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劉悠揚
服用止痛藥在現代社會是家常便飯,然而,這看起來不起眼的小藥片,卻在美國發展成了藥物氾濫危機,每年死於藥物過量的人數比死於車禍的人數還要多。“譯文紀實”系列叢書最新引進出版了《夢癮:美國阿片類藥物氾濫的真相》一書,還原了這一令人心悸的過程。
對於非致癮性止痛藥的研究,美國藥物依賴問題委員會1928年一成立便視為己任。然而,有醫生認為“患者很少成癮”,此言1980年代初經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令醫藥界興奮不已。
1996年,普渡製藥推出新型止痛藥奧施康定。公司開展大規模營銷,不僅大做廣告,還招募大量銷售人員對醫生採取盯人戰術,送禮、支付度假費用,還出資贊助醫學研討會。而1999年疼痛被醫療認證機構定為第五大生命體徵,以及官方報告稱疼痛沒有得到充分治療,更是推波助瀾。於是,處方開具無度,造成患者的藥物依賴。
奧施康定效果神奇且有不同劑型,價格卻過高,一些成癮者便利用醫保以及各州的法律差異獲取藥物,以販養服,或者乾脆改用毒品。
同期,懷著發財夢的墨西哥年輕人帶著廉價且後勁大的黑焦油海洛因源源不斷地湧入,他們以加州等地的拉美人社群為基地,以白人富人為目標,建立起隱蔽而強大的零售網,使得買毒品可以像點外賣一樣方便。
就這樣,毒品經由止痛藥開闢的途徑進入美國主流社會,這一次,癮君子幾乎都是白人。2000年和2006年,美國緝毒署兩次開展行動打擊黑焦油海洛因,但死於藥物過量的人數仍然居高不下,甚至超過了車禍的死亡人數。
《夢癮:美國阿片類藥物氾濫的真相》作者山姆·昆諾斯曾是《洛杉磯時報》墨西哥緝毒戰報道組的記者,他從“藍領之城”朴茨茅斯追蹤到墨西哥小鎮,採訪了年輕毒販、製藥業人士、緝毒署特工、痛失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藥物的中產階級年輕人,以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了止痛藥及毒品對於當代美國社會及其核心價值觀的腐蝕。
該書曾獲2015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最佳非虛構作品獎、《西雅圖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聖路易斯郵報》《衛報》年度最佳圖書。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