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彈玻璃有多厚,拿手機量一量
子彈動能有多強,看看防彈玻璃就知道了
古代士兵身披鎧甲,如今為了抵禦子彈的威脅,士兵也會身著鋼盔、防彈衣,車輛會包裹裝甲用來防護。可車內計程車兵總要觀察外面的世界,車體全部用裝甲包裹起來也不現實,防彈玻璃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玻璃耐磨但非常脆,想要擋住子彈,必須對普通玻璃進行加固,常用的辦法是由玻璃和聚碳酸酯熱塑性塑膠一層一層貼合而成,因此又被稱為夾層玻璃。防彈玻璃至少分為3層,分別是承力層、過渡層和安全防護層。射在防彈玻璃上的子彈會將外側承力層的玻璃擊穿,聚碳酸酯透明塑膠層(過渡層)能夠吸收子彈的能量,從而阻止它穿透玻璃內層,達到防彈的目的。
要想防住12.7毫米重機槍子彈,防彈玻璃需要13釐米厚
防彈玻璃夾層數量越多,厚度越厚,防護級別就越高。在俄羅斯舉行的“陸軍-2019”防務展上,俄軍工企業展出了一組防彈玻璃樣品,從薄到厚一字排開,最薄的約1.85釐米,最厚的為13釐米,每塊防彈玻璃下面放著不同口徑的子彈,直觀地展示不同厚度的防彈能力。想要防禦7.62X25毫米手槍彈,1.85釐米厚的玻璃就夠了,想要防禦AK-47的7.62X39毫米步槍彈,需要2.95釐米厚的玻璃,防禦SVD擊步槍彈的7.62X54毫米子彈需要4.4釐米厚的玻璃,而到了大口徑的12.7X108毫米子彈(機槍、反器材狙擊步槍)則需要13釐米厚的玻璃,就像磚頭一樣。
13釐米厚的玻璃是什麼概念呢,假如一款高機動戰術越野車玻璃全部採用可抵禦12.7毫米機槍射擊的防彈玻璃,玻璃的重量就以噸計,整車重量直接上個臺階,動力系統也許強化。國外政要的防彈車重量足有8噸,而家庭轎車重量一般在1.5噸上下,雖然披著轎車的外表,其底盤實際是以中型卡車平臺為基礎打造。防彈玻璃的厚度也說明子彈的動能是非常強的,和神劇有所不同,戰場上計程車兵中槍後很容易失去戰鬥能力。無數的試驗要告訴我們,普通土牆、磚牆是無法抵禦12.7毫米子彈的,粗壯的樹幹同樣不行,機槍連續射擊可將大樹攔腰打斷。
12.7毫米重機槍的效果
矛與盾的較量,歷經百年生生不息
厚實的防彈玻璃能夠抵禦大多數子彈,但也不要神話它,稍微厲害點的反坦克武器,比如RPG就能輕易將其擊穿。這對於玻璃並不公平,因為反坦克武器的作用物件是鋼鐵,是坦克裝甲車輛,對付防彈玻璃實屬降維打擊。坦克自一戰誕生以來,已走過百年曆程,從索姆河戰役中“水櫃”造型的馬克Ⅰ型坦克,到二戰虎式、豹式、T-34坦克,已經奠定現代坦克的經典佈局,同是履帶車體、360度旋轉炮塔,只是細微中有很多發展變化。
坦克自誕生以來就憑藉強大的威力被稱為陸戰之王,二戰德國“裝甲擲彈兵”堪稱步兵戰鬥力的代表,機械化步兵和坦克互相配合爆發了強大戰鬥力,是納粹閃擊波蘭、橫掃歐洲的核心力量。戰場上,它是步兵的支點,是護佑己方生命的移動鐵牆;在敵方眼中,它是移動的巨型碉堡,是必須拔除的眼中釘、肉中刺,於是各種反坦克武器應運而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坦克為了生存,不斷提高裝甲厚度,複合裝甲、爆炸式反應裝甲紛紛湧現。
可如今重型反坦克導彈使用串聯戰鬥部,破甲厚度已達1米以上,還能瞄準坦克脆弱的“天靈蓋”(攻頂模式),繼續強化裝甲防護,無論是坦克重量(受使用環境、橋樑承重、鐵路機動限制),還是技術儲備,留下的空間都捉襟見肘,於是坦克主動防禦系統應運而生。與其費力不討好地提升裝甲防護能力,不如另闢蹊徑,將新一代複合裝甲、新一代爆炸反應裝甲、新一代主動防禦系統結合起來,綜合提升坦克防護能力。
從日本10式坦克、中國15式坦克身上,我們也能看出坦克設計思路的轉變,機動、防護、火力更加均衡,全面提升資訊化能力和火控系統,及時感知戰場態勢,力爭首先發現、首發命中。防護方面,更加倚重主動防禦系統和新型裝甲,擺脫了犧牲機動性提升裝甲防護的死迴圈。2020年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衝突中,無人機、巡飛彈大放異彩,它們是坦克不得不考慮的新威脅。可以預見在看得見的將來,只要坦克不消失(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英國就曾考慮讓挑戰者2坦克徹底退役),矛與盾的較量還將繼續下去。為了顯示裝甲與反坦克武器的實力,小編找到了一些圖片。
過去幾十年被虐的最慘的坦克當屬蘇制T-72坦克,甚至因為戰場上經常發生殉爆,炮塔被炸飛,有人送給它“宰人航天”的綽號。知名度如此之高,一方面是趕上了90年代蘇聯解體的大背景,蘇制武器大量出口(看過《戰爭之王》的肯定印象深刻),較高的保有量讓它經常出現在動亂地區。另一方面,與其設計和質量有關,蘇聯坦克普遍採用盤式裝彈機,彈藥儲存在炮塔吊籃底部,車組成員相當於坐在炮彈上,一旦坦克被射流擊穿,炮彈極易被引燃。出口的T-72是猴版武器的典型代表,效能確實有所下降,加之俄羅斯到90年代末也沒搞定先進的自動滅火抑爆技術,裸奔的T-72就像一盒一點就著的炮仗,炮塔亂飛也就不足為奇了。
戰場上為什麼會有人失蹤?
爆炸本身的威力不容小覷,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造成的破壞往往更厲害。炸藥爆炸是能量迅速釋放的過程,瞬間導致高溫、高壓,在高壓的推動下,爆心周圍的空氣向四周擴散,爆炸能量擠壓周圍空氣的速度,遠超空氣向外傳遞壓力的速度,周圍空氣就會被壓縮成能量極大的“氣牆”,以超過音速向四周擴散,這樣就形成了衝擊波。衝擊波相當猛烈,可稱為颱風的12級大風速度只有37米/秒,爆炸衝擊波的傳播速度能夠超過340米/秒。這堵牆朝人拍過來的時候,可以瞬間撕裂人體內臟,甚至將人體擊成粉末。
戰場上如何保護自己,我們從一些參加過抗戰老兵的訪談中可尋到一絲端倪。老兵能從炮聲中聽出鬼子打的是什麼炮,鬼子重炮是沉悶的聲音,跟別的炮聲都不同,殺傷力很大,打過來的時候,地都被彈起來老高。老兵們都知道躲重炮的辦法,可剛上戰場的十六七歲的新兵們不知道,胸脯子貼著地趴下。打完仗他們也不吃不喝,只說難受,有的人還說他們新兵蛋子嬌氣,過了兩天,新兵就口吐黑血死掉了,後來才知道他們內臟都震碎了。
現在仍有很多人不知爆炸的厲害,發現遠處發生爆炸,第一時間不是找地方躲避,而是想著拿出手機拍下影片上傳社交媒體。殊不知光速遠大於聲速,閃光過後幾秒鐘,衝擊波接踵而至,玻璃、門窗被擊成碎片,帶來次生傷害。有統計顯示,二戰中槍彈造成的陣亡比率不是最高的,消滅一個敵人需要1000發以上的子彈,威脅最大的還是炮擊,統計表顯示爆炸破片造成的陣亡佔51.2%,空襲(火箭和炸彈)造成的陣亡比例只有1.5%,大概只有地雷的一半。
現代戰爭中重火力帶來的威脅依然巨大,陸軍的重火力不再侷限於斯大林之錘、古斯塔夫巨炮等,除了炮兵,空地配合更為密切,加入支援火力的還有無人機、巡飛彈,想要抹掉小山包、小村莊之類的目標,拿出手臺呼叫空中火力即可,也就是幾發制導炸彈的事!從彈藥上來看,一些新式武器的加入讓支援火力更上一層臺階,比如燃料空氣炸彈。燃料空氣炸彈在我國又被稱為雲爆彈,它是以氣化燃料在空氣中爆炸產生的超壓獲得大面積殺傷和破壞效果的武器。它由裝填高可燃物質的容器和定時起爆裝置構成,高可燃物質包括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甲基乙炔、丙二烯或其混合物等,又被稱為雲爆劑。雲爆彈可以是炸彈,也可作為火箭彈、導彈的戰鬥部,甚至還有單兵雲爆彈。因威力巨大,巨型燃料空氣炸彈又被稱為“貧民核武器”。
傳統雲爆彈可分為兩次爆炸;第一次輕微爆炸,裝有云爆劑和定時起爆裝置的戰鬥部被拋散開,飛散過程中,液體雲爆劑充分霧化,與空氣中的氧氣混合,形成燃料氣溶膠雲;接著,燃料氣溶膠雲被引爆形成爆轟,瞬間產生2500度高溫和超壓,形成強大的衝擊波,瞬間將建築、障礙物、人畜軀體撕碎,雲爆彈威力比等量TNT炸藥作用面積大40%、威力大2.7-5倍。越戰中,美軍不但使用燃料空氣炸彈殺傷人員,還用來開闢直升機著陸場。爆炸過程會消耗大量氧氣,造成區域性空間缺氧而使人窒息,即便躲在工事內也難倖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