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我是大伊萬
根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防軍事頻道報道,近日,粵東某機場,東部戰區空軍某旅最後一批殲-7E型戰鬥機起飛,向其它部隊進行裝備移交,全部隊整建制改裝殲-10C型戰鬥機。這也是央視媒體今年以來,首次“精準報道”某個特定航空兵旅的整建制改裝工作,根據該旅參謀長接受採訪時的表態,此次“跨代改裝”將賦予該航空兵旅以更為強大的戰鬥力。
那麼,為何此次央視軍事頻道要重點報道該航空兵旅的改裝?該旅由殲-10C型戰鬥機取代殲-7E型戰鬥機,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殲-10C取代殲-7E的意義
先說第二個問題,很簡單,無論是從殲-7E型戰鬥機的具體效能,還是該旅承擔的戰役、戰術任務來說,原有的老裝備已遠遠無法滿足該旅需要。
單機效能
以殲-7E型戰鬥機的效能而言,該型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是很受我軍看重的:畢竟當時,我軍只有少數幾個部隊級單位裝備了蘇-27SK型戰鬥機,而且這些部隊由於剛剛接觸第三代戰鬥機,還長期難以保證裝備妥善率;而殲-8B/D型戰鬥機當時也才剛剛裝備部隊沒多久,正在形成戰鬥力的過程中;相比之下,反而是不起眼的“小七”,一方面效能不錯,另一方面可靠性也不賴,在當時的中國空軍中,意外地變成了絕對的主力機型。
同時,殲-7E型戰鬥機的技戰術效能也確實不錯:該機作為殲-7系列“III類平臺”的典型代表,最大的特點是換用了西工大沙伯南教授領銜研發、在米格-21系飛機中都算是首創的雙三角翼氣動佈局,同時還給飛機加上了前緣機動襟翼。這樣一通技術改進後,殲-7E在中低空穩定盤旋角速度提高了33%,瞬時盤旋角速度提高了近50%,爬升率提高了24%,綜合機動性提升了43%以上,等於把機動性提升了一個檔次,殲-7E“小F-16”的美名也由此誕生。
遊戲中的J-7E座艙(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此外,殲-7E還換用了比較先進的機電式儀表和JT-1型平顯,8430型大氣資料計算機,941-4C型自動干擾投放裝置(可自動選擇干擾投放策略),但很可惜殲-7E型依然沒有安裝火控雷達,只安裝有簡單的測距器。最後,在武器裝備上,殲-7E型的主要武器包括1門30-1型航空機關炮,備彈也僅有60發,機翼下方安裝有四個導發架,一般在出動時選擇在外側掛架上掛帶兩枚PL-8B型空對空導彈,也可掛帶航火或普通航彈。
由於現代空戰中機炮的地位下降,殲-7E取消了左側的30mm機炮,恢復了殲-7I的單炮配置,空出的空間被用於增載入油量。(圖源:新浪軍事)
這些效能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空軍航空兵的戰鬥序列中算是效能非常不錯的主戰裝備了。
但是,殲-7E型戰鬥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多風光,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就有多過氣:單單從效能上來說,我們前邊說了,殲-7E型沒有安裝火控雷達,只在進氣道整流罩內安裝有簡單的測距器,在空戰中必須由地面雷達將其引導到與目標間相對狹窄的航向角上,才能對目標實施測距,並使用導彈或航空機關炮打擊目標。這套火控系統說白了,就是一套停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水平的、為攔截機而特化的火控系統,戰機不具備在特定空域內自主索敵的能力,幾乎不具備較強的態勢感知能力,也不具備使用中距彈實施超視距攔射的能力。
(圖源:新浪軍事)
儘管後來殲-7E型戰鬥機進行了技術提升,有一批殲-7E更換了殲-7G使用的某型火控雷達,但無可否認,該機的效能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戰術戰役任務
除了單機效能確實不咋地,裝備殲-7E型飛機的這個“粵東某旅”,承擔的任務偏偏又比較繁重:畢竟你想,粵東地區啊,中國空軍今年以來多次前出巴士海峽和進入臺灣海峽中線地帶,不少飛機都是從“粵東地區”出去的,從戰役任務上來說,該旅在日常戰備勤務中,實際上承擔著中國空軍控扼巴士海峽一線的任務,其飛機的作戰半徑起碼要能夠延伸到巴士海峽一線,且能夠維持一定時間的空中戰鬥巡邏時長。
今年6月,七爺也去了趟海峽
而從戰術任務上來說,該區域面臨兩個主要的假想敵:
一是從巴士海峽地區逼近的美國海軍航空兵、美國駐日空軍第5軍的作戰飛機,包括但不限於F/A-18E/F戰鬥機,F-22A戰鬥機和各種大大小小的作戰支援飛機;
(圖源:新浪軍事)
二是正對面的臺灣地區空軍南部的兩個戰鬥機聯隊,分別是放在臺南的第1聯隊和嘉義的第4聯隊,前者裝備有IDF“經國”號戰鬥機,後者不用說了,則是前幾天剛剛入手的F-16V Block20型三代半戰鬥機。
在戰役任務上,要從粵東地區起飛,飛到巴士海峽上空,起碼意味著該旅的飛機應當具備如下幾個效能:
一是具備較大的作戰半徑,畢竟從粵東出海,到巴士海峽的距離超過600千米,單靠輕型戰鬥機都飛不了這麼遠就得掉頭回來了;
二是具備一定的組建空中戰鬥巡邏區域的能力,畢竟你光能飛到巴士海峽還不行,還得在巴士海峽上空維持一定時間的軍事存在,不能變成小機群、添油戰術、持續輸出;
三是具備較強的戰場態勢感知包括自主索敵能力,畢竟巴士海峽距離大陸地區較遠,陸基的雷達很難保障這麼遠的飛機作戰,在日常情況下也不太可能始終有預警機在天上盯著,要是飛機的態勢感知能力不強,飛到巴士海峽上空兩眼一抹黑啥也看不到,跟沒飛沒區別。
IDF戰機
因此,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戰術任務上,還是從戰役任務上,“粵東某旅”原本裝備的殲-7E型飛機,的確是一種非常“不合時宜”的裝備:從戰術任務上講,相信誰也不會覺得,靠殲-7E型飛機能夠有效對抗F/A-18E/F或F-16V Block20這種機型,甚至連對抗IDF都有些困難,試問無法有效擊敗、甚至抗衡對手的裝備那留著它有啥用?
而從戰役任務上來說,殲-7E型在遂行以上主要戰役任務的時候,也是問題多多:
一是作戰半徑不足,畢竟原先的殲-7系列也就能保證個三百千米左右的制空能力,更遠的話作戰效率下降,滯空時間下降,效能基本上就沒法看了;
二是殲-7基本不具備組建空中戰鬥巡邏區域的能力,畢竟殲-7系列就是個前線截擊機的底子,主要的作戰方式是向主要威脅方向持續輸出攔截線,實施多批次攔截,並不過於強調它的滯空效能;
三是殲-7E的態勢感知能力,咱們前邊也說了,它沒有火控雷達,也沒有資料鏈,在巴士海峽上空飛行的時候如果沒有海面的雷達哨艦,基本上是兩眼一抹黑。所以,說真的,該旅早就該把手頭的這些“小七”給換成三代半戰鬥機了。
除此之外,伴隨著這個“粵東某旅”整建制改裝殲-10C,目前中國空軍在南國地區已經真正到了“兵強馬壯”的地步。畢竟之前,同在“粵東地區”的另外一支部隊根據央視的報道,已經用上了國產某型三代半重型戰鬥機了。這意味著在粵東地區以及巴士海峽對面,中國空軍的“三劍客”已經集齊了“兩劍客”,且在戰時該地說不定還能得到殲-20型戰鬥機“快速威龍”小隊的支援。以上可見,中國空軍對粵東地區的重視程度真的是前所未有。
為何重點報道“粵東某旅”?
最後,大伊萬認為,央視軍事頻道在此次報道中,還有不少細節值得我們關注:畢竟,這大概是大伊萬印象裡、央視軍事頻道第一次正式宣告,空軍航空兵在某某某地,完成了部隊改裝工作。而之前,這種“部隊改裝”、“整建制形成戰鬥力”,要麼壓根就不會報道,要麼在報道中模糊了具體的時間和改裝的地點,而不會像這次一樣直接精確到“粵東某機場”。
究其原因,大伊萬認為,從裝備改進提升的角度來說:正如該旅參謀長所言,該部的改裝過程,是從“第二代戰鬥機直接改用了三代半戰鬥機”,這在中國空軍的裝備歷史上,且不說開天闢地吧,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亮點。畢竟大多數三代半戰鬥機部隊,之前都是有運作第三代戰鬥機經驗的,裝備的效能都是逐級提升上去的。這種從二代機直接改裝三代半的做法,在中國空軍中確實不多見,加之該旅在改裝工作中表現非常好,對後續的類似部隊改裝可能有很強的借鑑意義,那當然要在央視軍事上宣傳一番了。
另一方面,其實央視在這個節骨眼上,把鏡頭集中到了“粵東”,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象徵,畢竟,往小了說,臺軍第4聯隊在11月18日才宣佈完成改裝F-16V戰鬥機,這邊我們就針鋒相對改裝一個旅的殲-10C,你說這其中沒有點含義,大伊萬是不信的;往大了說,巴士海峽這種地方,一向是極其敏感,各方勢力在其中角鬥極其頻繁,這時候咱們“官宣”加強粵東地區的部隊戰鬥力建設,似乎也有強化巴士海峽地區的控制的用意。
總之,無論如何,我們依然希望,中國空軍越來越好,戰鬥力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