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戰鬥機是我國的第一款國產第三代戰鬥機,更是我國唯一一款被擺上貨架允許出口的現役三代機。但是殲-10戰鬥機的外銷堪稱遙遙無期,唯一的客戶就是巴基斯坦。冷冷清清悽悽慘慘切切的中國高階軍機銷售寄希望於透過價效比來獲得客戶,但是蘇霍伊研發的最低價僅3000萬美元的SU-75戰鬥機一出,殲-10戰鬥機外銷難度暴增。
中國高階軍售為何如此艱難?體系不相容,以及你很難說服長輩買國產車
說服老一輩接受新事物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國產車如此,國產武器也同樣如此。國產車效能怎麼樣?比如說將全球混動技術摁著抽的比亞迪DMI系統,在比如說價格和同定位合資車相差無幾卻附贈了一套混動系統的DMI系列,還比如說近年來越發有自己特色的長城、吉利、長安等國產車品牌。但是當說服自己家人買國產車的時候,長輩在資金允許時往往更傾向於買德系或者日系,儘管國產的混動同樣特別省油,儘管國產車同樣耐用,但是口碑的豎立是需要過程的,口碑豎立之前妄談高階很容易滑鐵盧(找的KOL再多結局也一樣),軍售方面同樣如此。
能夠在一國軍購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至少也是將軍級,那麼這些將軍在他們初出茅廬之時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那個年代中國的高階武器需要進口,當年中國有一款外貿裝備不是定位低端依靠簡單粗暴的價效比贏得市場的麼,所以正如同老一輩對國產車印象不好一樣,老一輩的外國軍人對中國裝備印象同樣不好。
檢驗一款武器裝備最佳的方式是一場戰爭,但是中國的先進戰鬥機從未走出國門參與戰爭(早期型H-6以及殲-7等蘇式武器的仿製版有過出口),既然無法透過戰爭檢驗一款裝備的真實效能,那麼口碑就是不同忽視的,歐洲、美國、俄羅斯都是傳統的武器出口國,口碑早已豎立,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雖然是國際軍貿市場上的新人,但是這三個國家設計的武器裝備都是採用歐美成熟產品總裝而成的,所以相對應的口碑(甭管是好是差起碼得有,比如說是個人都知道宏光便宜,這就夠了)。
咱們國家奉行自主研發避免了武器裝備的受制於人,但是武器裝備沒有口碑,市場接受度比較低的問題也是非常讓人頭疼的,因此在世界範圍內的高階軍售,我們國家同樣需要度過豎立口碑的過程,在口碑豎立之前只能等待實事求是不追求花裡胡哨的客戶(還是那句話,國產車品牌研發不出高階車型呢?漢輕量化之後不就是一款電動超跑呢?但是造出來了有幾個人買?)
購買中式裝備需要建立全新的作戰體系。盤子一直在說印度的後勤是神,因為印度人的後勤需要通曉法語、義大利語、英語、希伯來語、俄語、烏克蘭語等一連串的外語,著實讓人佩服。但是對於之前從來沒有買過中國武器的國家而言,貿然購買中國高階裝備是有很多風險的,比如說一群中文說的賊六的作戰人員以及後勤人員從哪裡找?如果找不到中文說賊六的相關人員武器買完了也不會用。對於槍械或者火炮、坦克等相對中低端武器而言,由於中國的陸軍實力還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這些維護難度小,也沒資料鏈可言(小國限定)使用的培訓相對簡單的武器出口相對容易一些。
比如說某個國家在考慮購買一箇中隊的殲-10戰鬥機,也就意味著需要培訓一群中文賊六的地勤和飛行員,需要引進中式的導彈。這幾個要素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的武器出口。但是美歐俄的武器出口不需要回答這個問題,大多數國家使用的武器裝備都是從歐美蘇購買的,因此擁有現成英語/法語/俄語說賊六的飛行員,(例如埃及、巴基斯坦、韓國、阿爾及利亞等)飛行員從F-4換成F-16或者從MIG-21換成MIG-29需要的僅僅是去美國/俄羅斯培訓,去適應新的飛機。而不是先抱著一本新概念漢語先去補補漢語。
後勤更是制約中國武器出口的重要因素,對於長期使用美式武器的國家而言,從自家武器庫裡找出JDAM不是很難,對於長期使用俄式武器的國家而言,從武器庫中找出R-77也不是很難,但是對於世界上除中國以外的國家而言,想要從倉庫裡找出來PL-10、PJ-12那是難上加難。直接後果就是小國買美/俄武器時,需要引進的是武器本身+彈藥(如果儲備夠用可以不買,或者少量購買)+飛行員與地勤培訓+現有維修體系的升級讓只能維護A-4或者F-5老式飛機的維修體系能夠適應F-16或者F-15的維護要求。
但是購買中國武器需要武器本身+彈藥(沒有儲備全部得買新的,是極大地一筆開銷,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出口飛機時非常重視外掛他國彈藥的原因)+飛行員與地勤的漢語培訓+飛行員與地勤的技術培訓+一整套全新的中式裝備維護體系。即便中式武器價格相對廉價,但是因為需要營建一套新的體系,所以從購買到形成戰鬥力需要更長的時間。
購買中式武器等於資料鏈不通。資料鏈是非常重要的,長期使用同一來源武器的國家在引進新型裝備的時候,對原有裝備進行升級即可實現新老裝備之間在資料方面的互通,但是購買中國武器裝備呢?你覺得E-2或者愛立信預警機指揮的了殲-10麼?因此原有體系越完善的國家在軍購時購買中國武器的可能性也就越低(至少盤子從來沒有找到過有人想賣殲-10給土耳其的操作。)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就意味著軍購的政治色彩減弱。軍購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色彩非常濃厚的行為,土耳其購買S-400被美國認為是向俄羅斯靠攏的徵兆,為此美國大動肝火停止了土耳其F-35的交付,但是中國奉行不干涉其他國家內政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例如某國發生了內戰,美俄可能會出兵幫助政府軍或者反政府軍(例如敘利亞),但是買中國的武器就不一定了。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殲-10戰鬥機作為一款第三代中型戰鬥機,無論是在效能、價格、還是交付速度(不需要排隊,自然交付速度快)上均有保障,卻死活賣出不出的原因。也許有人要說巴基斯坦不是買殲-10CE了麼?可是巴基斯坦不符合上述這一群人的條件啊……巴基斯坦的梟龍戰鬥機的參與國,本身裝備著大量的梟龍戰鬥機,還有從中國購買的ZDK-03預警機,海軍有F-22P和054AP,購買殲-10自然不會出現體系相容問題。
但是除了巴基斯坦以外,你還能找出幾個大量裝備中式武器(體系相容),或者現有武器都非常老舊(原有的武器無法形成體系,當事國能接受建立全新體系的代價),軍費允許(殲-10畢竟是一款先進戰鬥機,便宜不到哪裡去)政治允許(政治立場是影響一國軍購的重要因素)且和中國沒有爭端的國家麼?所以殲-10走出國門的難度真的很大。
SU-75,史上最廉價的五代機,殲-10出口最大的攔路虎
11月14日,俄羅斯將軍戰鬥機亮相迪拜航展時,將軍戰鬥機爆出了一個相當具有競爭力的價格——3000萬美元起步,殲-10都得4000美元,可以說SU-75的價格相當有誠意,也許3000萬美元版本的SU-75用的是AL-31發動機和MIG-29K甚至MIG-21的雷達,但是那又如何?
對於傳統的俄式武器使用國而言,由於現在的俄羅斯海軍發展的斷代,會傾向於從中國購買武器裝備,一些原本只有小艇或者只有一到兩艘護衛艦的國家而言於從中國購買軍艦(比如阿爾及利亞)是很好的選擇,但是買戰鬥機不一樣,就算是一個國家養不起軍艦難道連幾架戰鬥機都養不起麼?蘇聯時期的MIG-21戰鬥機、MIG-25戰鬥機可是賣的到處都是,美國的F-4、A-4、F-5等戰鬥機也是賣的到處都是,故而小國推進其空軍現代化工作時,會優先考慮購買美國或者俄羅斯的飛機。但是俄羅斯的MIG-29戰鬥機著實拉垮了點,美國軍售時政治色彩以及武器使用的限制實在是太多了,再加上中式武器實在是太便宜了,因此一些國家會考慮從中國購買戰鬥機。(但是挖俄羅斯牆角的難度著實大了點,因此也不好賣)
然而SU-75呢?首先SU-75是一款隱身戰鬥機,殲-10對比SU-75在隱身方面必然是SU-75佔盡優勢。
其次SU-75最低價同樣非常的廉價,也就意味著中國武器出口的三板斧的第一板斧——價效比,無效了!
並且制約中國武器出口的一系列因素在俄羅斯身上都是不適用的!俄式武器的口碑是有點,並且世界範圍為裝備MIG-21的國家一抓一大把,那麼這些兜裡沒什麼錢(不然早就把MIG21退役了)的國家,在看到俄羅斯推出了一款定位類似於MIG-21的戰鬥機時會不心動麼?買不起昂貴的歐洲貨和美國貨,不想掏一筆錢建立中式體系,也買不起SU-57,但是3000萬美元起的最低配的SU-75買不起麼?買不起隱身導彈掛外邊不行麼?就是對隱身影響再大那也比三代機的RCS小!
對於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擁有俄式武器使用經歷,且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而言,購買SU-75是一個非常適合的選擇。
殲-10E和SU-75都是廉價的出口型戰鬥機,但是諸多國家在購買中國武器時,需要考慮上層能否接受,後勤體系以及飛行員需要學習多久的漢語,原有的武器是否能夠與中國武器通用等一系列的考慮因素,而購買SU-75不一樣!對於所有使用過MIG-21的國家而言,(使用過MIG-21意味著擁有精通俄語的飛行員和後勤,意味著擁有俄式武器體系,意味著擁有高層的政治基礎,意味著軍隊能夠更快速的上手,更快速的形成戰鬥力)是這些國家唯一買得到的五代機(俄式武器往往能和與美國關係不咋地劃等號,與美國不是盟友關係也就意味著別想獲得F-35)甚至於由於SU75低廉的價格,直接把低配版SU-75當第三代戰鬥機用都可以的。
在SU-75問世之後,需求不是很急的國家瞬間化身等等黨,對於需求比較急切的國家,直接購買他國二手戰鬥機會是更好的選擇,原本瞄準俄式武器裝備國市場的中國殲-10戰鬥機,由於俄羅斯推出了具有跨代碾壓優勢的SU-75本就非常簡單的外銷變得更加艱難。(雷達與發動機可以後期升級,但是隱身呢?窮可以先買丐版後期升級,但是殲-10無論怎麼改都不可能隱身化!所以資金有限時購買SU-75反而非常的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