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蘇軍在二戰時期的王牌狙擊手,柳德米拉、扎伊採夫恐怕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特別是俄羅斯電影《兵臨城下》中,扎伊採夫與德國狙擊手學校校長——科尼格的對決更是讓其聲名遠揚。然而,比起扎伊採夫的“400殺”,穩坐二戰蘇軍狙擊手頭號交椅的伊萬·希德連科(Ivan Sidorenko)卻並沒有那麼知名。
▲在斯大林格勒中重創德軍的蘇聯王牌狙擊手扎伊採夫。
本文的主角——希德連科於1919年9月12日出生於蘇俄斯模稜斯克(Smolensk)州的格林柯夫斯基(Glinkovsky)大區。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的他,並沒有因家境緣故而放棄學業。在經歷了10年的普通教育後,他考入了莫斯科的彭扎(Penza)藝術學院。然而,整天坐在畫室內倒騰畫筆,並不是年輕的希德連科想要的生活。轉機很快就到來了。1939年,20歲的希德連科在一次外出時看到了蘇軍官方釋出的徵兵海報,憧憬軍旅生涯的他,毅然決定拋下畫筆,投身戎馬。經過一番訓練,成績尚佳的他被選入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辛菲羅波爾(Simferopol)的軍事院校內深造。
▲即便沒有《兵臨城下》中宣傳的扎科對決,在整場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扎伊採夫仍然握有225個有記錄的戰果,同樣被德軍視為死神一般的存在。
1941年,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身為少尉軍官的希德連科也是這座城市的保衛者之一。不過,當時他的身份並不是一名狙擊手,而是一個迫擊炮連的排級指揮官。不滿足於成天呼來喝去的他,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狙擊,以射殺更多的侵略者。理論加實戰的結合,使得希德連科很快就取代了良好的戰果。上級在看到了這樣一位狙擊人才之後,不再讓他指揮迫擊炮部隊,轉而調任他去狙擊手教官的崗位,以訓練更多的‘步兵夢魘’。
▲比起炮彈,普通的德軍士兵更畏懼這些身披迷彩服,匍匐在草垛、灌木、密林中,手持帶有高倍狙擊鏡步槍的‘死神’。
教導有方,戰果斐然的希德連科,很快就成為波羅的海方面軍第1122步兵團代理指揮官。視實戰為核心的他,每次出擊時都會一名學生,現場示範狙殺技巧。最讓人佩服的是,在一次出擊作戰中,希德連科本人使用多發穿甲燃燒彈藥,輕而易舉地就摧毀了一輛德軍坦克、3輛牽引車!而且毫髮無傷的返回了己方戰線。然而,幸運女神並不總是站在他這一邊,希德連科曾被德軍的迫擊炮彈片擊傷過。
▲作為一名老練的狙擊手,希德連科先是教會這些新兵如何使用他們的武器,諸如莫辛納甘、SVT-40等優秀狙擊步槍,其次是教會他們如何有耐心的等待獵物上門,隨後才是教授理論。而到了最關鍵的一步:實戰時,希德連科總會陪伴在他的學生們身旁,拿德國侵略者‘開刀’。
1944年6月4日,躺在病床上的希德連科,意外地等來了一份大禮:他的上級為他頒發了象徵榮譽的蘇聯英雄獎章。但這也代表了希德連科狙擊戰的終結:作為一位出色的狙擊手,大後方需要更多他這樣的優秀教官。希德連科在蘇德戰爭中,一共取得了500個有記錄的狙殺戰果。而光是在他的手下培訓出來的狙擊手,就超過250人,近乎半個步兵營的規模!
▲榮獲蘇聯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的希德連科。其最終軍銜為少校,而他最喜歡使用的狙擊步槍,就是莫辛納甘。
▲擺出迎戰pose的希德連科,注意此時他的手中,是一隻帶有PU瞄準具的SVT-40半自動步槍。
當二戰結束後,這位王牌狙擊手也選擇瞭解甲歸田。從部隊中退役後,希德連科選擇淡出公眾的視線,來到位於烏拉爾山脈的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州,找了份礦井包工頭的工作,並一直在那裡生活直至1974年。同年,他選擇搬到高加索的達吉斯坦(Dagestan)共和國。1994年2月19日,這位二戰老兵在基斯利亞(Kizlyar)去世,享年74歲。
▲另一張希德連科的肖像照片。根據筆者考證,此時其軍銜仍是步兵中尉。
▲憑藉著過人的技術,加上執著的勇氣,這些蘇軍狙擊手跟隨著大部隊的腳步,一同將勝利的紅旗插在了德國國會大廈之上,終結了納粹德國。
本文為築壘地域原創作品,主編原廓,原著北部灣。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