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黃+人參
二藥為氣血雙補的常用配伍。
熟地黃味甘性微溫,長於補血滋陰,填精益髓;人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肺、脾、心經,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
《本草從新》曰:“(人參)大補元氣,生陰血。”
《神農本草經》曰:“(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
《本草綱目》引李杲語:“人參能補肺中之氣,肺氣旺則四髒之氣皆旺,肺主諸氣故也。仲景以人參為補血者,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矣。”
《本草蒙筌》曰:“大抵人參補虛,虛寒可補,虛熱亦可補;氣虛宜用,血虛亦宜用。”
人參為補氣要藥,性主動屬陽;熟地黃為補血良藥,性主靜屬陰,一陰一陽,一形一氣,合用則陰陽兼顧,動靜結合,氣血雙補。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納運正常,則陰陽氣血之泉源不絕,即或有所虛損,也易恢復。若脾胃已傷,飲食難納難化,生化之源告竭,陰血不足諸證難復。
因此治療陰血虧虛證時,應重視培補脾胃。
繆希雍認為:“谷氣者,譬國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則萬眾立散;胃氣一敗,則百藥難施。”
營血的化生雖來源於脾胃,但須借肺之宣釋出散流動全身上下及內外。正如《黃帝內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調補脾胃,補益肺氣,使其功能健旺,是治療陰血虧虛證的一種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人參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既為補脾要藥,又為補肺要藥,調補脾肺有助於營血的化生並輸佈於全身發揮營血的濡養作用,而氣須依附於血,熟地黃補陰血可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
人參補氣以生血,熟地黃滋陰以助氣,補元氣、滋陰血相互促進,互主生成,氣足則能生血、行血,血足則能助氣、化氣,有相輔相助之妙。
合用益氣補血之功較強,成為治療氣血兩虛證的首選藥對。
故《景嶽全書》雲:“補血以熟地為主,……而人參、熟地則氣血之必不可無。故凡諸經之陽氣虛者,非人參不可,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
人參,有健運之功,熟地稟靜順之德。此熟地之與人參,一陰一陽,相為表裡,一形一氣,互主生成,性味中正,無逾於此,誠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陽性速,故人參少用亦可成功;陰性緩,熟地非多難以奏效。”
二藥配伍,常用於氣血兩虛之頭暈,心慌,失眠,健忘,月經過多,閉經,不孕;或精氣虧損,身體羸瘦,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耳鳴,短氣。
此二藥合用,即為《景嶽全書》兩儀膏。
若再加麥門冬即為《治法機要》三才湯,取麥冬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相配能滋陰清熱,益氣生津,用於熱病氣傷津虧的發熱口渴、心煩氣短、舌紅少津等症。
若治療氣血兩虛之心志不寧,語言健忘,可配伍肉蓯蓉、白茯苓、菟絲子、遠志等,如《證治準繩·類方》大益智散。
此外,人參能益氣固脫,熟地黃能滋陰填精,補腎納氣,合用還有滋陰補氣固脫之功,可配伍溫陽之品,如附子、炮姜等,用於治療陰陽將脫證,如《景嶽全書》六味回陽飲。
熟地黃+黃芪
二藥也是氣血雙補的常用配伍。
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為補脾益氣之良藥,又能補益肺氣,固表止汗。
《本草備要》言黃芪能“生血、生肌。”
《本草新編》雲:“黃芪……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夫黃芪乃補氣聖藥,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藥,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
血之與氣,相互維繫,互為化生,血為氣母,氣能生血,所謂“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類經》雲:“蓋精氣津液血脈,無非氣之所化也。”
氣若充盛則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強,血液充足;氣若虛虧則化生血液之功能減弱,亦致血虛病變。
正如《溫病條辨》所言:”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
《證治準繩》亦云:“氣有神而無形,補之則易;血有形而無神,補血之藥,難收速效。況氣陽而血陰,陰從陽,血從氣者,理也;故補氣不補血,使氣盛而充,則血自隨而亦盛矣。”
周學海在《讀醫隨筆·氣能生血血能藏氣》中亦言:“前賢為氣能生血,人身有一種氣,其性情功力能鼓動人身之血,由一絲一縷,化至十百千萬,氣之力止,而後血之數亦止焉。
常見人之少氣者,及因病傷氣者,面色絡色必淡,未嘗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氣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
此一種氣,即榮氣也,發源於心,取資於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統血,非心、脾之體能生血、統血也,以其髒氣之化力能如此也。”
黃芪益氣以助熟地黃補血之功,熟地黃補精血可助黃黃補氣之功。
此外,若由於汗多,“奪汗者無血”(《靈樞·營衛生會》),而致陰血虧虛,黃芪兼能固表止汗以保津存陰,熟地黃可補已經耗損之津血,二藥合用,氣血互生,止汗保陰與補血並進,相輔相成,共奏益氣補血,固表止汗之功。
二藥配伍,常用於治療氣血兩虛或精氣不足諸證,心悸乏力,頭暈目眩,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自汗,盜汗,吐血、便血、崩漏等血證,肌膚麻木,外傷癰瘡,膿成不潰,肌肉不生,瘡瘍不斂。
可配伍當歸同用加強其補血之功,如《辨證錄》當歸補血湯,即由熟地黃、黃芪、當歸三藥組成,用治男子血少,面色萎黃,不能生子者。
治療氣虛自汗,可配伍白朮、山藥、酸棗仁、五味子、牡蠣、玉竹同用,如《脈症正宗》自汗湯。
治療陽虛自汗,可配伍附子、肉桂、白朮、當歸、白芍藥等,如《魏氏家藏方》附子大建中湯。
治療傷折疼痛,筋骨未合,肌肉未生,可配伍延胡索、桂心、沒藥、當歸、白蘞、桑寄生,如《太平聖惠方》延胡索散。
治療囊癰已成,腫痛發熱,膿成未潰,可配伍當歸、川芎、白芍、皂角刺、澤瀉、穿山甲,如《外科正宗》滋陰內託散。
治療風溼痺痛,連筋及骨,舉動艱難,溼痺周身疼痛,可配伍附子、肉桂、茯苓、當歸、白芍藥、川芎、防風、白朮,如《醫方類聚》引《葉氏錄驗方》十味銼散。
小結
用於治療氣血兩虛時,熟地黃與黃芪、熟地黃與人參在補氣生血機制上較為類似,只是黃芪不如人參之大補元氣,但黃芪溫升之力較人參強,又能固表止汗,託瘡生肌,故熟地黃與黃芪配伍還長於治療氣血兩虛之自汗、盜汗或瘡瘍不斂、膿成難潰或外傷筋肉不生等。
治療氣血兩虛時,熟地黃常同時與人參、黃芪配伍使用,《本草求真》曰:“血屬有形,凡有形之物,必賴無形之氣以為之宰,故參、芪最為生血藥。”
現代研究也發現了人參、黃芪等補氣藥能促進和調控骨髓造血幹細胞的增殖、分化,以促進骨髓造血;
人參、黃芪與當歸配伍,則能提升紅細胞生成素水平,刺激造血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增殖,從而發揮其“補血”之功能。
有研究表明“補氣生血”的生物學機制是透過誘導成纖維細胞、骨髓基質細胞和脾細胞等分泌較高的造血生長因子樣活性物質,促進造血幹細胞、幹細胞的增殖分化,進而促進血細胞的生成;
透過補氣又可糾正與血虛相伴的機體功能下降,從而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復和外周血細胞的趨向正常。
如四物湯為補血的代表方,實驗發現該方可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有明顯的抗貧血作用。
四君子湯的抗貧血作用雖然較弱,但其與四物湯全方組成八珍湯時,則抗貧血作用顯著增強,表明氣血雙補的抗貧血作用較單純補血為優。
而對於急性大失血時,補血與補氣配伍,較之單純之養血補血,療效更好。
傳統中醫理論和現代藥理均論證了補氣藥確可助補血之力,提示我們臨證使用熟地黃時,可配伍補氣藥加強其補陰血之功,本文列舉之氣血雙補的配伍結構僅是拋磚引玉,可推而廣之,配伍其他補氣之品如白朮等。
故《醫方考》曰:“人參、黃芪、白朮、茯苓、甘草、陳皮,皆補氣藥也,榮血不足而補氣,此《大易》之教,陰生於陽之義也。”
若病情急重,本著重症重用之原則,因“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故尤宜重用黃芪,並配伍人參、附子等益氣固脫,如《石室秘錄》生氣救脫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