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國際航運業經歷了數不清的跌宕起伏,從爆艙、漲價、缺箱到停航,悲慘狀況一個不落。
多個船公司在運費暴漲的情況下,也開始徵收擁堵附加費、旺季附加費、缺櫃費等附加費用。近期,沉寂許久的東南亞市場也開始躁動了。
根據一些市場貨代公司的梳理,以及多家船公司新推出的漲價通知來看,東南亞的海運費開始要起飛了!
據悉,暴漲原因或與東南亞多個航班取消有關,近期業內刷屏的漲價原因參考如下:
東南亞泰國線:TRX、CV6撤掉,市場艙位少了900T,CUL撤了一條船,艙位少了500T,PIL和RCL兩條船經常不來,艙位少了300T,以上合計1700T;
市場原本艙位5000,減少到3300,碼頭塞港4天,原來14天一個來回,變成18天,運力減少22%變成2574Teus每週
從最開始對新冠疫情的猝不及防,到全民抗疫的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再到實現疫情防控常態化,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抗疫經驗。
一櫃難求已經開始出現在一些東南亞港口,而來自船公司的最新漲價通知顯示,東南亞運費暴漲,不是空穴來風!
以下是達飛旗下專注亞洲市場的CNC本週剛剛釋出的漲價通知,漲幅不小!
蛇口港至泰國曼谷、林查班港,漲價USD350/700/700
蛇口至仁川釜山等港口,直接漲價USD500/1000/1000
不少東南亞賣家都為瘋漲的運價發愁,看到船公司滿天飛的附加費、停航等通知後,更是叫苦不迭。
此前有報道,因為美西擁堵,已有船公司將船隻從美西轉移到亞洲線,建議出口東南亞市場的外貿企業提前佈局、合理安排出貨計劃。
航運費率飆升威脅到全球經濟復甦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11月18日表示,集裝箱運費飆升對全球經濟復甦構成威脅,進口價格飆升對依賴海運的小型經濟體的打擊最為嚴重,未來幾個月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下去。全球消費者物價在明年上漲1.5%,進口價格上漲超10%。中國的消費者物價可能因此上漲1.4個百分點,工業生產則可能被拖累0.2個百分點。
新冠疫情期間對消費品的需求激增,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嚴重的供應瓶頸,也影響了船舶和集裝箱的供應。航運和港口官員預計,全球供應鏈的中斷將持續到2022年。
貿發會議分析指出,如果目前集裝箱運費的飆升持續下去,從現在到2023年期間,全球進口價格水平可能會上漲11%,消費者價格水平可能上漲1.5%。
貿發會議秘書長麗貝卡·格林斯潘說:“在海運業務恢復正常之前,當前的運費飆升將對貿易產生深遠影響並破壞社會經濟復甦,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恢復正常需要投資新的解決方案,包括基礎設施、貨運技術和數字化,以及貿易便利化措施,”她說。
是什麼引發了運費和成本的飆升?
報告稱,2020 年下半年和 2021 年對商品的需求激增,因為消費者在大流行封鎖和限制期間將錢花在商品上而不是服務上。在家工作、網上購物和電腦銷量的增加都對供應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集裝箱貿易流量的大幅波動遇到了供應方的運力限制,包括集裝箱船運力、集裝箱短缺、勞動力短缺、跨港口地區的 COVID-19 持續限制和港口擁堵。
激增的需求與事實上的供應能力下降之間的這種不匹配導致幾乎所有集裝箱貿易路線的集裝箱運費創下紀錄。
例如,上海至歐洲航線的上海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即期運價在2020年6月每TEU不到1000美元,到2020年底躍升至每TEU約4000美元,2021年7月底升至7395美元。最重要的是,貨主面臨延誤、附加費和其他費用,並且仍然難以確保他們的集裝箱及時移動。
每個人都受到影響,但並非平等
小島嶼發展中國家 (SIDS) 高運費的影響將更大,進口價格可能上漲 24%,消費者價格可能上漲 7.5%。在最不發達國家 (LDC),消費者價格水平可能會上漲 2.2%。
供應鏈將受到海上貿易成本上升的影響。特別是較小經濟體生產的低附加值產品,其比較優勢可能會受到嚴重侵蝕。
此外,人們普遍擔心持續上漲的運輸成本不僅會影響進出口,還會破壞全球製造業的復甦。
報告稱,持續的高利率已經影響到全球供應鏈,並指出,例如,歐洲一直面臨從亞洲進口的家居用品、腳踏車、體育用品和玩具等消費品短缺的問題。
根據該報告,集裝箱運費的飆升將增加生產成本,這可能會提高消費價格並減緩國民經濟,特別是在消費和生產高度依賴貿易的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
高稅率還將影響低附加值物品,例如傢俱、紡織品、服裝和皮革製品,這些物品的生產通常分散在遠離主要消費市場的低工資經濟體中;貿發會議預測消費價格將因此上漲 10.2%。
分析進一步預測,橡膠和塑膠製品增長 9.4%,醫藥產品和電氣裝置增長 7.5%,機動車增長 6.9%,機械裝置增長 6.4%。
即使在歐洲內部,高運費的影響也不會均勻分佈,並且在較小的經濟體中通常會更大。
預計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的價格將分別上漲 3.7% 和 3.9%,而美國和中國分別上漲 1.2% 和 1.4%。這種差異也反映了更大的“進口開放度”,即進口與 GDP 的比率,在較小的經濟體中通常更高。
報告稱,美國的製造商主要依賴來自中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的工業供應,因此持續的成本壓力、集裝箱運輸的中斷和延誤將阻礙生產。
集裝箱運費上漲 10%,加上供應鏈中斷,預計美國和歐元區的工業生產將減少 1% 以上,而中國的生產預計將減少 0.2%。
貿發會議強調,運輸成本還受到港口基礎設施質量、貿易便利化環境和航運連通性等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並且存在顯著改善的潛力。
報告強調較小的經濟體需要透過升級到更高附加值的產品來實現多樣化,以便更能抵禦外部衝擊。
我們身處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之中,各種複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使我們的外貿企業面臨全新的未知挑戰。
外部環境我們無法左右,內功修煉是企業當下可以做出的選擇。較小經濟體可以透過升級到附加值高的產品來抵禦外部衝擊,我們的外貿企業同樣可以選擇往價值鏈高階轉型來打造更強勁的核心競爭力。
轉型升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如此多變又充滿挑戰的大環境中,願每一家中國外貿企業都能成為時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