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個問題:如果你和家人出現了爭吵矛盾,最後你發現是你錯了,你會向家人道歉嗎?
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但如果這個物件是孩子,又有幾個父母,能做到呢?
我在後臺收到一個媽媽的留言,她抱怨孩子脾氣脾氣太大,因為一點小事就跟她大鬧,讓她非常頭痛——
她因為一些誤解,責罵了孩子並且說要懲罰他,結果後來發現是自己搞錯了,她跟孩子說自己知道了、他不用受罰了,孩子反而鬧起來,說她是壞媽媽冤枉人。
對於這種情況,她百思不得其解,覺得孩子無理取鬧,自己已經讓步,孩子還不領情不懂事。
我問她,你搞錯了事罵錯了孩子,後來有好好跟孩子道歉嗎?她卻覺得哪有跟孩子道歉的道理,意思意思可以了。
這麼些年來,當父母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一種根植於中國父母心中的“底層邏輯”好像從沒變過:
父母永遠都是對的,孩子永遠都是錯的;如果父母錯了,那也要打死不認錯!
從沒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
我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事。
一名網友,分享了自己和媽媽之間的一段聊天記錄,截圖裡,媽媽發了長長的文字,字裡行間都是對女兒年幼時自己的行為感到抱歉。
女兒也把前因後果分享了出來:小時候因為她某次考試成績不好,媽媽一怒之下把她很喜歡的一塊奧特曼橡皮擦扔出了窗。
之後即使媽媽重新買了塊米老鼠橡皮擦補償給她,她卻始終耿耿於懷,多年後聊起這件事,還是忍不住哭訴當時自己的傷心難過。
而面對已經成年的女兒,媽媽才終於鄭重地跟女兒道歉,希望彌補女兒當時的痛苦,即使媽媽甚至都不記得發生過這樣的事。
遲來的對不起,還有意義嗎?我不是當事人無法猜測,但是我能確定,當年這個網友在面對這樣的事時,是真的希望媽媽能跟自己說一聲對不起的。
否則不會因為一塊小小的橡皮擦,記了十數年也無法釋懷,甚至聊到這個問題就情緒崩潰。
可惜在我看來,這個女兒、以及像她一樣在童年時經歷過父母如此對待的人,在成年後能獲得一份遲來的道歉;
但在年幼的那個時候,得到的有可能只是“破除冷戰”的一句“來吃飯了”。
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在許許多多的父母眼中,從沒把孩子看做獨立的個體,更遑論是能與自己平等的人了。
這些“打死也不跟孩子道歉”的父母,並非沒有禮貌的人,他們在生活中面對其他家人、朋友與同事,會主動道謝、道歉。
一句“對不起”並不是說不出口的燙嘴話語,只是這個物件如果換成了他們眼中“依附”自己的孩子時,就開不了口了。
在我們國家的整體教育環境中,父母的威嚴一直是被反覆強調的,大家總是預設父母應該是孩子的天、父母要保持絕對的“育兒權威”。
我們這代人,大多都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的,小時候父母說的都是對的,即使有些做法我們並不認同,也不會據理力爭,而是默默服從。
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下,我們認可了這種模式,當自己成為父母后,也用同樣的一套來要求自己的孩子。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在如今看來多麼荒謬,但卻傳承了千百年,被一代代父母奉為圭臬。
別說父母了,沒有人能一輩子不犯錯,不管錯誤是大是小都很難避免。因為犯錯是常有的事,道歉就理所當然了。
但是當這個雙方身份變為父母與孩子時,道歉就從行為中被抹去了,父母天然地擁有了“對孩子不會犯錯”的光環。
為了維繫自己在孩子面前絕對的權威,也是因為對孩子某種程度的“輕視”,父母們對待孩子的時候,詞典裡的“對不起”三個字就此消失。
放不下的面子、低不下的頭,不想在孩子面前示弱,讓家長們一步步走入這個育兒“陷阱”,輕則給予孩子一、兩個過不去的心結,重則讓親子關係就此陷入僵局並延續數十年。
“對不起”三個字不難
記得幾年前看陳小春帶著兒子Jasper參加的那期《爸爸去哪兒》,當時就跟朋友感嘆,陳小春真的是“深藏不露”。
因為他在熒幕中給人的感覺是那種很酷很權威的性格,不容人反駁違背自己的意見,但他帶著Jasper在節目裡卻表現得不一樣。
看得出來,他依舊不是耐心很足的爸爸,每當Jasper有什麼事沒做好時,他也沒忍下脾氣,開口批評,甚至氣上頭了還會吼人。
然而每次當他在遊戲環節或是生活環節上犯了錯誤,他都會認真地向Jasper道歉。
有時候看到Jasper正傷心委屈地哼哼哭,聽到爸爸的一句“對不起”後,小雨就轉晴,情緒被安撫住。
而看上去嚴肅“冷酷”的陳小春,在這件事上卻一改傳統父母的態度,願意放下身段,平視兒子說出對不起。
也因此可以看出,陳小春可能因為以前帶孩子不算多,Jasper並不十分依賴他,但卻對爸爸百分百信任,願意聽從爸爸的要求,也願意與爸爸溝通。
對比很多父母覺得給孩子道歉是丟面子、拉不下臉來的事,陳小春這種向兒子“彎腰”的行為,更難得也更益於孩子的成長。
除了因為得不到父母的道歉而覺得受傷挫敗的體驗,孩子也會無意識模仿家長的行為,不經意間,你可能就會收穫一個“死不認錯”的娃。
所以除了調整心態,將孩子看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想法,勇於說“對不起”外,正確的道歉方式也很重要。
①、首先,我們對孩子道歉,是為了取得孩子的諒解,那麼清楚地描述自己犯的錯就很重要了。
我們應該都體會那些敷衍的道歉,就是單薄的一句對不起或不好意思,好像只是完成任務一樣,被道歉的人並不會覺得得到了解決。
所以跟孩子道歉時,我們要告訴他們,我們是因為自己某些行為話語誤解、傷害了他們,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因為意識到了不對,我們才透過道歉來希望得到他們的諒解。
②、其次,我們道歉的態度和語氣也很關鍵,我們因為對孩子犯了錯才需要道歉,我們的目的是安撫孩子的委屈、尋求孩子的諒解。
這個時候,不吝你的共情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如果是你自己受到這樣的委屈,當然希望對方能真誠地道歉。
所以家長們要用不敷衍的態度、溫和真誠的語氣對孩子說出“對不起”,要讓孩子知道你確實已經“知錯了”。
③、再來,對孩子道歉時最忌諱話鋒一轉開始為自己辯解,因為在孩子耳中,這不是道歉,更像是在狡辯。
有些家長每次不情不願地跟孩子說完對不起,馬上就會接一句“可我也是為了你好”,不僅沒能安撫孩子,反而火上澆油。
最後,道歉不僅是為了已經發生的錯誤進行彌補,同時也是在向孩子傳遞資訊:我們已經知道這樣是不對的,所以下次要儘量避免再出現這樣的錯誤。
所以說完對不起,家長也可以向孩子發出承諾,以後儘量不犯這樣的錯,父母子女能一起監督改進。
“對不起”三個字對很多成年人來說看似難以啟齒,但只要願意用正確的方式邁出這一步,也不是那麼難的事。
·寫在最後·
在普通家庭的親子關係中,大的矛盾與摩擦其實很少,很多時候都是一些瑣碎的日常小事,家長不覺得有什麼,孩子卻一直耿耿於懷。
就像文章最初的那個媽媽,她覺得只是扔了一塊小小的橡皮,怎麼就被女兒記掛了十幾年不能釋懷?
殊不知,在孩子童年時沒有等到的那句“對不起”,可能會伴隨他們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一個難解的創口,幸運的也許在多年後能得到父母一句遲到的道歉,更多的卻只能埋進心裡,變成一道與父母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