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搜尋並關注單仁行公號,加入行業交流群,獲取第一手資訊、各種行業資料等你領取!
我昨天聽到一個有意思的爆料,當然,也可以說是個段子。
在阿里三季報的財報電話會上,面對阿里那些外國股東代表的詢問,阿里三季度財報是怎麼回事?是不是沒錢分紅了?
阿里的CFO武衛說,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嚴峻的監管環境,阿里會把利潤全部投資到業務當中。
言下之意是像阿里這麼大的量級也感受到了威脅,要開始轉變,地主家現在也沒餘糧了。
其實,不只是阿里有煩心事,網際網路的巨頭們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
在11月18號,阿里公佈了2022財年第二季度,也就是自然年2021年第三季度的財報。
阿里巴巴營收2006.9億,比去年同期的1550.59億,同比增加29%,如果把併入的高鑫零售業績去掉,阿里巴巴的營收同比增速實際上16%。(上市以來最低)
三季度的淨利潤也同比下跌了81%,調整後淨利潤285億,同比還是減少了39%。
在核心的電商領域,擁有自營物流系統的京東達到了25%的增長率,蓋過了阿里,拼多多的活躍使用者規模也超過了淘寶,阿里對於下沉市場的搶奪也只能依靠持續的燒錢。
一場雙十一下來,失去了“2選1”盾牌的阿里罕見地保持了沉默,不再高調的宣傳成交額。
阿里的掌舵人“逍遙子”,也難以逍遙,增長好像遇到了不小的困難。
而更早一點,網際網路另一極的騰訊也發出了自己的財報。
騰訊三季度營收1423.68億,同比增長13%;三季度淨利潤318億,同比下降2%,這是騰訊近十年來第一次出現同比下滑的情況。
雖然總體成績比阿里好看一點,但增長部分大多都來源於投資,說明了騰訊主營業務是投資,社交、遊戲那都是騰訊的副業。
另一個極具潛力的公司位元組跳動,似乎也沒能跳動起來。
位元組去年曾經披露自己2020年總收入2366億,比2019年增長了111%,翻了一倍多。
但在最近,就有媒體披露位元組國內廣告收入過去半年停止增長,而廣告可是位元組跳動營收的主要來源。
不過,我認為這個說法不一定對。
抖音和今日頭條的日活雖然沒有增長,但是正在巔峰時期,阿里都說自己花了118個億去抖音上買流量。
位元組上半年的廣告收入和抖音直播的增長依然強勁,但是三季度的增長速度肯定不高。
原因就在於位元組最近停下了瘋狂擴張,大量招人的腳步,取消了大量的招聘,重新對企業組織架構進行重大調整。
這就是一個明顯的淡化短期目標,爭取長期突破的舉措。
阿里不逍遙,騰訊不增長,位元組不跳動,網際網路巨頭們在第三季度都迎來了當頭一棒。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巨頭們在3季度過得沒那麼舒服呢?
很多人都歸結為市場環境帶來的變化。
所謂環境,就是從市場面到政策面的看好程度。
網際網路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極具創新的“天之驕子”,資本加持,政策鼓勵。
但現在,反壟斷,教育雙減各種大棒打下來。
網際網路企業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企業當然就過得如履薄冰了。
這種邏輯對一般人來說沒問題。
但對於企業來說,如果把原因全歸結為外部並不合理,無法解決企業持續增長的問題。
環境的變化,更多是因為企業內部的自身經營所引起的。
我們開啟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歷史,從一開始的QQ社互動聯網,到淘寶電商的消費網際網路,再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外賣平臺和共享經濟,再到今天抖音、快手短影片和直播的興趣電商。
基本上每過2-3年,網際網路企業都能製造出新的風口,帶來新的技術革命,創造新的生活方式,當然也誕生了新的網際網路企業,比如美團、滴滴、位元組跳動。
即使在傳統電商領域,也能有細緻的賽道去分類,下沉市場拼多多和主打電子產品的京東。
但是,伴隨著時間的遷移和賽道越分越細,網際網路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代表著市場中有一部分流量被劃分完畢。
網際網路企業的紅利被競爭持續的拉平,獲取每一個新客戶的成本在持續上升,創新的頻率比過去慢了不少。
但是,中國網民的規模總量已經超過了10億,擴張的天花板已經看得到頂了,這也就意味著網際網路企業格局慢慢進入了成熟期。
這一時期的需求增長率不高,技術上比較成熟,行業競爭狀況和使用者特點都非常清楚和穩定,買方市場形成,行業盈利能力下降,新產品和產品的新用途開發更加困難。
網際網路企業不得不回頭挖掘存量資源,搶奪對方的流量。
以至於像辦了13次的雙十一,越辦越複雜,一方面來自於完成GMV總量的KPI要求,一方面又要留存使用者,導致活動節奏開始變形。
所以,當網際網路企業逐漸失去“創新”的標籤,開始走回頭路,對國外市場擴張走得不快,在國內玩起了用錢生錢的金融遊戲,開始堆積資本,炒作起了“元宇宙”的概念。
環境才真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企業一旦沒有了創新,就沒有了光環庇護,如果還要與民爭利,自然逃不過監管收緊。
這是一個企業內部經營問題逐漸累積的質變。
對於網際網路企業和更多的實體企業來說。
這個階段,市場環境的重心呈現了兩個腳步。
第一是逐漸從網際網路企業轉移到了實體企業身上,特別是高科技企業和“專精特新”的小巨人企業。
共同富裕不僅僅指社會財富的平衡,同樣也是指資本市場中,過去一些尋求高投入、高增長、快速擴張,快速退出的資金,能夠去到科技和實體的中小企業,設立北交所就是這麼一個目的。
同樣,也讓高收入的企業能更多地回報社會。
像騰訊和阿里就很懂,各自掏了1000億出去。
反過來,我們的企業需要分出一部分注意力,迴歸到科研投入和實際產出,用產品來說話。
拒絕聯想進入科創板,鼓勵華為這樣的企業,甚至是國資出手接下榮耀,接回孟晚舟,這都是對“技工貿”路線的肯定,也是國家在導向上,進入實體經濟的明顯訊號。
第二是網際網路與實體企業的產業融合和轉型。
注意我們上面所說的一直都是網際網路企業,而不是否定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的下一個船票上,已經明晃晃寫上了“產業網際網路”。
在這張船票上,網際網路企業和實體企業同樣需要轉型。
網際網路企業未來更多的是技術開發者和數字化轉型的平臺商。
而遍佈於各大領域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這些實體企業,與網際網路融合,實現數字化轉型的路線也很明確。
這條路有4個發展方向值得我們考慮。
(1)在傳統業務之外,打造出一套基於網際網路的新營銷模式,實現裂變式增長。
進入網際網路企業發起推動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或者利用線上化的數字工具,把過去積累的客戶、人才、技術各方面資源和核心能力開放化、線上化共享,重塑業務模式,提升整體運營效率,獲得更多成交機會。
或者是整合產業鏈資源,給上下游企業進行賦能,實現共同發展。
(2)往SaaS(軟體即服務)的解決方案商去升級。
企業基於行業資料的積累,透過大資料的分析應用,利用APP、小程式各種軟體,進一步往產業供應鏈服務延伸。
(3)藉助網際網路向整合服務商轉型。
過去在傳統產業鏈中提供貿易、物流、諮詢的服務型企業,透過各種線上平臺打造品牌影響力,把線下資源積累到線上形成社群,留存使用者,向產業鏈的整合服務商轉型。
(4)區域產業叢集的轉型升級。
在珠三角的很多地區,由政府聯合行業協會和金融機構,給到政策傾斜、孵化期資源的支援,組織熟悉產業生態、掌握產業關鍵要素的骨幹企業形成產業叢集,共同打造區域平臺的舉措已經越來越多。
這就是打通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的融合。
對於有的企業來說,第三季度可能只是困難的開始,未來的每個季度都可能會比現在更糟糕。
而對於那些願意靠本事賺錢,靠變革取勝的企業來說,第三季度可能只是別人恐慌,我驚喜的契機。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