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是本人非常喜愛的電視節目,能讓人足不出戶便可知曉天下美食,還能瞭解到各地的風土人情,自開播以來,每期不落。作為一名安徽人,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第三季第四期,著重介紹了古徽州的美食毛豆腐,這是本人家鄉流傳了千年的特產,隨著舌尖熱播一下子大熱,濃濃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在徽州地區,毛豆腐是常見的美食和日常小吃。無論是在大大小小的徽菜館裡,還是在街頭巷尾的小吃攤上,都能見到或精裝成盤,或零星散賣的毛豆腐。
毛豆腐,顧名思義就是長了“毛”的豆腐,沒有吃過而且不知情的人會望“毛”興嘆。厚達幾釐米的絨毛,直叫人心裡發怵……
其實,毛豆腐表面上的絨毛是透過人工發酵產生的,白色的細絲是毛黴菌的菌絲,是它們賦予豆腐新的活力。上好的毛豆腐絨毛上面還會均勻的分佈著一些黑色的顆粒,這是孢子,也是評判毛豆腐品質的標準之一。
這些附著的白色菌絲可以產生蛋白酶、脂肪酶等酶系,賦予食物更好的風味和營養。
蛋白酶使豆腐中的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將脂肪水解為甘油和脂肪酸以及澱粉酶使澱粉分解為單糖和低聚糖,使得豆腐中的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口感也更細膩鮮美。
發酵好的毛豆腐會被放入生鐵鍋中煎制,將鍋放在旺火上,倒入菜籽油,菜籽油可增加食材的香味,等到油燒至七成熟時,將毛豆腐放入鍋中,表面的絨毛會隨著鍋內溫度的上升,逐漸溶解附著在豆腐表面,待表皮起皺時,塗抹醬料,撒入蔥花,起鍋裝盤。鮮醇爽口,芳香誘人。
長大以後就離家了,如今在山東工作,記不清多久沒有吃過地道的家鄉味了。
甚是懷念,童年時期那走街串巷的豆腐擔子,那時候家裡窮,一次只能買一兩塊,一點點吮吸捨不得咽,直到涼透了才吃掉,可現在,故鄉已遠在千里之外,如何才能嚐到正宗的家鄉味呢?
邂逅安徽人家酒店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朋友邀請來的。安徽人家主打徽菜菜系,本是不抱太高希望的,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本土化的東西一經改變加上當地的“地域化”,一定不是原來那個味了。
沒想到在安徽人家吃的這一餐蠻驚喜的,毛豆腐發酵地很地道,口感醇厚,做法也很特別,是放在鐵板上一直加熱的,聲音、顏色、味道都讓人十分享受,兩份秘製的醬料,香辣適口。
我們這次來的是安徽人家濟南最大的門店—舜廬店,據說安徽人家省內外門店一共有十多家,生意都很火爆,看來我們的家鄉菜,走到長江以北也是很受歡迎的,期待家鄉菜能走的更高更遠,被更多人所熟知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