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是出現在約3600多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經過三千多年的演化與發展,逐漸出現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不同型別的文字。
不過這可不是漢字最早的歷史,漢字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前,也就是所謂的“象形文字”時期。
漢字不僅對中國影響深遠,即便是周邊的鄰國文字,也大都受到了它的影響,比如日文、韓文等。
不過,漢字也有“尷尬”的時候!比如我國著名文學家劉半農先生,就因為發明了一個新的漢字,被中國女性罵得是“狗血噴頭”。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劉半農!
劉半農,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生於江蘇江陰城內的一個清貧知識分子家庭。雖然家境貧寒,但好在父親是個讀書分子,雖然每天吃飯成問題,但精神食糧卻管夠。
劉半農自幼聰明伶俐,加上父親的悉心教導,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吟詩作對。而他的才華也註定了他會在文學上有一番大作為。
民國二年(1913年),劉半農在中華書局當編譯員,先後在《時事新報》、《小說界》等刊物上發表了四十多篇他翻譯和創作的小說,詳細介紹了安徒生、小仲馬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而在這期間,他勤奮的工作也讓他對文學瞭解得更深了。
1917年,也就是民國六年的時候,劉半農在《新青年》發表了一篇《我之文學改良觀》的文章,其中包含了他對文學革命深刻的見解。而這也讓當時北大的校長蔡元培先生髮出“竟有如此人才”的感嘆。
同年,蔡元培便破格聘用僅初中學歷的劉半農做預科國文教授!
雖然這位北大的教授從小就接受著舊式的教育,但是他的思想卻沒有停留在舊式教育的體制中,而是非常的開放和先進的。1920年,他寫了一篇名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文章,更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當然了,倒不是說這篇文章寫得有多完美,而是他在這篇文章中首創了一個新的漢字——“她”。因為劉半農當年在擔任編譯員的時候,每當翻譯到“she”這個單詞時,總會覺得非常麻煩。
因為在中國古代時期,“他”指的是一切事物,沒有所謂的“它”和“她”。所以碰到“she”這個單詞的時候,他就只能將其翻譯為“那女的”或者是“他女”,讀起來十分別扭,非常影響表達和閱讀體驗。
所以鑑於此,劉半農就索性發明一個形象的“她”字。
在如今我們看來,這個字很簡潔,而且意思也很到位,是很好的一個漢字。但這在民國初期的時候,這個字在推廣起來,卻是舉步維艱。為何呢?
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下,女性正在前赴後繼地爭取著平等的權力,甚至還有些女子因為辦學堂失敗而自殺明志。
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劉半農特地為女性創造了一個漢字,而不是為男性,因此很多人就說了,為何在第一人稱的時候沒有男女之別,第三人稱的時候就要區分男女了呢?所以劉半農自然而然就成了被攻擊的物件。
此外,還有一些女性主義學家也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有些人甚至還痛罵劉半農,說這已經不再是封建社會,現在追求的是男女平等,這個字的出現就是要刻意將男女區分開來,從而形成地位上的差別。
而除了全國的女性外,一些封建保守勢力也對劉半農進行了長達好幾年的謾罵攻擊。
值得一提的是,在1920年4月3日的時候,《新人》雜誌刊出了一篇名為《這是劉半農的錯》的文章,其中就指名道姓地批評“她”字是始作俑者,並主張立刻廢棄。
當然了,有反對的,自然也有支援的,比如葉聖陶、周作人、魯迅等文學界的大咖就欣然接受這種寫法,並且還藉助這個字在作品中鼓吹婦女的解放,從而將其賦予一種極其明確的政治內涵。
再後來,由於胡適、魯迅等文章中經常用“她”來代替“伊”,這個字便漸漸得到了推廣。而當人們習慣這個字之後,也就不再攻擊劉半農了,甚至還對他發明這個字而提出讚揚!
實際上,創造一個新的漢字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創造出來的字需要滿足的要求很多,比如簡易程度、內涵表現、人們的認知接受等等。
所以後來,魯迅先生還對劉半農的這種創造精神給予了高度讚揚,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一次“大仗”。但造字背後的辛酸苦辣,恐怕只有劉半農自己才知道了!
如今,這個“她”字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使用,而這個字也不再僅僅侷限於專指女性,現在我們也用“她”來指代我們的祖國母親,以及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等。
*文章來源於網路,在網易、騰訊、搜狐、今日頭條、百度、鳳凰等各大媒體平臺搜尋“中國封面”,看到歷史、看到中國、瞭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