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不同版本的明朝疆域圖,對比唐朝疆域的差異
明朝人認為自身疆域和唐朝相當, 邏輯是容易理解的,因為唐朝穩定控制的疆域規模基本和明朝穩定控制的疆域基本重合。個別邊境區域、邊疆區域有差異:
一 古人對於人口稀少地緣條件惡劣的邊疆區域防務重要性理論的認知有限:
對於西域等邊疆區域,唐朝人和明朝人並沒有從理論上認識到這些區域對全國防務安全的重要性,而是從現實軍事條件和戰爭要求上去控制或者放棄,因為這些地區人口很少耕地有限無法就地補給,小農社會的物流成本又極高,長期軍事上控制這些地區又面臨著強悍頑強、桀驁不馴遊牧民的反覆騷擾和衝擊,對農業民族來說基本是燒錢的區域,但是很少有人意識到防務安全緩衝區的重要性。
二 另外四個人口較多的邊境區域的差別
1 遼東和雲南,明朝中後期穩定控制遼東和雲南唐朝未能做到,雲南是在明朝才做到了中央較強的實際控制,唐朝在消滅高句麗後短暫控制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不久就因為防務壓力而放棄(退守遼西咽喉的盧龍道平州,如同明朝末年明朝退守遼西錦州咽喉)
2 明朝也對甘肅青海(主要是西寧衛)長期穩定控制,這也是唐朝未能做到的(唐朝中後期甘肅長期淪陷於吐蕃)
3 河套方向,唐朝和明朝都是長期控制西套平原(銀川平原),而前套和後套平原明朝未能長期控制),這兩個小平原水草豐美,是河套的核心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反覆爭奪的防務前哨,而唐朝對於陰山南側這兩個小平原的控制力度要強於明朝,因為明朝時期河套除了早期短暫的控制,就徹底放棄了,基本被西套蒙古長期把持作為他們透過西河河谷侵犯陝西和陝北的前哨,(河水從包頭到三門峽段稱為西河,為南北走向,區別於河水下游的東西走向,);而唐朝前期直接控制,後期則交給親唐的沙陀等遊牧民協助唐朝拱衛防務邊疆防務(和漢朝交付河套給內附的南匈奴繁殖休養、西羅馬把邊境交付給內附的蠻族僱傭軍防守類似 )
3 交州方向,明朝只是短暫控制,唐朝對越南北部的直接控制則非常穩定。
明朝人對自身疆域的觀念
明朝人的意識形態絕對不會把烏斯藏 野人女真等明朝實控很弱的區域算作明朝領土,他們的領土觀點基本只考慮軍事實控和財政控制。古人重視秦朝範圍的適宜農耕的傳統漢地的疆域得失,比如幽州淪陷於遊牧民或者河湟淪陷於吐蕃 或者西夏從中央奪取西套平原分離出去,都是唐宋明人耿耿於懷的事情,例如:
“望西北,射天狼”---關注西夏分離
“漢兒卻做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關注河西淪陷
明朝和較近的漢人政權唐朝宋朝對比,並認為自己不如漢朝,主要是因為漢朝在除了雲南以外的其他區域都持久有效地控制。
比如西域,明朝只在早期控制了哈密衛,不久在西蒙古馬隊的反覆騷擾下,不堪其擾而放棄,退守嘉峪關一線。而漢朝在西域的軍事存在非常持久,當然也是從現實意義上威懾匈奴人後方和左側的戰略防務意圖的現實需要,使的漢朝願意投入少量成本去開拓一些軍事殖民據點,漢朝一致沒有大規模向西域移民,一方面漢朝自身的人口壓力也沒有達到需要開拓生存空間的需要,另一方面,漢朝在西域的兵力主要起到裹挾西域僕從國的目的,人數有限基本能就地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