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時代爆發過許多意義深遠的區域性戰爭和衝突,其中對於南亞來說影響最為深刻的,無疑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印巴戰爭。
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幾乎亡國,幸虧中國出手相救才讓巴基斯坦免於滅頂之災。
那麼在這場戰爭中,中國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中國在巴基斯坦的命運裡給予了怎樣的幫助?
英國人施行印巴分治時,兩方就已經你死我活
要想說清楚印巴之間的衝突,必須得從源頭講起,即現代印度和現代巴基斯坦產生的淵源——“蒙巴頓方案”,以及該方案對於英屬印度的劃分和影響。
眾所周知,英屬印度殖民地一直是大英帝國王冠上最為璀璨的那一顆明珠,儘管在世界殖民體系沒有崩潰之前,伊莉莎女王二世頭頂上王冠最為璀璨的明珠有點多(英國人在任何一個殖民地的體系裡都把該殖民地叫做明珠),但是英屬印度還是其特殊地位的。
因為大英帝國之所以在法理上能稱之為帝國,從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開始歷任英國統治者能夠有皇帝稱號,靠的都是1858年被英國覆滅的莫臥兒帝國。
在莫臥兒帝國被覆滅之後,建立了英屬印度殖民地的維多利亞女王獲得了莫臥兒帝國的法統,成為了印度女皇,大不列顛王國終於在法理上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帝國。
儘管隨著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和人文發展,封建法理逐漸地退出了主流歷史舞臺,但是在國際政治和領土爭端中,法理依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舉個例子,我國在釣魚島問題和南海問題上,都有一句“自古以來”,這句話所強調的其實就是我國在相關領土上的法理的正統性。
再舉一個國外的例子,義大利作為一個現代國家,除了梵蒂岡是他領土上的國中國之外,還有一個國中國叫塞波加大公國,實際領土大小隻有一個村。1963年,一個年輕人在翻閱當地史書的時候發現,塞波加在歷史上並沒有歸屬於義大利,而是具有獨立的公國身份,以此為依據這個年輕人直接在塞波加當地加冕成為了塞波加大公。
這個例子也許透露出了些許荒誕,但是法理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如此,所以當英屬印度殖民地開始為了獨立而運動時,英國人無論是從切身的殖民地利益還是從大英帝國的法理保全上來說都做了一番激烈的努力。
不過對於任何一個現代國家來說,法理都是為了切實的利益服務的,當英國發現自己統治英屬印度所獲得的利益要遠遠小於維護統治所付出的成本時,英國人還是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女王頭頂印度皇帝的頭銜。
不過本著為了利益來為了利益走總之就是兩手不落空的想法,最後一任英屬印度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充分發揮了大英在世界近代史上把水攪渾的功力,利用英屬印度境內從二十世紀開始就日益激烈地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成功地策劃了一出“印巴分治”的局面。
早在1920年甘地開始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之前,英屬印度境內的穆斯林們在1906年便成立了“全印度穆斯林聯盟”,並且在1920年,穆斯林聯盟的領袖真納退出了甘地建立的國大黨,開始帶領穆斯林聯盟自主活躍於英屬印度的政局中。
甘地和尼赫魯的女兒
在國大黨的黨章中,雖然他們宣稱他們包容印度境內的一切民族和宗教信徒,但實際上在國大黨的高層中大多數都是印度教徒和婆羅門,穆斯林和錫克教徒是受到排擠的。
1931年,“巴基斯坦”這個單詞第一次出現在了歷史記錄中,真納所帶領的穆斯林聯盟用這個詞語來稱呼印度西北部各個穆斯林省份和國家,1946年在二戰之後元氣大傷的英國在英屬印度的投入裡入不敷出,最終同意了以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和真納帶領的穆斯林聯盟所提出的獨立要求。
不過在三方的談判之中,由於國大黨單方面撕毀了事先達成好的條約,穆斯林聯盟為了和國大黨針鋒相對,順便追求自身的利益,開始尋求在英屬印度中建立一個獨立穆斯林國家的可能。
而且在印巴分治實施的過程中,英國人為了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在印度的各個民族、各個教派、各個黨派甚至是各個酋邦之間製造分裂離間人心。1946年8月16日,統一印度建立法案宣佈後,穆斯林聯盟和國大黨的成員在加爾各答發生了嚴重的流血衝突,當時在加爾各答的一名法國記者這樣描述:“我在加爾各答的街頭彷彿置身在1916年的凡爾登戰場。”
兩方在加爾各答街頭死傷達到了數千人,不進行分治建立一個統一印度一定會引發兩方的直接內戰,英國人雖然樂見其成,畢竟印度已經不算自己的殖民地了,但是印度內戰不符合英國的利益。
1947年2月,以長袖善舞著稱的蒙巴頓接任英屬印度總督,並在四個月後的6月4日,蒙巴頓宣稱在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會在英屬印度解體之後成為兩個獨立國家,不過在蒙巴頓的方案裡,沒有涉及到克什米爾這一居民混雜地區的直接分配,也沒有涉及到彼時是巴基斯坦屬邦的孟加拉的獨立事項。
可以看出,從蒙巴頓宣稱印巴分治到具體實施,中間只有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印巴兩國的國境線被英國人粗暴的完全打亂,在劃分邊界的時候,英國人在沒有任何資料和詢問任何印度人(包括巴基斯坦人)的情況下,完成了分界線的劃分。
並且這條分界線直到兩國原定宣佈獨立的當天才公佈。
除了沒有分配的克什米爾地區之外,旁遮普地區也被粗暴地分割,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在當地爆發了難以計數的衝突,至少有五十萬人在衝突中喪生,一千二百萬人無家可歸。
而造成這一切的英國,則美滋滋地將印度留在了英聯邦裡,並且給印度留下了一批受英國教育繼承了英國政治遺產和攪渾水能力的印度政客。
第二次印巴戰爭
在印巴分治僅三個月後,就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事件的起因是巴基斯坦穆斯林信徒武裝為了報復1947年8月分治方案出臺之後,印度教徒殺害20萬查謨穆斯林的這一行為,在10月下旬向克什米爾進軍,克什米爾土邦君主哈利·辛格作為一個印度教徒寫信給印度求援,從而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
戰爭的結果是印度大獲全勝,控制了五分之三的克什米爾地區,掌握了四百萬人口,巴基斯坦則控制了餘下的土地和約一百萬人口,1949年初聯合國等多方調停之後,印巴停火,但是都拒絕撤出克什米爾地區的軍隊,讓原本停火協議中的克什米爾地區全民公決成為了一紙空談。
1965年8月,一直在克什米爾地區有摩擦的印巴雙方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了大規模交火,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爆發了正面衝突,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也開始參與到了交火中。
在六個月之前,印巴雙方就在印度河入海口卡奇地區爆發了戰鬥,印軍被巴軍的坦克擊敗,被迫向東撤退三十公里,巴基斯坦主動下令放棄了追擊,後來在時任英國首相的調停之下,印巴雙方簽訂了停火協議。
但是在簽訂停火協議的當天,印度內政部長髮表講話稱克什米爾是印度的一部分激怒了巴基斯坦,大批巴基斯坦境內的武裝人員再一次進入到了印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展開襲擊,不過被有準備的印軍迅速擊敗。
1965年8月,印度在第一次印巴戰爭的停火線附近集結了六個師的兵力,旋即對克什米爾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一開始面對印度的洶洶軍隊,巴基斯坦沒有絲毫的準備,但是很快就反應了過來。
這裡插一句題外話,印度軍隊的戰鬥力相信各位看官都有所耳聞,但是62年的衝突真的不是解放軍太強,而是印軍實在是太弱了。
在收到了印軍全面入侵克什米爾的訊息之後,巴基斯坦立刻從最初的手足無措中反應了過來,在克什米爾地區對印軍展開全面攻勢,並將其命名為“大滿貫行動”。這個行動名稱起的絕妙,在這次行動中,一開始佔據了主動進攻優勢和兵力優勢的印度軍隊被巴基斯坦軍隊打得潰不成軍,戰鬥結束之後反而是巴基斯坦把自己在克什米爾的實際控制線前移了五百平方公里。
惱羞成怒的印度軍隊在後方集結了一個軍的兵力,並且還額外配備了一個坦克旅,越過印巴邊境,繞過克什米爾地區,開始向巴基斯坦腹地拉合爾進攻。
拉合爾被稱為“巴基斯坦的靈魂”,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文化和藝術中心,在漫長的兩千多年曆史中,拉合爾曾經作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聞名於南亞。
1965年9月6日凌晨,印度軍隊突然向巴基斯坦境內大舉進攻,再一次由於印度不宣而戰以至於猝不及防巴基斯坦邊防軍節節敗退,迅速地收縮到了亞科爾運河邊,印度軍隊越過這條運河,就能在拉合爾和之後的巴基斯坦腹地暢通無阻。
巴基斯坦國內為數不多的軍隊在亞科爾運河處決心堅守,巴基斯坦空軍面對數量佔絕對優勢的印度空軍承擔了最主要的作戰任務。此外,由於印度向拉合爾的進攻截斷了克什米爾地區巴軍的退路,在克什米爾前線作戰的巴基斯坦主力也遭受了失敗。
巴基斯坦開始希望於國際上的幫助和調停,但是無論是參與制定了一系列南亞和中亞一系列條約的美國,還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原宗主國英國,還是已經變成了社會主義帝國的蘇聯,都對巴基斯坦的求助置若罔聞,僅表示了中立立場,美英兩國更是為了表明公正停掉了對於印巴兩國的軍事援助。
面對體量比自己要大許多的印度,巴基斯坦在此刻切實地體會到了亡國的危機。
不過,中國在此刻出手了。
“中國出手······日本也將不復存在”
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前後,中國曾經向巴基斯坦表示了自己堅定地支援巴基斯坦的立場。1965年3月,巴基斯坦領導人阿尤布·汗訪問中國期間,外交部長陳毅就曾經告訴巴基斯坦新聞發言人,如果有需要的話中國將援助朋友反對侵略者。
1965年9月4日到7日,中共中央透過一系列手段和方式在外交和輿論方面對巴基斯坦反對印度的軍事行動都表示了支援。9月6日印度開始直接入侵巴基斯坦後,9月7日中共中央再次發表宣告,指責印度的行動是一種“赤裸裸的侵略行徑”,印度的這一行動不但是對國際關係各種準則的粗魯破壞,也對亞洲地區的和平構成了威脅。
9月8日,為了給印度政府施加壓力,中共中央密切注視著亞科爾運河邊的戰爭局勢,一邊加強了解放軍在中印雙方的邊境巡邏。並且,中共中央還送給了印度新德里一份抗議照會,在抗議中,中共中央指出,印度應該拆除在中錫邊界所建立的一切非法軍事建築,並且應該撤出部署在此地的軍事力量,停止印軍在中印邊界所進行的一切挑釁行動。
9月9日,周總理親自在朝鮮駐華使館舉行的國慶招待會上說:“無論是在克什米爾的衝突,還是印巴全面衝突,印度都是侵略者······中國不能不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
9月16日,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向中國再一次發出了求援申請:拉合爾已經岌岌可危。中國外交部緊急召見了印度駐華使館臨時代理辦公室,向印度政府遞交了一份強硬照會。
這份照會後來被世界輿論廣泛稱之為“最後通牒”。
在這份“最後通牒”中,中共中央限三日內將印度拆除以及停止一切前文提到過的在中錫邊境的非法建築和挑釁活動,並保證以後不再越境騷擾,否則由此產生的一切嚴重後果由印度政府全部承擔。
接到照會的印度政府第二天就回復了中共中央一切按中方要求照搬,並在之後延長的七十二小時內全部拆除了非法建築。但是鑑於巴基斯坦所面臨的危險處境,中共中央之後又釋出了一次“最後通牒”:印度必須在1965年9月22日之前實現中方要求,並且中國將全力支援克什米爾人民爭取自決權的鬥爭,全力支援巴基斯坦反對印度侵略的鬥爭,
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赴中印邊境中段、西段,以及中錫邊界。
美國在戰爭一開始就密切關注著中方的舉動,一直考慮中國武力干涉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可能,9月16日第一份“最後通牒”發出之後,美國政府再一次提高了印巴戰爭的關注程度。
美國政府一直認為,如果中國出手干涉印巴戰爭,那麼勢必會引起“自由世界與共產黨集團的”全面衝突,印度將會陷入混亂,日本也將消失,美國在亞洲將會一無所有。因此,美國一方面加緊研究中國的軍事動向,一邊向印巴雙方施加壓力要求兩方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實現停火。
印度曾經在接到中國照會之後立即要求美國也發出宣告:一旦中國進攻印度,美國也會出兵干涉。但是美國拒絕了印度的要求。
1965年9月17日,印度放棄了對拉合爾的進攻,宣佈停火,9月22日,印巴雙方接受了聯合國的調停,第二次印度戰爭結束。
可以說,第二次印巴戰爭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友誼加深的起點,在巴基斯坦危在旦夕之際,是中國在一片冷漠的國際社會中向巴基斯坦伸出了援助之手。戰爭結束之後,中巴之間的友誼與合作也更加堅定和務實。
從1965年開始,中國開始向巴基斯坦正式提供援助,中鐵和巴鐵這對在國際社會上具有堅定友誼的兩個國家在此刻正式成為了對方的忠實夥伴。
這一結果的原因來自於巴基斯坦政府報知恩圖報的赤誠之心,也來自於我國一貫堅持的反帝反霸權外交政策。
相信在未來的國際社會里,中巴之間的友誼一定會悠然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