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我國史前影響最深遠的主幹性文化,是中國最早開始文明化程序的史前文化,1921年安特生髮掘仰韶村遺址,標誌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經過百年來的不斷探索,各地區仰韶文化的面貌逐漸清晰。1986年發掘的隆德頁河子遺址是寧夏地區首次科學發掘的一處仰韶時期遺址,發現的仰韶晚期遺存與秦安大地灣四期遺存的年代和性質相同,之後寧夏地區仰韶文化遺存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工作幾乎處於停止狀態。寧夏地區是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的重要一環,但目前基於考古材料的匱乏使我們對寧夏地區的仰韶文化等新石器考古學文化遺存的認識不甚清晰。
近年來依託“考古中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課題的契機,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人員在寧夏南部隴山東西兩側的渝河流域、紅河流域、南華山及寧夏中部的羅山地區開展區域系統考古調查,並選點進行發掘,所獲資料豐富。尤其是隆德縣周家嘴頭遺址的發掘為我們研究寧夏南部地區的仰韶和龍山時期文化遺存提供了豐富的新材料。周家嘴頭遺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南部、隴山西麓的隆德縣神林鄉雙村,地處渝河與朱莊河交匯的河嘴地帶,面積約3萬平方米。2017至2021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連續5年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37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重要的仰韶至龍山時期遺存。
1 仰韶文化遺存
周家嘴頭遺址仰韶文化遺存分為早、中、晚三期,其中仰韶早期和中期遺存是首次在寧夏境內發現,仰韶晚期遺存最為豐富,主要以大規模的陶窯群遺存為主。
仰韶早期遺存主要發現有房址、火種坑等。房址均為長方形半地穴式,面積均在10平方米以內,居住面為經過處理的黃土硬麵,區域性有柱洞、灶坑等設施,房內均出土陶器組合。發掘清理的一處火種坑儲存較完整,平面近圓形,坑壁為火燒形成的燒結硬麵,坑的西側壁面向下挖了一傾斜壁龕,龕內放置有一夾砂陶罐,罐內有大量燃燒灰燼,壁龕頂部地面為燒結硬麵,可能長期取火形成。出土陶器圜地缽、斂口缽、夾砂罐、圜底彩陶盆等,彩陶紋飾有對三角和平行線紋組合、變體魚紋、條帶紋等。
仰韶早期房址F16
F16陶器組合
火種坑
仰韶中期遺存主要發現有房址、陶窯和灰坑等。房址為半地穴式,居住面為火烤形成的青灰色硬麵,房內有柱洞、灶坑等設施,小型房址面積在10平方米以內,大型房址面積近90平方米。陶窯形制簡單,為環形火道,灰坑主要以不規則狀為主。出土的陶器有平底缽、彩陶盆、器蓋、夾砂罐、大口翁等,彩陶紋飾以變體鳥紋為主。
仰韶中期房址F13
F13出土陶器組合
仰韶晚期遺存最為豐富,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大規模的陶窯群,目前累計發掘清理的陶窯共計43座,其中仰韶晚期陶窯36座,這些陶窯均勻地分佈在遺址的核心區內,陶窯的數量之多和分佈密度之大在其他同時期遺址中較為少見。
周家嘴頭遺址仰韶晚期陶窯形制非常統一,均為橫穴式,由窯室、火道及火塘三部分組成。窯室一般呈袋狀,窯床較為平整,火道由環形加直向組成,環形火道圍繞窯室底部一週,直向火道位於窯床正中,有的大型陶窯為使火力均勻,在環形和直向火道之間又增加了多道支火道。火塘平面為橢圓形或圓形,火塘底部內側坡狀,透過三個火眼與窯室內火道相通。這些陶窯根據窯室大小可分為小、中、大三類,小型陶窯窯室直徑0.4-0.6米左右,中型陶窯窯室直徑在0.7-1米左右,大型陶窯窯室直徑在1米以上,可謂型別齊全,適合燒製各類大小不一的陶器。
這些陶窯多利用坡地或斷崖建造,窯室居於高處,火塘地處,從而形成高差使火塘內的火力充分、高效地進入窯室,可見燒窯的技術水平相當成熟。窯室和火塘的燒結厚度在5釐米左右,說明陶窯長時間進行生產使用。在窯址附近分佈有同時期的房址,這些房址多為半地穴式,居住面為白灰面,中部有一圓形灶坑,周圍有夯打的牆基。在遺址區內沒有發現專門的陶坯作坊,這些房址可能就是當時從事製陶和生活的場所。另外還發現有一座專門燒製料姜石塊的陶窯,窯室部分基本破壞完畢,只殘存火塘、火道及操作間,在操作間的壁龕記憶體放有一堆燒成的料姜石塊,這種燒成的料姜石可能就是建造白灰面房址的原料。
灰坑有袋狀、桶狀及不規則狀等,其中發現了一座帶有長方形通道的袋狀窖穴,其內出土16件陶器。灰溝主要分佈在陶窯周圍,其功能可能是為防止陶窯內進水。出土器陶器有尖底瓶、平底瓶、夾砂罐、盆、斂口罐、雙耳罐、甕、圓盤、器蓋、陶髻、陶環、陶刀及少量彩陶等,出土的石器主要有石刀、石斧、石鏟等。從陶器組合特徵來看,周家嘴頭仰韶晚期遺存與周鄰地區有一定的區別,具有一定的自身特徵。
仰韶晚期陶窯
仰韶晚期燒製石塊的陶窯
仰韶晚期窖穴
仰韶晚期房址F2
F2出土陶器組合
彩陶盆
尖底瓶
雙鋬斂口罐
平底瓶
深腹罐
雙耳罐
2 龍山時期遺存
周家嘴頭遺址的龍山時期遺存也相對豐富,清理的遺蹟有房址、陶窯、灰坑、墓葬等。房址主要有半地穴式和窯洞式兩種,半地穴式房址平面為長方形,底部均為白灰面或踩踏硬麵,居住面中間有一灶坑。窯洞式房址平面為“凸”字型,凸出部分為門道,居室內有灶坑、柱洞等設施。陶窯共發現6座,為豎穴式,分佈在房址周圍。墓葬只有零星的發現,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無隨葬品。灰坑主要有袋狀、圜底狀及不規則狀等。出土陶器有單耳罐、雙耳罐、圓腹罐、盆、高領喇叭口罐、斝等,同時還出土有石器和骨角器。周家嘴頭遺址出土龍山時期遺存的內涵與沙塘北塬遺址一致,年代上是介於菜園文化和齊家文化之間的一種考古學文化遺存,由菜園文化發展而來,最後發展演變為齊家文化。
窯洞式房址
陶窯
出土陶器
3 意義
周家嘴頭遺址仰韶早期和中期遺存分別與大地灣二期和三期遺存文化內涵大致相同,當屬仰韶文化半坡型別和廟底溝型別,與關中東部及中原地區同時期文化面貌存在差別,仰韶晚期遺存與大地灣四期存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具有一定的自身特徵。周家嘴頭遺址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大規模的仰韶晚期陶窯(36座),在遺址未發掘的區域應該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同時期陶窯,陶窯的形制與關中地區和隴東地區同時期陶窯一致,數量和密度如此之大,這在一百年以來所發現的同時期遺址中較為少見,如秦安大地灣等近百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遺址都沒有發現如此之多的陶窯,這足以證明周家嘴頭遺址是當時一處陶器生產中心,對我們研究仰韶晚期陶器生產專業化程度、生產性質及社會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百年來,仰韶文化的發現和研究一直延續不斷,豫西晉南關中一帶的仰韶文化分佈數量多、密度高,不乏特大型中心聚落,是華夏文明最早的誕生地,是探索中國早期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寧夏南部地區是關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周家嘴頭新石器遺址的發掘是中華文明“重瓣花朵說”最好例證,是“中心”和“邊緣”對比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是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區域。
作者:楊劍 王曉陽 霍耀
作者單位: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