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頓勳爵說過,世界總是面臨四大挑戰:
1、強者對絕對權力的渴望;
2、窮人對財富不均的怨恨;
3、墮落者將自由與放縱混為一談;
4、無知者對烏托邦的幻想。
“基金定投、微笑曲線、假以時日、財富自由”這不就是“無知者對烏托邦的幻想”麼...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偏偏碎銀幾兩,可以解萬般惆悵,可就這碎銀幾兩,斷了兒時夢想,讓少年染上滄桑。
“以美國標普500指數1982-2006年年12%的年化收益率計算,堅持每月定投25年後你就可以成為千萬富翁。"
這是很多理財課都拿來宣傳的一句“名言”,計算後發現確實如此,這時你不禁會想“原來財富自由離我是這般近在咫尺”。鐵打的證據,但如果信了,那你就是流水的小白。
有個問題必須先弄清楚:“每年12%的收益是怎麼來的?”
1982-2006年這25年間,標普500指數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確實為12%,所以...稍微有點數學常識的人就應該明白,25年後資產變成1000萬可不是定投收益,而是在最開始也就是25年前,“一次性”投入全部本金後的收益。
那最開始要投入多少錢,才能保證年化12%的收益25年後,有1000萬呢?
59萬。
這還有幾個前提,就是平均每年年化收益一定要能達到12%,且這25年你不能取走一分錢。
其實更關鍵的在於,人生能有幾個25年...當你意識到該理財的時候恐怕已經錯了至少一個25年。
以上說的這些還不是關鍵,或者說還算是樂觀情況下的,真正殘忍的是接下來的內容。
“定投”和“最開始一次性投入”是不一樣的,定投隨著本金的增加,你大部分收益實際上是投資週期的最後幾年才獲得的。如果我們按月定投,1982-2006年定投標普500指數,總累計收益率僅為274%,平均年化收益率僅為5.4%。
定投的收益率也就比國債收益率高一些,即便餘額寶剛推出時收益率還是6.7%呢。
如果我們回到A股市場,從1991年100點開始定投,25年過後也就是2015年,定投累計收益率為250%。年化收益率為5.1%。
那獲得千萬財富,每月應定投多少錢呢?
每月定投17000元。
更有意思的是,這1000萬的資產中,我們定投的本金就佔了510萬。
再說,每年能拿出20多萬(17000x12)做定投的人,想必也年薪百萬了吧,25年的薪資就是2500萬,看來想靠定投成為千萬富翁的前提條件是:先成為千萬富翁。
不得不說,商家口中宣稱的“定投”,餅畫的威力是真強大,如果不深究,很多人恐怕就坐等發財了。
這些人可能不知道,商家、大V他們賺的是管理費和佣金,你每一次定投,基金公司和與之合作的大V都有“提成”,而這種投資週期漫長,短期還挑不出任何毛病的“專案”,簡直最合適不過了。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錢沒了可以再賺,良心沒了…就賺得更多了。
如果你從十年2011-2020年(2021沒過完)開始定投上證指數,那收益率是是負數。十年的時間不僅白忙一場,最終還虧了本金,問題是我們還有幾個十年可以定投?
這時各種機構和大V會跳出來回答你:股市是國家經濟的晴雨表,雖然短期不可預測,但長期終究向好,基金持有了一籃子的股票,風險非常分散,所以定投基金,是最好的“懶人投資法”。
如果“懶”能成為投資的好方法,那麼人人都應該是千萬富翁了。
你見過不運動只靠吃漢堡練出的八塊腹肌嗎?
你見過天天不上課打遊戲學出的高考狀元嗎?
你見過上班經常摸魚打瞌睡還拿百萬年薪嗎?
你肯定也沒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吧?
實際上,定投不能穩賺不賠,它只是一種投資方式,一種最不壞的投資方式,但它不是一種法寶,更不是財富自由的工具。
基金定投的模式決定了進入和退出的位置對收益率至關重要,而人性和股市的複雜,從根本上杜絕了“無知者對烏托邦的幻想”。
當然,不乏有人使用這最不壞的方法,再趕上一輪波瀾壯闊的大牛市,多年過後獲得了龐大的資產,長期定投賺錢不難,但這和商家宣傳的“暴利”相差甚遠,不具有普適性和可複製性。
誰又能在牛市前做出預測並孤注一擲,然後又在熊市來臨前淡然離場?運氣究竟佔了多大的比重?畢竟買彩票還有中500萬甚至好幾個億的呢,但為什麼中獎的不是我們?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真正的財富永遠只傾向於金字塔尖的極少數群體。
看清殘酷的現實不可怕,可怕的是看清現實後卻無法接受現實:
不要與自身的平凡為敵,也沒必要把自己變得不像自己,即便你曾慌亂過年華。但誠然,你的每一天都一樣,面對的都是同一個太陽,這世界不會為你而改變,但不怕,就任其消耗殆盡,至少你還可以,用力地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