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90年代,中國向俄羅斯大規模購買米-17系直升機:它們為中國陸軍航空兵、中國新軍事改革帶來了新鮮血液、豐富了中國陸軍新戰術、提高了中國陸軍在全地形補給/作戰的持續能力;但是,中國裝備米-17 系之初,飽受俄羅斯的卡脖子之苦:大修必須送往俄羅斯進行,對於中國軍事體制的牽制非同小可;於是,中國軍事後勤不能開始發力,希望在本土完成米-17的所有保養和維護,然後再為中國直升機工業帶來質的提升;
可是,中國直升機工業只有西方制直升機的維護經驗,而且,就連新軍標也與蘇俄制軍標格格不入,如果要進行本土化一條龍,必須得到詳細的資料和技術指導——俄羅斯當然不會同意中國的要求了:它在20世紀90年代還是把中國當作大號版朝鮮:甚至在國家級經濟會議中向中國推銷俄羅斯國產家電!何況,大修武器是每個武器生產國的利潤來源之一,經濟困乏的俄羅斯軍工將中國武器的售後服務當做續命的根本之一(另外一個是印度):大熊不可能協助中國軍工實現目標;
幸虧中國軍工擁有“不把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傳統:二毛(烏克蘭)伸出了友誼之手。當時,它的軍工實力比俄羅斯半斤八兩,中國從烏克蘭同樣獲得大量武器和技術援助,甚至連蘇系重戰發動機維護也有烏克蘭的功勞!面對中國軍工的困難,烏克蘭毫不猶豫的將米-17(米-8)的技術資料、維護流程、大修裝置等賣給中國,烏克蘭航空工業派遣優秀工程師前往中國指導中國軍工……聰明、好學的中國人在全套資料、培訓機制的協助下,終於掌握了米-17的所有維護保養流程,它們再也不用遠赴俄羅斯進行大修保養,更加不用被俄羅斯卡脖子了;
事實上,俄羅斯曾經試圖阻止烏克蘭的行動,可是,畢竟烏克蘭軍工也要吃麵包,它將俄羅斯的警告無視了;
此刻,更加鬱悶的俄羅斯只好同意了展開更大規模的深度航空軍事合作,中俄兩國在直升機領域進入蜜月期:中國、俄羅斯為中國下一代武直、重直專案展開全方位談判。當然,中國還是為米-171留夠了市場空間:新直8/20系處於規劃、設計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