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生
這裡是一個懷舊劇場。
現在的年輕觀眾可能真的想象不出來,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到底有多火。火到什麼程度呢?不光各大電視臺播了一輪又一輪,連報紙和電臺都出現了“XX燃燒的歲月”之類的固定句式,比現在的網路流行語影響力大多了。
對這部電視劇,輿論還有過大討論,具體內容我已經記不得了,但大概說的是理想還能不能燃燒云云。現在想想,那時候的人們還真是單純得有點可愛。
所謂時勢造英雄,《激情燃燒的歲月》能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要感謝自己生逢其時。
男主石光榮,是光榮的戰鬥英雄。戰爭結束了,在部隊進城的歡迎儀式上,他被充滿青春活力的褚琴吸引,開始了狂熱的愛情攻勢。在組織和褚琴父母的幫助下,石光榮如願以償地和心愛的人舉行了婚禮。
這是電視劇的開篇,但光是這個開篇,就足以讓本劇上N次熱搜。首先,褚琴是有兩情相悅的戀人的,可這事兒在石光榮眼裡根本就不算事兒。他用自己的方式“戰勝”了情敵,這位不幸的文藝青年後來犧牲在朝鮮戰場。
其次,石光榮和褚琴怎麼看都是不般配的,顏值就不說了,無論是家庭背景還是價值觀念都差了十萬八千里。褚琴的父母之所以支援這樁婚事,無非是因為石光榮解放軍戰鬥英雄的身份。所以他們的結合怎麼看,都和“自由戀愛”沒什麼關係。
再加上石光榮的形象問題、談吐問題、性格問題,我都很難想象,他會在今天的社交媒體上被噴成啥樣。“不尊重女性”“大男子主義”“專制迂腐”……或許,本劇應該慶幸,自己早生了20年吧。
也有一些網友在為本劇辯護。他們的理由是,我們不應該把今天的觀念強加在石光榮這一代人頭上。一句話,脫開時代背景評價人物,純粹是耍流氓。《亮劍》的李雲龍不也是這麼討到媳婦的?有沒有影響到他在廣大觀眾心目中的形象?
這話對,也不對。對的是,石光榮肯定完全不能理解今天的年輕人,反之亦然。一旦把有些觀點極端化,就成了“三觀黨”的變種,連世界名著都經不住“審查”,別說是一部通俗的電視劇了。如果我們評價文藝作品的標準只有“對”或者“不對”,這就太狹隘了。
不對的是,用時代背景來為本劇辯護還沒有說到點子上。最關鍵的問題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我們到底看懂了沒有呢?
本劇的核心人物石光榮其實是個符號性的存在。所謂激情燃燒,燃燒的就是他的慾望、理想、信念。
在戰場上,他所向無敵、無所畏懼。在情場上,他同樣不管不顧,毫無顧忌。沒有仗可以打了,他還要在家裡搞一個“作戰室”,掛一張地圖,像模像樣地關心天下大勢。就算到了晚年被家人“嫌棄”,他還是要拔掉老婆種的花改種他的菜,繼續發光發熱。總之,不管別人理不理解,石光榮的精神狀態始終是昂揚向上的,一直是個“英雄”。
那麼,本劇就是想讚頌石光榮的“英雄主義”嗎?顯然不是。本劇一開場,石光榮的人生最高光時刻其實已經結束了。回到婚姻,回到家庭,他的生活曲線一直在往下落。很多偏執、頑固的行為有時候甚至讓他成了觀眾眼中的“小丑”。
所以,石光榮是個英雄,但是個悲劇性的英雄,活脫脫就是活在軍區大院裡的堂吉訶德。這麼說起來,本劇就是想嘲笑石光榮的落伍、不合時宜?
非也。從本劇的中後段開始,觀眾看到的是一個石光榮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不斷被“修補”的過程。大兒子石林從小頑皮好動、惹是生非,因為生活被父親“安排”難以釋懷,一度斷絕了父子關係。但在軍隊中的成長、生活中的歷練,讓他逐漸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在劇末完成了迴歸。
女兒石晶繼承了母親的多才多藝和父親的果敢堅強,但她對父親也有一個認識逐漸深入的過程。她的戀人成棟全告訴她,石光榮其實很寂寞,他的激情沒有地方可以用,才會在家裡發脾氣、鬧彆扭。這給了石晶很大的啟發。
妻子褚琴更不用說了。大半輩子的磕磕絆絆讓這對夫妻怎麼看都不般配,但結婚三十多年,石光榮一直叫褚琴“丫頭”的那份溫情,又在日復一日的相濡以沫中打動了她。在石光榮病危時,褚琴大喊“懦夫”“逃兵”,其實就是以石光榮的價值觀認同了石光榮的一生。
所以,《激情燃燒的歲月》要闡釋的就是在一個新的時代,怎麼重新“彌合”理想與現實的問題。石光榮在退休之後的無所適從,就是舊日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在新的歷史時期無處安放的象徵。主創既表現石光榮的無奈,又從種種細節中表現這個老頭的“可愛”,潛臺詞就是我們不能丟了“石光榮”,不能丟了“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飽受消費主義和商業文化衝擊的當代社會,重提理想的重要性,雖然未免有些天真,但不無現實意義。本世紀初,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更好了,日子也更好過了,但大家也覺得,一切朝“錢”看的現象變多了。在這樣的彷徨和困惑中,《激情燃燒的歲月》來得正是時候。
但這樣的宏大敘事,在二十年後已經逐漸失效。
不管是不是得到家人的理解,石光榮的一生都在與時代“同行”。按照電視劇的敘事,他和他的家人只要遵循某些“道理”,就能克服人生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比如,石林能從一個不懂事的青年成長為一位堅強、勇敢的戰士,就因為他在軍旅生涯中體悟到了父親的人生經驗。
但今天,不管是工作還是愛情,那些“大道理”已經不能為我們提供指引和幫助。石光榮們的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但他們有可以堅持走下去的“路”。然而,如今的年輕人卻不得不問自己,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生的“路”到底在哪裡?
要不要留在大城市?要不要辭職?要不要婚戀?要不要彩禮?要不要二胎?太多的問題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至於不懈奮鬥、堅持理想就能成功的石光榮式的人生信條,已經在網際網路時代被徹底解構,失去了本該有的神話色彩。
年輕人的思考正從整體性轉向具體性。對本劇,他們關注的不再是石光榮的激情燃燒,而是每個個體的生活境遇。比如,褚琴和石光榮的婚姻真的是幸福的嗎?石林、石晶們時時刻刻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真的會快樂嗎?
對我們的父輩而言,《激情燃燒的歲月》裡有平凡的生活,有溫馨的情感,更有崇高的理想。這是他們願意把本劇當作經典並且不斷重溫的根本原因。然而二十年過去了,新一代觀眾和石光榮之間的“裂縫”反而變得越來越大,“相互理解”已經無從談起。
這讓我想到石晶在火車上與胡達凱重逢的一幕。一位女子就因為一份沒有承諾和保證的感情,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年華,足足等了一個男人七年;一個男人在戰場上光榮負傷,失去了腿,卻為了成全戀人的幸福而選擇隱忍退出。
他們的故事曾經感動過無數觀眾,可發生在今天,人們又會怎麼看?一定會有人質問:石晶和胡達凱的選擇,“值”還是“不值”?“對”還是“不對”?
很多人都已經忘了,後來《激情燃燒的歲月》還拍過第二部、第三部,但它們的影響力一路走低,直到泯然眾人,再後來,連“XX燃燒的歲月”這個固定句式,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了。看來,激情燃燒的歲月,真的已經離我們很遠了。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