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幾種吃香的手藝有:補鍋匠,茅匠,篾匠,石匠,補鍋,機匠,箍桶匠。時代的變遷,農村這些手藝絕活,曾經讓人羨慕不已的工匠們,手藝失傳再也找不回來了。消失的工匠,流失的工匠精湛藝術精華,這樣工匠留給後人是遠古回憶。這些匠人都,60,70,80後見過,從此就消失了。
第一個手藝人:補鍋匠
補鍋匠也就是過去人常說的補鍋佬。由於過去的物資相對匱乏,很多物資都很緊缺,每個家庭的鍋碗瓢盆啥的都是有限的。所有很多這樣的物件如果壞了的話,就會有這樣的手藝人上馬來補。所以補鍋補碗就是一個很熱門的技術活。有個老話就是:“一個要補鍋,一個就把鍋來補”。
真正算得上合格的補鍋匠必須要會的手藝就是修缸,補鍋,鋦碗,接犁頭。如果會這樣的手藝才是真正的補鍋匠人。地地道道的手藝人。過去鐵鍋用的時間長了,就會漏了或者裂開。然後手藝人就會用火補或者旱補。現在這樣的手藝真的失傳了,很多人家壞了就換了。很少有人補了。真正失傳的手藝是補鍋匠。
第二個手藝人:篾匠
篾匠,在我們過去的農村普遍存在,不分南方北方,唯一不同的即使南方用的是竹子為材料編制的筐,簍子等物件。而北方會用蘆葦或者柳條等編制筐,簍子等。
海燕的爺爺就是篾匠,我的爺爺手很巧的,很多物件他都會編的,比如簍子,籃子,筐,還有簸箕,爺爺都可以。那個年代我們根本看不到塑膠製品和金屬製品。
一般來說當工匠的人都是心靈手巧的人,而且幹活麻利還細緻。那真的是純手藝活。那個時候爺爺編制的東西多了會給鄰居們家編的。現在篾匠的活,已經沒有人幹了。一個慢工出細活,價格也不高。年輕人也沒人學,也沒有這個耐心去學。所以篾匠的手藝現在也基本失傳了。而且現在都工業化生產了,現在這些物件都變成了塑膠製品或者五金製品了。也沒有過去的物件環保,安全。
第三個手藝人:農村的石匠
我媽媽的爺爺,生前是我們十里八村有名的石匠工頭,德高望重。他手藝精湛,門徒也多,城鎮裡很多石碑和牌坊都出自他的傑作。
我們老家過去生產坨石做基礎(規格是40乘40乘80釐米)開採石頭的不僅有農民,更多的是工人,還有國營石料廠。現在開採的都是機器打石頭用簡易吊車裝車。現在這樣的老手藝人石匠是很少見到了。真正雕刻的雕花的手藝人已經失傳的了。
第四:消失的手藝人 機匠
機匠:舊時從事絲、棉織業的工匠的通稱。我父親當年是機匠(織布的),我60後,小時候一到冬春農閒時節,父親就幫人家織布,那套程式比較複雜,過去農村婦女都會紡紗做鞋,現代的我輩真是幸福,只會打麻將了……我們現在的成就,是我們一代一代苦出來的。某些特殊職業的消失,是社會發展的結果。
第五:消失的手藝人 箍桶匠
過去沒有什麼塑膠製品。所有的水桶,蒸桶,飯桶,洗臉盆等都用杉木做成的。那個年代,你就會聽到有人吆喝,箍桶,箍桶。那些箍桶匠人在農村穿梭賣桶或者維修各種木桶。
桶箍也分好壞,最好的是銅箍,鐵箍最差的就是竹箍。一個木桶看似簡單,但是要經過10多到工序才能完成。所以這也是純純的手藝人。箍桶匠中技術水平最高的是箍馬桶的,打造岀來的馬桶必須一絲不漏,否則臭氣哄天要被主家打的。現在已經被塑膠桶,鐵通,取代了木桶。所以箍桶匠的手藝也就失傳和消失了。
第六:消失的手藝人 茅匠
那個時代,物質貧乏,生產低下,民生艱苦。那時農村大多數都是住著土房子茅草頂,所以叫那時的工匠手藝人為茅匠。現在我麼住的都是水泥混凝土的,現在叫瓦匠。記憶中的草房子真的冬暖夏涼呢。住著也很舒服,安逸。現在我們住著鋼筋水泥建築的房子,卻找到以前的感覺。
過去的茅屋所用的茅,有兩種,一種絲茅:它好吃就是質量比較堅韌,不易壞主要有兩種。三五年不用維修,但是這種毛很少,所以價格要貴,很多人家都不會的。還有一種就是稻草做的,因為農村家裡都種稻田,所以稻田自己家都有,沒什麼成本,用得比較多,但是就是需要經常翻修。有的年年要修修幾次,於是就有了茅匠這個職業。茅屋已不存在,茅匠這一職業也早已消失了。可以說徹底消失的茅匠,完全沒有了用武之地了
那個時代,物質貧乏,生產低下,民生艱苦。這些行業的手藝人興起。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變遷,現在跨入高科技新時代,這些行業確在慢慢消失。這些手藝在中華民族使用了好幾千年了。六七十年代的人是這些手藝的最後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