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孔子從一出生,就跟著單親媽媽長大。
在身份世襲的春秋時代,他註定要生活在社會底層,在母親的顏家莊當一輩子農民。
那麼按道理,他就該隨母親姓顏,叫顏丘。
但各種史書都寫的是孔子、孔丘,後人也都管他叫孔子。
他是怎麼成功認祖歸宗的,正式成了孔家人。從此,他就姓孔了,也從農民變成了貴族,雖然只是最低階的貴族“士”。
原來在十幾歲的時候,孔子抓住難得的機遇。
01怎麼從賤民躋身貴族呢
孔子命運轉折的起點,是母親的去世。
這一年,孔子才十幾歲。不過,如果按照傳統農業社會的標準,這個時候孔子和他的哥哥姐姐都算是成年人了。他們要想給母親辦一場農家規格的葬禮。
這樁喪事,如果像顏家無數先祖那樣波瀾不驚地辦完,中國的歷史估計就得改寫了。但孔子,對這個喪事有一些額外的想法。
《史記》和《禮記》記載:孔子母親去世後,孔子想把母親埋葬到父親的墳裡面去,也就是合葬。
但他不知道父親的墳在哪裡,就把母親的棺材停在大路邊,向過往的行人求助。
這明顯不合情理,怎麼可能有人不知道自己父親埋在哪裡?
就算是真的不知道,孔子也根本用不著把母親的棺材放在大路邊,去問來來往往的陌生人。
他的父親孔紇是貴族老爺,在十里八鄉都是知名人物,任何人想打聽這種貴族的墳地在哪裡,都不是什麼難事兒。
所以孔子停喪是有潛臺詞的。那就是:孔子不是真的打聽不到孔紇的墳在哪裡,而是從出生以來,他就沒被父親的家族承認過。
隨便跑來個野孩子,說要把自己媽媽跟孔紇老爺合葬,人家肯定不答應。
但孔子又知道自己和孔紇的這點血緣關係,所以就把母親棺材停在了大路邊造聲勢,讓孔紇那邊的親戚注意到:這個顏家女人生的兒子,是孔家血脈!
這就是孔子的智慧。
那時畢竟是世襲階級社會,下層賤民貿然跟貴族老爺攀親戚,風險很大,需要智慧和勇氣。
02孔子父親家是什麼現狀
史書記載,孔子父親孔紇表字“叔梁”。
春秋的時候,表字裡有這個“叔”字的,表示他上面還有至少兩個哥哥。
但是,從任何史書文獻裡,都找不到這個孔氏家族其他人的資訊了。
《禮記》記載,幫助孔子找到父親墓地的,是他們家鄉一位“入殮師”的老母親。
這應該是幫孔子向孔家人傳話的角色,但為什麼不是入殮師本人,而是他的母親來充當這個角色呢?
這說明,老孔家那邊還在世的,可能只剩老年婦女了。
這樣的話,孔家現在算是後繼無人,所謂“斷香火”了。
這時候忽然來了個少年,說自己是孔紇的兒子,老孔家人會是什麼反應呢?肯定會非常懷疑吧。
有個很重要的證據,就是孔子的體貌特徵,和孔紇老爺很相似。
《史記》裡說,孔子的個頭很高,成年後身高九尺六寸。當時的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長人”,意思就是“大個子”。孔紇呢?身高十尺,比孔子還要高一點點。
古代人營養不好,個頭普遍比現代人低,所以孔子跟孔紇都要將近2米這麼高,很難說是巧合。
所以孔子想認祖歸宗,還是能提供很多證據的。但第一步,必須得把這事兒鬧出社會影響,引起孔家那邊的注意。後面的進展,就是順水推舟了。
經過一番努力,孔子的母親終於跟孔紇合葬在了一起。
這表示,孔家人正式承認了:孔子就是孔紇的繼承人。
從此,孔子就可以改姓孔了,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孔紇老爺的貴族身份了。
這時的孔子,就像是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命運徹底改變了。
03孔子是個理想主義的書呆子嗎
從認祖歸宗、埋葬母親這件事來看,少年孔子已經展現出了一些很獨特的個性,一些不為大眾所知的個性。
一般都覺得,孔子是大學者,聖人。
潛臺詞就是說他是個書呆子,不懂人情世故,老是倡導理想政治,強調該有的禮儀,不受當權派喜歡,所以晚年周遊列國,從來沒獲得成功。
這個印象並不符合實際。
孔子確實有他書生氣的、理想主義的一面。
但同時,他又有善於觀察、尋找機會的另一面。這另一面在幫助孔子認祖歸宗這件事上,就起了很大作用。
《禮記》記載:“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
意思是說,合葬不是古代的禮儀,從周公制定禮樂制度以來,就沒有這麼幹的。
因為入土為安嘛,要是把已經安葬的墳再扒開,就是驚擾死者了。
但孔子需要這個合葬墓來宣示自己是孔家人,證明自己的貴族身份。
這時候,禮儀問題就只能往後放一放了。
這些記載反映了孔子對認祖歸宗的重視,代表了他現實主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