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在大革命失敗後,中共中央不得不全面轉入地下工作,想要在上海繼續運作下去,隱蔽成為重中之重,如何能夠更好的隱蔽,掌握無線電通訊技術無疑是很重要的。
1928年6月18日,周恩來在莫斯科的中共六大上提出要引進蘇聯的無線電技術,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支援,為此,周恩來選調了毛齊華等6人參加了國際無線電培訓班,學習無線電通訊技術。
在開班後不久,周恩來親自前去看望學習無線電的中國學員,並囑咐他們說:“你們要抓緊學習,國內急需無線電通訊人才。”
回國後,主持中央特科工作的周恩來立即開展無線電臺通訊的相關工作,我們都清楚中央特科在1927年11月成立的時候,一共設立了總務、情報、保衛3個科。
總務科(一科)負責設立機關,佈置會場等工作;情報科(二科)負責收集情報,建立情報網,科長為陳賡;保衛科(三科)負責保衛機關,鎮壓叛徒等行動。
實際上,此後中央特科是有第四科的,那就是1928年10月,周恩來成立的無線電通訊科,任命李強為第四科科長,可見其對無線電通訊的重視。
在當時的條件下,想要建立秘密無線電通訊渠道,談何容易,一來缺乏技術,二來缺乏裝置。
周恩來派張沈川考入國民黨在上海建立的無線電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能,1929年5月學習結束後,留在該校繼續學習,在此期間秘密獲取國民黨兩本密電碼。
與此同時,中央特科第四科在周恩來的領導下,開始設法組裝自己的收發報機,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到1929年12月份,中共分別在上海和香港設立了電臺,並且研製使用相配套的發報機,進行除錯,1930年1月,上海電臺與香港電臺成功實現了無線電通訊。
這是中共第一次使用無線電密碼,意義十分重大,根據張沈川回憶,當時上海與香港所用的密碼都是他編制的,挺複雜的。
然而在這次通訊後,由於無線電密碼保密性比較差,再加上相關人員缺乏無線電鬥爭的經驗,中共香港電臺很快被香港當局破獲。
那麼,張沈川的密碼為什麼會被人輕而易舉的破譯呢?這就要說到我國無線電發展的簡史了。
中國最早的電報系統是在1871年開始形成的,為了適應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1871年6月3日,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在沙俄政府的支援下,私自將電報水線由日本延伸到上海,並設立電報局,開始通報。
電報技術的傳入,很快受到在上海從事貿易商人的歡迎,但是當時電報畢竟是舶來品,使用的是摩爾斯電碼,僅對應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數字,並無漢字,使用者也以外國人居多。
然而這是在中國地區,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沒有漢字的電報是無法使用的,也不方便一些外國人將中國的資訊傳遞出去。
在這樣的情況下,駐華法國外交官威基傑選用了較常用的6899個漢字,並透過以四位數字對應一個漢字的辦法,以《康熙字典》部首順序排列,發明了第一部中文電碼本《電報新書》。
後來,學貫中西的晚清學者鄭觀應在《電報新書》基礎上編制了《電報新編》,這套電碼更符合中國人的需求,更接地氣,此後逐漸成為中國通行電碼(明碼)的藍本。
到國民黨當政時期,各部門在使用電報時,也都是以明碼為基礎編制只有收發電報方持有的電碼本,即密碼。
在密碼的編制上,基本上都是參照明碼編制的方法,使用四位數字來對應漢字,與明碼的區別只在於排列順序上。
打個比方來說,“我”字對應的數字是“1234”,“在”字對應的數字是“2345”,“等”字對應的數字是“3456”,“你”字的對應數字是“4567”。
如果給人發電,想要表達“我在等你”,那就打出“1234-2345-3456-4567”這樣一組數字就可以了,接到電碼的人按照對應數字進行翻譯,就是“我在等你”這四個字了。
這種密碼體制的優點是編制簡單,使用起來也方便,在通訊上是最廣泛的。
但是這類密碼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它是以固定的數字來對應漢字來傳遞訊息的。
一旦敵人破獲了密碼中一些使用頻率高的漢字的數字,然後再透過對電報內容進行分析,很容易破譯電報的密碼,從而完成對電報的解讀。
在1895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方面就透過這種辦法破譯了清政府駐日公使汪鳳藻所用的密碼本,掌握了駐日公使館與國內往來密電內容。
後來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期間與國內往來電報也都被破譯,李鴻章雖然負責談判,但是實際上卻並沒有決定權,事事都要向清廷請示,結果清廷開出的所有價碼全部被日本獲悉。
隨即日本在談判中完全佔據主動權,完全拿捏了李鴻章的心態,每每試探清政府的底線,在談判中大獲全勝。
應該說,這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起因電報密碼被破譯而產生的失敗談判,經驗教訓不可謂不大。
然而在清朝被推翻後,進入到北洋軍閥混戰期間,卻沒有任何人重視編制電碼。
究其原因,軍閥都是武人當政,統治時間又短,所以都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密碼體系,即使到國民政府於1928年完成形式上的統一後,也只是熱衷於建立自己的密碼破譯團隊,而忽略對密碼編制技術。
張沈川是在國民黨無線電學校學習的技術,他編制的密碼也沒有脫離之前密電技術,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一種是漢字明碼顛倒更換,另一種是用英文字母換阿拉伯字母再變成漢字密碼使用。
應該說,這種無線電密碼跟傳統的明碼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再加上電臺工作人員鬥爭經驗不足,所以導致在香港辛苦建立起來的電臺被破獲。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在這次經驗教訓後,中共反而更注重編制一套全新的無線電密碼。
事實上,因為當時的革命鬥爭過於險惡,一旦電報密碼被破譯,迎來的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另一方面,隨著土地革命的開展,中共在各地的武裝鬥爭風起雲湧,當時中共中央在上海,急需與各地蘇區進行聯絡,在沒有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都是依靠交通員攜帶密寫信件來溝通訊息。
然而從各地蘇區到上海黨中央的交通線並不是那麼迅速,往往要很久才能夠到達,在安全性和效率性上都存在嚴重不足。
即使是紅軍之間的短距離通訊也只能透過司號、旗語、煙火等,長距離則需要騎馬傳遞。
這種落後的通訊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革命鬥爭形勢的發展,在香港電臺被破獲不久,中共中央長江局於1930年10月6日向中共報告這種傳統的通訊方式:“在軍事上是太不便利,貽誤之事太多。”
因此,不論是黨中央與蘇區的聯絡,還是蘇區紅軍各部隊之間,都迫切地需要建立自己的無線電通訊網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主持中央特科工作的周恩來,在繁忙的工作當中,一手開創了共產黨的無線電通訊事業。
在編制密碼方面,周恩來提出編碼思想後,彙總集體智慧,親自動手,終於編制出了一套密碼,也是中共第一部高階密碼,因為周恩來在黨內的代號是“伍豪”,這套密碼便被稱作“豪密”。
這套密碼體制,為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和其領導下的軍隊的核心機密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然而在有了密碼後,中央蘇區還缺乏電臺,1930年12月30日,紅一方面軍取得了龍崗大捷,繳獲了國民黨軍第18師的一部電臺,並俘虜了他們的無線電班,然而由於當時紅軍戰士太過於氣憤,也不知道電臺的意義,認為它能給敵人“通風報信”,就將電臺給砸了。
後來才得知這是一部電臺,於是將這部已經損毀的電臺送到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駐地。
毛澤東、朱德當場命令:“以後凡是在戰場繳獲了敵人的東西,不懂得不能隨便破壞,都要完好無損地上交。”
在1931年1月3日,紅一方面軍在東韶戰鬥中又繳獲了一部電臺,在得知中央蘇區的紅軍擁有了電臺後,周恩來立即派學習過無線電通訊技術的伍雲甫、曾三等人前往中央蘇區,開始嘗試建立黨中央與中央蘇區間的無線電通訊聯絡。
然而由於當時中央蘇區的電臺功率不夠,此次行動未能獲取成功。
儘管如此,毛澤東和朱德對於這“一部半電臺”還是十分看重,剛剛參加紅軍的王諍、劉寅等無線電人員受到了毛澤東和朱德的熱情接見。
毛澤東鼓勵他們說:“歡迎你們當紅軍,無線電還是個新技術,你們學了這一門很有用,也很難得……你們要把這些技術用來為工人、農民服務,希望你們好好地為紅軍建立無線電通訊努力工作。”
1月6日,王諍與劉寅檢修機器後,成功用手搖發電機發電,接通電源後,電臺收到了國民黨中央社發出的新聞,這是紅軍首次利用無線電接收到訊息,標誌著紅軍第一部無線電偵察臺的誕生。
在當年3月,中央決定派時任中央組織部長的任弼時率無線電報務人員前往中央蘇區,在出發前,周恩來將“豪密”交給了任弼時。
任弼時等人經過中央特科交通科的安排,先坐船到香港,然後轉至汕頭,再改乘小火輪到大埔,之後進入閩西蘇區,到4月中旬,才抵達寧都青塘,可見當時交通的艱難。
任弼時為了保護好“豪密”,將自己化妝成牧師,然後將“豪密”放入《聖經》中,最終安全將“豪密”送到中央蘇區,不久,紅軍在與國民黨軍作戰過程中又繳獲了一部電臺,這部電臺功率可達100瓦。
很快,中央蘇區就利用這套密碼與大功率電臺與設在上海的黨中央取得了聯絡,從此建立了兩地的無線電通訊聯絡。
中央蘇區發出的第一份電報就是用“豪密”編制的,內容是“弼時安全到達了”,中共上海電臺收到電碼後,由周恩來、鄧穎超譯出,從此“豪密”正式開始使用,並逐步推廣到全黨和全軍。
很快在各級領導機關和指揮機關之間的無線電聯絡中得到普及,通訊聯絡主要電報的內容,都是使用的豪密。
針對周恩來編制的“豪密”,蔣介石曾下令給國民黨內的密碼破譯專家:不惜任何代價也要破譯了“豪密”。
如果能夠破譯“豪密”,那就意味著黨中央與紅軍的活動完全處於國民黨軍的監控之下。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號稱國民黨密碼破譯專家的黃季弼多次嘗試破譯,然而絞盡腦汁後,也未能破解,在肝腦塗地後也只能無奈地表示:“(豪密)譯電法似系引用復譯法編成表式,百數十張隨時按表將密本之大小碼變換。”
黃季弼說的雖然很學術,但是核心內容就一點:“豪密”太難了,他根本就破譯不了。
實際上,對於使用“豪密”的人來說並不難,周恩來曾教會任弼時的夫人陳琮英如何使用豪密。
70年過去了,陳琮英回憶起“豪密”時依然記憶猶新,她說:“因為周恩來的聰明才智,他編的密碼,好記好用,卻極不容易破譯。很長一段時間,國民黨無可奈何也破譯不了,直到今天,我們的密碼還是延用了‘豪密’的核心部分,換句話說,時間過去了七十多年,至今仍不落伍。”
應該說,密碼作為機要通訊的核心部分,歷來都是無線電技術偵察與保密鬥爭的關鍵所在,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沒有破譯不了的密碼,但是“豪密”竟然使用多年仍沒有被破解,還能繼續使用,不得不說是隱蔽戰線鬥爭的一個奇蹟。
那麼,“豪密”究竟是怎樣執行的,為何國民黨的破譯專家一直破不了?
在密碼破譯上,全世界都有一個共同的破譯規律,就是尋找重複,當無法破譯的時候,就把各封電報蒐集在一起,然後透過重複的碼來尋找規律。
而一次一密的“豪密”是不會重複的,曾在周恩來身邊長期從事機要工作的童小鵬提及“豪密”時說道:“我們的密碼最早是周恩來同志發明的,叫作豪密。我們用的密碼不重複。”
而在隱蔽戰線長期參與情報機要工作的羅青長對“豪密”的解釋則是:“周恩來發明的密碼,有數學在裡邊的。密碼是數學和文字構成的。”
為什麼“豪密”可以做到不重複呢?羅青長所說的“數學”又是什麼呢?
原來剛開始的時候,“豪密”也只是一種簡單的密碼,就是任弼時攜帶到中央蘇區後使用的密碼,它是一種“底本”加“亂數”的密碼。
簡單來理解,這就好比現在的一些支付工具,在使用時,除了要有支付密碼外,還要有簡訊發來的“驗證碼”,儘管支付密碼是固定的,但是驗證碼是隨即的,兩個密碼同時發揮作用,就成功了。
當然,“豪密”肯定是要複雜一點,具體來講,所謂的“底本”就是類似明碼一樣的單表代替式密碼本,而“亂數”是編成的表,若干隨機編排的數字。
然後再加上“加減法”一樣的“演算法”進行加密後,想要解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打個比方,加入前面我們舉例的“我在等你”的電碼是“1234-2345-3456-4567”,如果後面加上一組亂碼“9876-8765-7654-6543”,用上加法之後,則傳送的時候就是“0000-0000-0000-0000”。
國民黨的破譯專家看到一堆“0”,估計腦子都得炸,誰見過這樣的電碼?
在豪密之前的電碼原理都是同碼同字,“1234”就是代表“我”,而在“豪密”之後,你不破解了亂碼,即使破解了亂碼,你也不清楚演算法,到底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這都是隨時變換的,到後來,“亂碼”也隨便更換了。
所以,即使國民黨千辛萬苦能破獲“底本”,但是無論如何他也破譯不了“亂數”,也更想不到“演算法”是什麼。
根本就不給你查到“1234”的機會,簡單來說“豪密”根本就不給對手以分析的機會,所以說“豪密”是永遠不會重複的。
這就是“豪密”的神奇之處,周恩來創造這套密碼體制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發揮了特別的作用,使得中共在對敵無線電鬥爭中始終掌握主動權,一直到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方面的專家也未能破譯“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