頭看復旦少年班這些人的成就,有好多成功的學者,平均成就的確是好於同屆的普通本科學生。如果對比的不是同屆的本科生,而是同齡的本科生,那麼成就更是高出了不少。有人說早兩年畢業,不就是多了兩年工資嗎?但跟年齡大的人在一起競爭不就是劣勢嗎?以我的經驗而言,答案並非如此。最開始的時候,年輕對於某些崗位的確可能是劣勢,但是到了30歲以後,年輕明顯就是優勢。所以不是少了兩年的起薪,而是少了兩年職業生涯頂峰的工資,以及在這兩年頂峰期有可能取得的各種成就。我2007年去申請斯坦福大學博士的時候,如果不是37歲而是40歲的話,幾乎不可能被錄取。如果大多數頂尖的科學家和企業家都能多出兩三年的發展時間,顯然會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額外收益。
教育提速之後達到的理想效果,應當是大學本科教育的進一步普及化,而且藉助於高科技手段的幫助,實現這一點基本不需要增加多少成本。而對學生們來說,快班的學生可以相比現在更早兩三年實現本科畢業,獲得了效率的提升。慢班的學生則在原先只能通往職校的道路上多了本科的選項,獲得了機會的拓展。也就是說,透過教育提速,可以同時提升整個社會的效率與公平,最終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
總之,解決教育內卷的目的不僅僅是減負,而且應該是教育提速。透過在中學階段開展快慢班,讓快學生早些畢業進入大學教育,別再為了追求最後的五分而虛耗大量青春和社會資源。這需要改革高考和普及大學本科教育作為配套。利用先進的網路科技和相應的改革措施,可以大幅度提升教育的效率,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同時有利於提高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