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瑜伽體式中根基很重要,只有根基穩定紮實,才能保證整個體式的穩定舒適。
今天和大家來聊一聊瑜伽坐姿體式中的根基,手杖式是所有坐姿的基礎,所以以手杖式為基礎來聊一聊瑜伽坐姿的根基。
首先說一下根基的概念:體式中接觸地面,並且承擔身體重量的部分為根基。雖然大多數時候與地面接觸的部分都可以作為根基,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新月式後側膝蓋落地,但是你不能把力壓在膝蓋上,再比如在沒有輔助的犁式中,後側頸椎是落地的,但是你不能拿頸椎當根基來壓重。所以是接觸地面並且承擔身體重量的部位。
其次作為根基的特點是接觸地面的部分向下紮根,向下紮根的目的一是為了穩定,二是有更多的力量把根基之上的身體部位向上託舉,為整個體式創造空間和力量。
下面我們來看手杖式,下圖
坐在墊子上,雙腿伸直,脊柱立直,雙手在身體兩側撐地。
在這個體式中接觸地面的是臀部、腿後部以及腳後跟。
臀部:和腳掌一樣,整個腳掌都接觸地面,腳後跟大腳趾球小腳趾球這三個點向下壓地。臀部都接觸地面,但關鍵的支撐來自坐骨。讓兩側坐骨均勻向下壓地。可以用手把臀部肌肉向後向外撥一下,或者前後左右晃動幾下臀部也有利於讓坐骨壓地。
腿後側:在整條腿中,最關鍵的是大腿後側。大腿前側向後推,大腿後側向下壓地,重點放在大腿根部靠近腹股溝的位置向下。
也需要注意膝蓋超伸的問題。在艾揚格體系中,坐姿,雙腿伸直的情況下會要求膝窩也向下沉,貼向地面。關於這一點以前我專門分享過,這裡簡單地重複一下:腿後側充分開啟延展、大腿前側頂端向下沉,在這兩點的作用下,膝窩自然的貼合地面。而不是主動把膝蓋向下壓強迫膝窩貼地。也就是說膝蓋落地是被動的,不是主動向下頂的結果。膝蓋也要像站姿一樣向上提,把力量推到腹股溝的位置。
也可以理解成這裡的膝蓋雖然落地,但它不能作為根基,所以不能把膝蓋向下壓,向後頂。
腳後跟:腳後跟接觸地面的地方向下沉,同時向遠處推,想象依然踩在牆上,你也可以用牆或者瑜伽帶來輔助。
連起來看一下:腳後跟向下沉,向遠處蹬地力回過來,讓雙腿收緊,膝蓋向上提,提到大腿根部,再把大腿前側向下壓。配合坐骨向下,大腿下沉,根基更穩定,又可以讓腿後側延展更多,腳後跟向遠蹬更多,回來的力也就更多。看一下整體的力線:坐骨大腿前側向下壓~腿後側延展~腳後跟向遠處蹬~腿收緊上提,坐骨大腿前側向下壓~……迴圈。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流動的能量迴圈過程。
上面是骨盆和雙腿、雙腳。我們再來看骨盆和脊柱。
提到骨盆都知道骨盆要端正端平,坐姿中骨盆端正端平的前提是雙坐骨均勻向下壓地。如果重心向坐骨後側偏就是骨盆後傾,如果重心向坐骨前側偏就是骨盆前傾,如果一側坐骨用力多,身體兩側就會失去平衡,重心向一側偏移。
自然坐著的時候,骨盆後傾的情況比較多見。解決方法很簡單,在臀部下方墊磚,把臀部墊高,直到脊椎立直。
自然坐著的時候骨盆前傾的狀況比較少,在坐姿中出現的骨盆前傾,大多是人為錯誤的調整引起的。一聽說坐正坐直坐高就挺胸翹臀,正確的方法是收腹部,坐骨向下紮根,然後向下紮根的力,把脊柱向上託高。記住上面我們說的,根基向下扎得越多,越有力量把根基向上的身體部分向上託舉。
這裡的坐骨向下壓,脊柱向上延展,又和前面說的坐骨和腿的迴圈流動匯聚到一起,讓能量成為一個整體。
手杖式是基礎的坐姿,其它坐姿以手杖式為基礎和參考,就像其它站姿體式,參考山式一樣。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單腿背部伸展式,下圖
其它一模一樣,只是右腿彎曲外展,相對來說,右側的根基就變成了:與地面接觸的右坐骨、大腿外側和小腿外側。以前也分享過這個體式,前屈的過程中,右側臀部不能離,右大腿向下沉,也就是右側根基依然要向下壓,才能保證整個體式根基的穩定和平衡,給脊柱延展前屈創造空間和力量。
坐姿的根基就聊到這了。
關注凡一,共享健康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