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親自指揮作戰,還是對各野戰軍進行戰役指導,毛澤東向來主張速戰速決,古代兵家也認為“兵貴勝不貴久”。我軍歷來以快打慢,經常在敵人意料之外的時間和地點,以敵人意料之外的優勢兵力發起攻擊,這樣才能做到速戰速決。
可是在1948年12月初,淮海戰役即將收尾,杜聿明和黃維兩個集團軍已經被包圍在陳官莊一帶,眼看就要被消滅時,毛澤東卻向總前委發去急電,要求暫緩攻擊被圍之敵。
數十萬解放軍雲集一天消耗的口糧就是幾千擔糧食,還有數百萬支前民工的開銷,戰役每延長一天,根據地群眾的負擔便重上一分,毛澤東和黨中央為何會有這樣的要求?
當眾人的眼光還停留在中原的淮海戰場上時,毛澤東卻已經在考慮如何解決華北的問題了。坐鎮北平的傅作義集團有50萬軍隊,兵強馬壯,光靠華北野戰軍的3個兵團很難將其殲滅。
遼瀋戰役在11月初剛剛結束,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全殲國民黨軍47萬人,淮海戰場還在僵持階段,傅作義認為東野至少要到49年1月才會入關,一時之間無法下定決心,到底是留在平津、退守綏遠,還是南下。
毛澤東要求淮海前線不急於消滅敵人,裝出持久戰的樣子,就是讓傅作義下不了決心。如果杜聿明、黃維兩部被殲滅,南下的路徹底斷絕,傅作義有可能會逃回綏遠老家。毛澤東希望能在平津地區解決傅作義的50萬人馬,首先要將他留住。
與此同時,毛澤東電令東北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秘密入關。東北野戰軍的兵力已達上百萬,只要一半兵力到達平津,與華北野戰軍攜手,傅作義便插翅難飛。
果然,在傅作義猶豫和彷徨的半個多月時間裡,東北野戰軍繞過山海關,悄悄逼近平津。等傅作義發現時,一切都已經晚了,華北野戰軍搶先在新保安殲滅傅作義的起家部隊35軍,堵住了其西逃綏遠的退路。
直到此時,淮海戰場的“持久”任務終於完成,開始對杜聿明、黃維發起總攻,12月15日,黃維的第12兵團覆滅,1月10日,杜聿明集團被殲,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殲敵55萬。
淮海這邊的“持久”,是為東北野戰軍入關爭取時間,讓傅作義造成錯覺,延遲他下決心的時機。等到戰役佈局完成,“持久”便改為“速決”,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在戰爭的謀劃指導上,毛澤東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在戰略、戰役各個層次上對持久與速決、進攻與防禦、內線與外線等都具有獨到的謀略建樹。《毛澤東智慧》
1938年武漢會戰後,國民黨方面認為日軍的進攻能力已經到達了頂點,可以轉入反攻階段。1939年一整年,國民黨軍隊在各條戰線上接連發起反攻,民眾情緒也被調動起來,想把日本侵略者很快趕出中國。
可是,除了取得崑崙關等少數勝利外,國民黨軍隊到處損兵折將,民眾由樂觀轉為悲觀,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一些人尤其敵後的國民黨遊擊部隊紛紛投降日本人,抗戰形勢再度陷入低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為全國軍民撥開迷霧,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抗戰必將是持久的,任何速戰速決的思想都要不得,也是有害的。
從表面上看,持久戰對自身力量的損耗很大,很多人不願意忍耐,甚至有人說與其看不到希望地活著,不如轟轟烈烈的戰死。這種勇氣固然可嘉,卻對國家大業、民族安危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往遠了說,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才使吳王夫差對他放心。夫差不再顧忌越國的威脅,親率大軍爭霸中原,結果被勾踐偷襲了老巢,夫差身死國滅,剛剛到手的霸主之位拱手讓人。
往近了說,朱元璋、努爾哈赤都是白手起家,面對強大的敵人隱忍數十年,方才積攢起足夠的實力,最終建立自己的國家,這段通向成功的道路是必不可少的。
《論持久戰》給抗戰勝利指明瞭方向,八路軍、新四軍放手發動群眾,廣泛建立敵後根據地。相對日本,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眾多、國土廣褒,《論持久戰》將這種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毛澤東把游擊戰上升到戰略高度,使敵佔區的人民不但沒有成為敵人“以戰養戰”的源泉,反而埋葬了大批侵略者,使他們無法從佔領區得到足夠的補給,或者承受不住巨大的傷亡。
當日本侵略者顯露敗象後,毛澤東又要求各根據地儘快發起反攻,不要給侵略者喘息之際。早在1945年的前6個月裡,八路軍、新四軍已經解放縣城54座,攻克日偽據點3500多個,消滅日偽軍11萬餘人。
8月10日朱總司令釋出大反攻的命令後,晉察冀八路軍不但消滅7萬多日偽軍,還解放了察哈爾、熱河全境,收復張家口、秦始島、承德等大城市。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解放大城市要到解放戰爭後期才能做到,事實上抗戰結束時就已經有了,而且數量還不少,。
此外,晉冀魯豫八路軍殲滅5萬多日偽軍,收復59座縣城。山東地區八路軍殲敵6萬多,收復46座縣城。新四軍殲敵7萬多人,收復40座縣城。
全國加起來,八路軍、新四軍的殲敵數量達到41萬,繳獲步槍24萬多支,機槍5000多挺,火炮1300多門。收復100多座縣城,整個華北地區除了北平、太原等城市外,日軍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或者可以說,持久戰是為了反攻這一刻所做的長期準備,慢慢積累實力,直至力量對比出現逆轉的那一刻,然後勝利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來越快。
經過數十年的武裝鬥爭,毛澤東對持久戰的應用水平已經爐火純青,不僅提出戰略上的持久戰,還在戰役指導上運用自如,使抗美援朝戰爭越來越有利於我軍。
前五次戰役後,戰線僵持在三八線附近。由於大批蘇式武器裝備開始普及,坦克重炮的數量越來越多,還組建了一定規模的空軍,這些都使部分志願軍官兵出現了樂觀和急躁情緒,希望把美軍趕下海去。
而毛澤東要求前線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既然殲滅敵師團級部隊有困難,那就改成以殲滅敵營連級分隊為主,他將這種戰術稱為“零敲牛皮糖”,再硬的外殼也給你一點一點敲下來。
事實證明,毛澤東的這種指導思想使志願軍能以較小的代價,獲得較大的戰果,積小勝為大勝。有點像把當年敵後根據地的游擊戰術,搬到了陣地攻防戰之中。
志願軍的優點是步兵戰術強,基層官兵英勇頑強,富於犧牲精神,缺點是相比美軍仍然缺乏炮火支援,打大仗有一定的困難。毛澤東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提出了這種能夠充分發揮小分隊作戰能力的戰術。
具體地說,“零敲牛皮糖”既有小規模的陣地戰,也有單兵的冷槍冷炮戰。美軍的炮火優勢是不假,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戰術得當,快打快收,完全能夠避開敵人的炮火殺傷。
1952年12月19日晚,志願軍536團4連的18名戰士潛伏到800高地西山樑敵陣地之前,排長張家發把戰士們分成5個戰鬥小組,從敵人防守薄弱的峭壁爬上去,在被發現之前展開攻擊。僅用十幾分鍾便斃敵9名,俘虜2名,我方只有一名戰士輕傷。
以殲滅守軍為目的、奪取陣地卻不守的戰術叫“抓一把”,每個軍一般以1-2個目標陣地為“抓一把”的物件,組織精兵強將快速將其殲滅。
等到敵人自認為摸清志願軍的規律後,又改“抓一把”為“連續抓”,敵人以為剛被襲擊過的陣地短時間內不會再遇襲,卻沒想到志願軍打破“戰而不復”的常規,對同一陣地反覆“抓一把”。
像石硯山北山戰鬥,39、38、23軍接連7次“抓一把”,仗越來越大,總的殲敵數字達到3500人,生俘37人,相當於一次小規模的戰役,而自身僅傷亡1800餘人,取得很不錯的交換比。
陣地戰打得熱鬧,單兵的冷槍冷炮也沒少見功。一開始,只要志願軍打冷槍,美軍總是還以大量的炮彈,志願軍便規定不許隨便開槍。這天,戰士徐世禎見敵人實在太猖狂,一口氣打倒7名敵兵。
徐世禎不但沒有受到處罰,反而成為打冷槍的模範,打冷槍運動很快在全軍展開。短短一個月內,整條戰線上狙殺敵人一萬餘人,狙擊手張桃芳一人取得214名的戰績,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眾人的推崇。
朝鮮戰場我軍揚短抑長,放棄拿手的運動戰,同武器裝備佔絕對優勢的美軍打堂堂之陣,用“零敲牛皮糖”的辦法,迫使美國侵略者坐到談判桌上,則是毛澤東在當時當地條件下的又一個創舉。《毛澤東智慧》
在敵人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火力的情況下,我軍在固定的戰線上同其對峙,的確是一種超出過去傳統經驗的決定。正是因為毛澤東不拘泥於傳統的作戰形式和過去的拿手好戲,善於根據戰爭條件的發展變化不斷變換戰術,所以常有驚人之舉,往往能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