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對她的悼念是不夠的,我們今後最大的罪惡,是對她的遺忘。”
這是1970年艾偉德追悼會上史可梅的悼詞,如今已過去了半個世紀,不少人卻已經忘記了這位偉大的“巨人”,甚至很多人都沒聽說過艾偉德這個名字。
正如悼詞中所說,這是我們如今最大的罪惡,這位身高僅有1.45米的英國傳教士,應該被我們每個中國人銘記。
這位被遺忘的巨人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呢?
為何她會成為100多個孤兒的母親,她與中國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01 出身
1902年,艾偉德(原名:格蕾蒂絲·艾偉德 Gladys Aylward。)出生在英國的一個底層家庭中,初中畢業後因生活所迫便離開了學校,成為一個富人家庭的女傭。
雖然離開了學校,但是尚還年輕的艾偉德像絕大多數女生一樣,有著成為一位偉大演員的明星夢,而後來她確實成為了西方世界的明星,但卻是與中國有關。
27歲的艾偉德像絕大多數西方人一樣,開始信奉天主教,成為天主教的忠實信徒。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艾偉德在報紙上看到了有關中國的報道,在這個遙遠的東方國家,數千年的文化傳承,此時卻成為了落後貧窮的代名詞,數百萬人民居然從未聽說過耶穌和天主教。
這讓年輕的艾偉德萌發了前往這個東方古國傳教的心思,她開始動員身邊的親朋好友,希望他們能前往這個東方國家傳教,但換來的卻是身邊人們的嘲笑。
於是她就開始籌劃自己親自前往中國傳教的事宜,並申請加入中國內地的傳教機構,但是僅有初中學歷的艾偉德遭到了這些機構的拒絕,這也使得艾偉德想透過正規途徑前往中國的願望破碎了。
但是她並未放棄,而是時刻關注著能去中國的機會,皇天不負有心人,艾偉德終於等到了這個去中國的機會。
02 來華
遠在中國的珍妮·勞森傳教士已經73歲高齡,準備退休,但苦於找不到接班人,在她瞭解到艾偉德有想去中國傳教的想法後,就聯絡到了艾偉德。
在接到這個訊息的時候,艾偉德沒有多想,就決定前往中國,接替珍妮·勞森的位置。
可是從英國到中國的船票太貴,貧困的艾偉德根本就承擔不起,於是她選擇乘坐鐵路趕往中國。
1930年10月,艾偉德終於湊夠了火車票錢,並帶著裝滿各種食物的手提箱離開自己祖國和親人趕往中國。
這趟列車在歐洲出發,要經過蘇俄橫穿整個西伯利亞才能抵達中國,雖然路途遙遠,但是艾偉德仍沒有絲毫退縮地出發了。
但是在經過蘇聯的赤塔車站時,艾偉德被蘇聯人扣了下來,原來是因為語言不同,翻譯失誤,蘇聯人誤把傳教士的單詞看成了機械師,加上這趟列車的終點站東北已經屬於日本,而且9·18事變爆發後,整個東北已經處於日軍勢力範圍,機械師這個職業自然會被蘇聯人重點盯防。
加上艾偉德不會俄語,雙方溝通顯得極為困難,在被扣押期間,艾偉德險些被蘇聯士兵給強暴了,不過好在遇到好心人幫助,她才得以從蘇聯繼續出發。
歷經萬難到了海參崴,她又遇到相同的事情,蘇聯人勸說她留在蘇聯工作,不過這次艾偉德學聰明瞭,自己悄悄一個人跑上了日本的貨輪,乘坐日本貨輪到達日本神戶,後又從神戶出發抵達天津。
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中國的艾偉德剛到天津,沒來得及休息多久就轉坐長途汽車趕往目的地,山西陽城。
03 新的人生
在見到勞森夫人後,艾偉德也正式開啟了一段新的人生。
抵達中國後的艾偉德積極地學習中文和當地方言,並和珍妮·勞森一起開辦了一家“八福客棧”作為傳教基地,“八福”寓意為:愛、德、恭、忍、忠、真、美、信。
在客棧剛開幾個月後,珍妮·勞森因身體原因不幸病逝,八福客棧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務都落在了艾偉德身上,整個客棧的運轉因為資金短缺陷入困境。
但這並沒有讓艾偉德退縮,在瞭解到當時中國農村還有“纏足”這一陋習存在時,艾偉德挺身而出,積極勸說當地村民們能破除纏足陋習。
在此期間,艾偉德已經完全融入到當地百姓的生活中去,穿的是中國農村婦女的衣裳,吃的是粗茶淡飯,看起來艾偉德完全是一位中國婦女。
在這期間她的中文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而且一口濃厚的山西方言說得也是相當的好,而且在幫助農村婦女們戒除纏足陋習的時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支援。
除了致力於破除纏足陋習,艾偉德還熱衷於收留無家可歸的孤兒,在破陋習的時候,她花了9毛錢在人販子手中買下了一個小女孩,並給她取名“九毛”,這也是她收養的第一個孤兒。
而“八福客棧”也成了往來騾夫們休息閒聊的場所,艾偉德在客棧時,就給這些沒上過學,不識字的糙漢子們講西方聖經中的故事,隨著時間推移,願意聽她講故事的騾夫們也越來越多,八福客棧的名聲也越來越響。
不知不覺中就給這些糙漢子們帶來了巨大改變,從以前的滿嘴黃腔變成了頌唱聖歌的信徒,群體雖然不多,但效果也十分顯著。
在傳教的時候,善良的艾偉德也從未忘記從事慈善,在收養九毛後又接連收養了二十多個無家可歸的孤兒。
04 戰爭
轉眼間七年過去了,在這個待了七年的艾偉德早已把中國當做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她在陽城的傳教工作也進行得相對順利。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整個中國北方地區都飽受戰亂的摧殘,艾偉德所處的陽城也不例外。
討厭戰爭的艾偉德看見許多殘暴的日本兵四處姦淫擄掠,無惡不作,艾偉德和原本保持中立的教會也放棄了中立立場,在《時代週刊》上公開譴責日軍的暴行,還提供了大量日軍殘害平民的證據,為中國軍隊提供大量日軍的情報,為我國抗日鬥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也使得日軍對艾偉德十分痛恨,並用100美金懸賞捉拿艾偉德。
但隨著戰亂失去親人的孤兒越來越多,八福客棧逗留的難民和孤兒已經超過了兩百多人,而且還有很多受傷的軍人和平民,除了要照顧這些受傷的中國軍民,還面臨著糧食短缺,醫療物資不足的情況。
在這個不太平的日子裡,艾偉德逐漸感到力不從心,小小的客棧已經容不下那麼多的難民、傷者和孤兒了,這可怎麼辦?
加上日軍快就要開始攻佔陽城,如果不轉移這些傷員難民,他們就會慘遭日軍屠戮。
不得已,艾偉德必須轉移這些難民、孤兒和傷者,就在她思考要轉移到哪兒去的時候,一位國民黨軍隊的將領告訴艾偉德,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在西安辦了一家孤兒院,可以帶孩子們去往那裡,至於傷者和難民也可以去西安,那邊有專門的難民營。
得到訊息的艾偉德立即就聯絡到了宋美齡,宋美齡在得知艾偉德的情況後,給了她一些盤纏,並讓她帶著年幼的孩子們前往西安,而難民和傷員則讓一名士兵帶著趕往西安。
在確定轉移目的地後,艾偉德這邊也迅速行動起來,在難民和傷員轉移後,艾偉德也帶著一百多名孤兒,在幾名嚮導的帶領下,悄然趕往西安。
05 逃難
此時平坦的大路,公路幾乎都被日軍佔領了,艾偉德她們要想越過敵人的包圍圈,只能帶著孩子們翻山越嶺,走人煙稀少的騾道,而這支隊伍幾乎都是由婦女兒童組成的,而這條漫長的路艾偉德一行人一走就是12天。
隨行的孩子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僅有3歲不到,而轉移途中,除了要防範日軍的追擊,還要時時刻刻照顧這些年紀很小的孩子。
她們這群人沒有足夠的錢,沒有糧食,沒有多少幫手,瘦小的艾偉德經常需要揹著一個孩子,懷裡還得抱著一個孩子,那些幫忙同行的騾夫們,擔子裡前後都得挑著那些年紀很小的孩子。
其他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有的身體不好的就騎著騾子,但絕大多數孩子都是互相攙扶著前進,跨過險峻的高山,走過一條條羊腸小道。
每逢夜晚來臨,她們要麼睡在破廟中,要麼睡在荒山野嶺中,一群人擠著休息,這樣除了暖和,還可以不怕蟲和蛇。
除了休息外,艾偉德最擔憂的就是吃的,她們沒有多少糧食,但是那麼多的人需要吃飯該怎麼辦?
艾偉德不得不精打細算地分配糧食,煮的小米粥已經特別稀了,但也實在沒有辦法,因為糧食有限,而艾偉德每頓吃的東西,說是小米粥,可實際吃到嘴裡的不過是水罷了,哪有粥的影子,吃的幾乎都被她留給了這些孩子。
漫長的路途透支了這群人的身體,折磨著這行人的靈魂,除了路上所需的糧食,她們一行人還需要時常提防日軍的轟炸,而艾偉德就在日軍的一次轟炸中,肩部被流彈擊中受傷,因為來不及取出,那塊彈片就留在了艾偉德身體中跟隨了她一輩子。
路上孩子們鞋子磨破了,肚子餓了,走不動了會哭,會鬧,可是誰都知道,如果不走,那就會掉入日本人的魔爪,要想活命,只能咬著牙堅持下去。
相比於孩子,更累的是這位只有1.45米的英國傳教士艾偉德,她每天早晚都要親自點名,不允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如果有一個孩子不見了,她也會想盡法子的找到他,決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成了艾偉德心中的念想。
每到一個城市,一個山村,艾偉德都會想辦法去尋找吃的。
可是在這戰爭年代,人們為躲避隨時會爆發的戰爭就帶走了所有糧食和物資,紛紛搬離這些城市,不給日軍留下任何物資,哪有什麼吃的留給她們。
路上碰到軍隊,可是士兵每人隨身攜帶的口糧也只有三天的,根本就不夠這一百多號人吃的,不過好在後面軍人們見孩子可憐,每人湊了一點口糧給艾偉德她們,雖然不多,但也能解燃眉之急。
在這條崎嶇的道路上,艾偉德不僅僅只是一位傳教士,是這群人的先驅者,領導者,更是這一百多個孤兒的母親。
根據艾偉德事蹟改變的電影《六福客棧》劇照
路上她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孩子們忍著飢餓和疾病,在精疲力竭的時候,在飢腸轆轆的時候,艾偉德就帶領著孩子們唱歌,靠著頑強的毅力和信仰的力量,歷盡千辛終於到達了黃河邊上的垣曲。
06 渡河
陽城到垣曲,175公里,12個日夜,一百多個孩子,沒有一個走丟,就當艾偉德滿心歡喜地準備帶著孩子們渡河時,又出現了別的意外。
原來,為了防止日軍渡河,渡船已經被軍隊嚴格管控在對岸,艾偉德這邊一條船隻都沒有,這可如何是好。
沮喪的艾偉德對著黃河問自己:其他人都不為孩子煩惱,為何要讓自己陷入這樣的困境?
終於,到達垣曲的第三天,艾偉德碰到了一位軍隊將領,在和他溝通後,他就用暗號為他們從對岸找來了一條船,並分三次將孩子們送到了對岸,艾偉德上船前,那位軍官對艾偉德說道:“你是個偉大的人,選擇了一份奇怪又偉大的工作。”
跨過黃河後,艾偉德和孩子們終於飽餐了一頓,在原來的計劃中,艾偉德本該渡河後直接乘坐火車趕往潼關,可是現在鐵路都在日軍火力覆蓋範圍,不能繼續前進,不得已艾偉德只好帶著孩子們翻山越嶺前往潼關。
這段路比之前走的路還要艱險,山路陡峭岩石鬆動而且多處地方坍塌,如果沒有軍隊派出的嚮導幫助,她們一行人這次想要抵達潼關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爬了兩天一夜的山,孩子們終於抵達潼關,距離西安也越來越近。在得知火車仍不能使用時,艾偉德忍不住哭了,車站管理員見她可憐,便告訴她,每天早晨會有一輛火車關燈行駛往西安,不過卻希望孩子們不要哭鬧才肯幫助他們上車。
艾偉德立即答應,於是第二天一早她們就跟隨火車出發了,但是火車只前進了一小段路程就停了下來,原來鐵軌已經被日軍炸燬了,不得已,艾偉德只好帶著孩子們下車步行。
她們一路行乞,耗時三天,終於到達了西安城牆下,但此時西安城內糧食緊張,難民眾多,已經關閉了城門,不再接納難民,這對艾偉德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07 安全送達
不過在好心人的提醒下,有人讓她把孩子帶往扶風縣,蔣夫人在那裡開辦了陝西省第二保育醫院,在得到訊息後,艾偉德帶著孩子們再次啟程。
抵達扶風后,艾偉德再也支援不住暈倒了。
她肩頭受傷的傷口已經感染惡化,而且路上風餐露宿感染的風寒已經惡化成了肺炎。
這一路上她都沒有倒下,可是當她看到這群孩子們有了新的歸宿後,這個柔弱的西方女子終於忍不住倒下了。
在她昏倒的時候,還能聽到她嘴裡說著胡話:“我的孩子在哪裡?……我有一百個孩子……”
在艾偉德甦醒後,她第一時間關心的是她的孩子們去哪了,在得知孩子們已經被接送去孤兒院時,艾偉德才放下心來。
她在醫院中休養了近一年,身體才得以恢復。
08 入中國國籍,為中國貢獻
1941年7月基於艾偉德女士對中國這些孩子們感人至深的貢獻,當時的國民政府內部決議批准艾偉德加入中國國籍。
1941年至1944年,在這段艱難的抗戰時期,艾偉德一直奮戰在我國的西北和西南地區,幫助救治麻風病患者,同時還經常與犯罪的囚犯交談,一步步的感化他們。
09 “巨人”的後半生
直到1949年,艾偉德才重回闊別已久的故鄉英國,英國記者把艾偉德的事蹟改編成小說:The Small Woman(小婦人)。
隨後美國《時代》週刊也報道了她的相關事蹟,福克斯公司則根據她的事蹟拍攝成電影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六福客棧)。
1953年的時候,艾偉德想重回中國大陸,此時的她已經把自己當做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然而,遺憾的是,當時中國大陸拒絕傳教士入境,無奈艾偉德只好乘船前往臺灣。
抵達臺灣時,曾經被她救助的兩個孩子如同兒子迎接慈母般的接艾偉德下船,宋美齡也親自接見了她,感謝她對中國兒童所做的一切。
1970年,這位偉大的婦女在臺灣與世長辭,而以她名字命名的“艾偉德兒童之家”福利院的院長史可梅在悼詞中說道:“僅僅悼念她是不夠的,我們今後最大的罪惡,是對她的遺忘。”
結語
可是遺憾的是,在中國近代史教材和課本中,卻沒有對這段歷史的記載,而這位偉大的“巨人”不能被我們所遺忘。
許多的國際友人在抗戰時期對我國的無私奉獻我們都應該銘記在心,代代記住這些外國的前輩們為我們國家和人民作出的貢獻。
希望未來有一天,艾偉德女士的事蹟能正式地寫入我們的歷史中。
世界上,總有天使一樣的人奇蹟般地出現在最需要幫助的人們面前。中國有,外國也有,格蕾蒂斯·艾薇德就是其中一位。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這位偉大善良的英國女子的。那些曾經受她關愛的孩子及其後代更應該永遠地感恩她、紀念她!
我們應該正視歷史,每一個偉大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勿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