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產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標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內享用一份精品!
魚的土腥味在魚刺面前只能算是小弟弟,魚刺才是萬惡之源的戰鬥雞,快樂吃魚的攔路虎。一朝被刺卡,十年怕吃魚。
為什麼魚要有刺呢?跟人的骨頭一樣。那魚刺為什麼會卡喉嚨?可能是餐盤上的魚兒們用盡自己最後一絲力氣想要告訴你:老子,是條硬骨魚!!
魚刺就是魚的骨頭,中間這根脊椎骨看著有點唬人(上圖),但和魚肉並排長,二者是歲月靜好模式,吃魚的時候完全不用擔心脊椎骨的刺。最要命的是長在魚肉裡暗戳戳的小刺,每個吃魚人逃不開的噩夢,我們尊稱它為"肌間刺"。
課本概念,肌間刺指位於椎骨兩側肌間隔中的膜性硬骨小刺,是由肌隔結締組織不經過軟骨階段而直接骨化成的膜性硬骨。
通俗來講,吃魚細緻的同學會發現,我們吃的魚側肌(魚兩側的肉)會有像W樣式的紋路,這些一個個W是魚肌肉的組成部分,叫肌節。白色的薄膜就是連結兩個肌節的肌間隔,肌間隔有個比較常見的名字叫肌腱。比如我們說韌帶拉傷,韌帶就是肌腱的一種。
肌間隔結締組織骨化,生成肌間刺,結締組織細胞直接分化成骨原細胞。骨原細胞進一步分化成為造骨細胞,造骨細胞分泌鈣質將膠原纖維和自己包裹起來,形成具有啊宅屬性的骨細胞,再也不挪窩,其它的造骨細胞以此為聚集中心,大家一起宅,慢慢的,一根基礎版的肌間刺就生成了!!!
接著從這個基礎版起,肌間刺開始瘋魔了,分叉、分叉叉、分叉叉叉,各種分叉。這些真的不是給卡喉嚨累加技能的嗎?據統計,各式各樣的肌間刺被歸納成7種形態,仔細看看喲,回想回想自己被哪種型號的刺卡住!
關於肌間刺的作用,現在的主流觀點,肌間刺的作用是支撐肌肉以及控制運動。但有科學家為此做了實驗,敲掉控制肌間刺生長的基因,看沒有肌間刺後,魚肌肉的生長是否受到影響。實驗結果是肌間刺的缺失不會影響魚肌肉的生長。
所以魚長那麼多肌間刺是幹什麼?這個實驗還告訴我們,除了支撐肌肉,肌間刺可以和肌腱一起輔助肌肉運動。負責肌肉之間力的傳遞的肌腱,可以增加肌肉整體的剛度,控制肌肉運動發生的變形,就像是一根強勁彈簧,具有很強的拉伸力,但是不易彎曲,僵硬度高。而肌間刺的存在,可以幫助肌腱解決僵硬度的問題,肌間刺可以讓魚身體更加的靈活。
比如鯉魚跳龍門裡的這種躍起來時尾巴甩上天的動作,就是肌間刺的功勞。而馬鮫、金槍這類利用發達的側肌取代肌間刺的魚,只能直挺挺在海間遊走,跳起來也宛如挺屍。
肌間刺雖然看起來很厲害,但其實只是一種痕跡器官,在魚類進化過程中,肌間刺經歷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最後消失的過程。遠古的魚類靠它獲得靈活的身體,隨著生活環境改變,大多數魚類有了更大的追求目標,肌間刺也退出歷史舞臺,現在只存在於低等的硬骨魚中。
因此,並不是只有淡水魚才有肌間刺,海鰻、沙丁魚、鯡魚等海里生活的魚也有肌間刺。因為我們常吃的淡水魚大多數都是鯉科魚,屬於進化不太高階的魚,所以會有肌間刺。當然不要因為刺多就害怕吃魚,油炸、魚丸、魚餅等沒刺的吃法就很香啊!
關於肌間刺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人類對它的認識大多還處於推測階段,關於它的故事還等待著有志之士的探尋。
另請參閱:吃魚萬惡之源——淡水魚的土腥味及其去除
(來源:智漁)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內容請登入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眾號,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水產養殖##科學燃計劃##我要上微頭條##魚類##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