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中央軍委印發通報,對10個全軍備戰標兵單位和20名全軍備戰標兵個人予以表彰,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平志偉教授光榮在榜。
好訊息不止如此,前不久,平志偉教授剛剛被評為首屆“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軍隊獲得此項榮譽的僅有4人。
從教以來,他先後被評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軍優秀教師、全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立三等功6次。
平志偉查閱資料
平易樸實,專心一志,獻身偉業,“平志偉”,人如其名。
拼搏不息,志在勝戰,為戰育人,“拼志為”,名寓人志。
目光,敏銳盯著軍事理論研究的最前沿
今天,在軍事理論界,“資訊化戰爭”“一體化聯合作戰”已是耳熟能詳。然而,上世紀90年代,關於資訊化戰爭的研究剛剛起步,正在攻讀博士的平志偉就把研究選題確定為這一方向。
那時的平志偉剛剛30出頭,海灣戰爭帶來的震撼持續衝擊著他的大腦。未來戰爭形態將如何演變?為了搞清這些問題,他聯合4名博士同學牽頭舉辦系列學術沙龍,圍繞資訊科技發展對軍事領域可能帶來的影響展開前瞻研究,形成了《資訊化戰爭作戰理論研究》這一理論成果。任教以後,他在學院首開了資訊化戰爭作戰研究課程,正式出版的研究成果還被國家教育部遴選為全國研究生教育指定教學用書。
“他當時就提出了‘一體化聯合作戰是資訊化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觀點,堪稱超前。”當年的同學給出這樣的評價。
平志偉教授部分獲獎成果
當初,軍校畢業留校任教的平志偉,曾為學員講授過三年的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和軍事運籌學。善於數學思維,讓他在研究軍事理論和作戰問題上,更加註重理性思維和量化分析。2004年,年僅38歲的平志偉擔任教研室主任,率領教研團隊深入研究資訊化條件下陸軍合同戰鬥特點與規律,提出了陸軍“精確戰鬥”這一全新概念,並據此編寫教材、組織教學。
時任教學組長的張宏教授對此記憶猶新,“平主任當時提出陸軍精確戰鬥理論,形成了可以操作的教材投入教學,在學員心裡灑下了精確作戰理念的種子,陸續被學員帶回部隊並運用於部隊訓練改革。”
“研究軍事理論,跟的再緊也是落後。”平志偉將目光投向了日新月異的世界軍事變革。用他的話說,“現代條件下,每發生一場戰爭就創生一種新的戰爭模式,我們的作戰理論研究正規化要注意變後饋學習型為前饋開發型。”
近年來,他把理論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作戰概念開發上,提出了戰術前置研究的理念,指導學生整理外軍作戰概念開發資料,研究撰寫我軍聯合作戰概念開發博士論文。“全軍首篇以我軍作戰概念開發為主題的博士論文,就出自平教授指導的學生。選題與我軍作戰理論創新最前沿不謀而合。”平志偉的同事曾筱曉教授介紹道。
正是憑藉其敏銳的創新意識和厚重的學術成果,平志偉34歲被破格評為副教授,36歲再次破格評為教授,成為學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心頭,時刻將教學工作放在首位
“學員從我們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本領,回去是要用來指揮部隊打仗的,教員對待課堂就要像走向戰場一樣。”這份樸素的信條,也成了平志偉對待教學工作的標準。一堂課,哪怕已經上過很多遍,早已了熟於心,他也要針對不同的授課物件,結合當前軍事理論研究的新進展和部隊演訓活動的新成果,不斷調整和最佳化。
2020年國慶節剛過,聯合崗位資格培訓班的學員發現,平教授已就亞阿間的“納卡衝突”,圍繞無人化作戰對指揮控制的影響展開剖析和反思。
“沒有想到前幾天剛剛發生的戰例,今天就已經進入了課堂。”學員不知道的是,平志偉教授為使自己的教學更加貼近實戰,緊跟世界區域性戰爭演變的節拍,一整個假期泡在辦公室潛心研究“納卡衝突”戰例,才有了學員們的耳目一新。
平志偉與同事研究教學問題
平教授為人謙和,沉靜內斂。但只要跟教學沾邊,同事和學生總能體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韓光松是平教授結對帶教的徒弟,始終記得自己第一次試講《某技術及作戰運用》這門課時的場景。
“那時我剛從火箭軍選調到學院,感覺自己是火箭軍方面的行家裡手,對某新型導彈的原理和作戰運用也小有心得。”韓光松笑著回憶道,“平教授聽完試講後告訴我,這堂課需要大改!”於是,從課程定位、學情分析和教學目的入手,平志偉幫著韓光松從頭到尾重新梳理了一遍,把教學方法手段的運用和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過渡一一指出。“起初還有幾分不解和不服,後面才發覺是自己的標準太低了。”在平教授的嚴格把關指導下,韓光松對這門課不斷打磨、精益求精,試講的課程面貌一新,還一舉奪得了新調入教員授課比武一等獎。
足跡,在為戰育人的路上不斷延伸
2002年,平志偉到某旅代職副參謀長,那時的他在作戰理論研究方面已小有名氣,於是被集團軍領導“點將”到作訓處幫助工作。
平志偉代職的部隊,常年處在高強度的戰備狀態。代職的一年時間裡,他和同事們戰鬥在一起,忙得像“陀螺”一樣停不下來。
以平志偉為主牽頭,組織集團軍機關和所屬師旅部隊展開某使命任務作戰理論研究,形成了囊括戰場環境分析、戰役作戰指導、兵力部署應用、作戰行動戰法等十幾個專題的課題成果,為集團軍研究制定作戰方案、指導部隊開展針對訓練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撐。在年終總結時,集團軍首長提出為平志偉記三等功,這也是他們首次為代職幹部記功。
平志偉為學員答疑輔導
“這是對我服務部隊備戰的認可。”在平志偉榮立的6個個人三等功裡,這個榮譽顯得格外有分量、有意義,也讓他最為難忘。
從教34載,聽課的物件從生長幹部學員到中級指揮培訓學員,再到聯合崗位資格培訓學員,從本科生到碩士、博士研究生,教學研究的領域從文化基礎課到戰術指揮、從軍種合同作戰到戰區聯合作戰,平志偉一直在三尺講臺前深耕細作,主持建設的課程和主編教材中,就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軍隊級優質課3門,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軍隊級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
作為軍隊院校作戰類課程與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成員兼作戰行動類課程小組召集人,平志偉這些年參與了多項軍隊院校教材建設法規政策研究工作,主筆撰寫有關作戰指揮教學的指導性檔案,參與院校專業教學大綱編寫指導等等,忙碌的節奏從未停止。在今年,他榮膺首屆“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
“歷史上精彩的戰役,大多不是戰前就籌劃好的,而是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地被指揮控制出來的。”正是意識到未來聯合作戰中指揮控制的重要性,2017年調整組建聯合作戰學院,平志偉選擇了“跨界”,從戰術領域跨到指揮領域,主動選擇了指揮控制與作戰評估這兩個難啃的硬骨頭。
教研室剛組建,人馬都沒點齊,戰區機關就提出了人才培養需求。“部隊需求就是戰鬥命令,學員不能等、備戰打仗不能等。”平志偉主動請纓擔綱這一全新大課的首開講授,並帶領教學團隊赴戰區部隊走訪調研,查閱軍內外相關資料。從基礎理論到應用研究,他和同事們研究攻克一個個難關,很快拿出了一整套高水準的課程理論教材和想定教材。
在平志偉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學院調整組建以來,上千名能參善謀的聯合參謀軍官從這裡走出,在戰區聯合指揮崗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儘管教學和研究都取得了不小的進展和成績,但平志偉卻說,“我們只是邁出了第一步,還有許多需要突破的隘口,為戰育人的腳步一刻也不能停下。”
編輯:冀麗娜
主管|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
主辦|國防大學政治工作部宣傳處
值班編輯:李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