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二戰時期的蘇聯紅軍,大家往往會想到一個幹部職位的名稱:政委。政委這個職務在二戰時期的同盟國軍隊中是獨特的——除了蘇聯紅軍有政委,美軍、英軍、戴高樂指揮的法軍都沒有政委。那麼,政委到底是什麼樣的官職,其在部隊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為何蘇聯紅軍有政委而美軍沒有政委呢?
- 什麼是政委?
政委,全稱為政治委員,是蘇聯和模仿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團級以上作戰單位負責黨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領導幹部,和同一級別的軍事指揮員統稱為部隊首長。一般來說,政委是部隊黨委會日常工作的主持者,根據作戰的需要,上級在一些特殊的營級作戰單位也設立政委。
上圖_ 右圖為蘇聯紅軍總政治部二級集團軍政委梅赫利斯
- 那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軍隊中,為何蘇聯紅軍設定政委,而美國軍隊沒有政委?
首先,美國《獨立宣言》和啟蒙思想的精神,衍生出了美國完善的文官制度,實現了文官總統對軍隊的絕對控制。總統透過《美國憲法》和隨軍牧師,對全國美軍實現了思想的控制和管理。這是美軍中沒有政委制度的根本原因。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釋出標誌著美國的正式獨立。《獨立宣言》除了宣佈和英國在政治上做徹底“切割”,其核心的政治精神就是啟蒙運動所提出的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
上圖_ 獨立宣言 (美國立國文書之一)
比如,美國《獨立宣言》中提到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健康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就是啟蒙運動“天賦人權”思想的反映。《獨立宣言》倡導“民主”“自由”和“法治”,在《獨立宣言》精神和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下,美國自1783年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後,就逐漸建立起相對完善的三權分立體制。以保證其所謂“民主”“自由”和“法治”的實施。
隨著三權分立體制的建立,美國就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文官政府體制,實施文官掌軍、文官治軍的制度。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只有決策權,沒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美國所有軍隊的調動和指揮,都由最高指揮官——民選的文官總統完成,文官總統既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又是三軍統帥。
上圖_ 美國憲法 原稿第一張
由於文官掌握軍隊的絕對指揮權和領導權,其也會在思想上對美國軍隊加以控制。要求美軍必須效忠於國家,服從《美國憲法》。美國是基督教國家,為了進一步控制官兵的大腦,美軍還有牧師,這些牧師從美國文化的基督教角度出發,自然而然的代表美國政府實現對軍隊官兵思想的統一管理。
總而言之,文官治軍的傳統,以及隨軍牧師對美軍官兵思想的統一控制和管理,讓美軍在沒有政委的情況下和實現對全國軍隊的統一管理。
上圖_ 二戰中的蘇聯紅軍
其次,蘇聯紅軍和美軍完全不同的“發家史”,以及蘇聯特殊的國情、政治文化,決定了蘇聯必須依靠政委實現對軍隊的全面掌控。
比較蘇聯紅軍和美軍的發家史就會發現:蘇聯紅軍和美軍的發家史完全不同。
美軍的發家史沒有任何的“歷史包袱”,其前身就是北美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武裝民兵。隨著美國依託《獨立宣言》和啟蒙運動精神建立起的相對完善的西方文官政府,美國依靠文官政府的強大運作能力實現了對美軍的絕對掌控。
美軍沒有歷史包袱的發家形成鮮明對比,蘇聯紅軍的發家可是有相對沉重的歷史包袱。1917年11月7日,布林什維克黨領導的赤衛隊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俄國資產階級政權的統治,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
上圖_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國蘇維埃武裝起義)
蘇維埃俄國建立初期,其除了自己控制的沙俄海軍部分艦隊和工人赤衛隊,蘇俄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正規武裝。隨著俄國舊政府的倒臺,很多舊俄軍官兵就出於“混口飯吃”的考慮,來到了布林什維克的旗下。
隨著舊俄軍官兵的數量越來越多,蘇俄政府於1918年1月宣佈建立工農紅軍作為蘇維埃俄國的正規武裝力量,一支以舊俄軍官兵為主體的新興人民軍隊——蘇俄(蘇聯)工農紅軍正式成立了。蘇軍中的不少名將來自於沙俄軍隊,比如布瓊尼和朱可夫。
上圖_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 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
槍桿子底下出政權,隨著蘇俄紅軍的建立,這支人民軍隊便投入到保衛新生蘇維埃俄國的戰鬥中。對於“紅軍之父”,列寧的戰友托洛茨基而言,這支由舊俄軍官兵組成的部隊雖然能打仗,但其自身也存在很致命的問題:
第一,舊俄軍作戰紀律不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舊俄軍一旦被德軍包圍,沒有退路,往往就選擇繳槍投降,德軍俘虜的俄軍官兵不計其數。
第二,舊俄軍戰術底下,其作戰戰術和當時世界上的主流軍隊——英軍和法軍相差較大。一旦這支舊俄軍投入到保衛蘇維埃俄國的戰鬥,和協約國干涉軍展開交火,其結局難以取勝。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參加紅軍的舊俄軍官兵信仰不堅定,萬一出現戰場譁變的情況,這對於蘇維埃俄國而言是極其致命的。
總而言之,正是蘇俄紅軍有舊俄軍官兵大部分參加的這個“歷史包袱”,讓蘇維埃政府必須透過一個全新的制度實現對軍隊的絕對控制,這個制度就是政委。自從托洛茨基設立政委制度後,在政治委員的嚴格管理下,由舊俄軍官兵組成的紅軍在驅逐西方國家干涉軍的戰鬥中體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上圖_ 1942年10月9日,斯大林釋出《關於建立完全統一指揮制度和取消紅軍軍事委員會》,撤銷政治委員與指揮員同級的雙首長制
戰爭結束後,蘇聯走上和平建設的道路。蘇聯的國家意識形態為馬列主義的國家意識形態,馬列主義對無產階級政黨和武裝力量有著相對明確的要求,這使得蘇聯黨和政府牢牢地控制軍隊,以政委實現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進而實現無產階級專政不被敵對勢力所推翻,這一點和美國的國情是完全不同的。
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曾取消政委制度。但是,隨著蘇軍在戰場上節節潰敗,斯大林又恢復了政委制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斯大林下令政委有權力槍斃後撤的官兵。
上圖_ 蘇軍第18步兵軍第4步兵師第220步兵團政委奧列克西•葉廖緬科
而在具體的實戰中,蘇軍政委身先士卒,比如蘇軍第4步兵師220團的政委舉槍照片就是蘇軍政委的代表形象,這位名叫葉廖緬科的政委親自帶領戰士們發起衝鋒,最後壯烈犧牲。
在佈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中,蘇軍政委福明指揮官兵和數倍於己的德軍展開殊死拼殺,在福明的團結下,所有官兵成為堅強的戰鬥集體,他們在德軍的包圍中誓死抵抗,最後大部分壯烈犧牲。
一位叫勞斯的德軍將領在回憶錄中承認,俄軍(蘇軍)在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候還在抵抗,這就是政委起到了表率作用。斯大林格勒的巷戰和佈列斯特要塞蘇軍的抵抗印證了德軍將領的判斷。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斯大林選集》 中央馬列主義編譯局
〔2〕《畫說二戰之蘇德戰爭》 徐焰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3〕《回憶與思考》 朱可夫 三聯書店
〔4〕《美國獨立戰爭簡史》 斯蒂芬康威 化學工業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