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2月26日,瑪麗·居里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一份報告,其中,她提到了一種新元素,其放射性比鈾要高出許多許多,它便是鐳。提到放射性元素,恐怕大夥兒的第一反應就是敬而遠之。人體根本就承受不了這玩意兒折騰,看看廣島、長崎核爆的慘狀,再看看切爾諾貝利事件中那些暴露在放射性物質之中士兵們的悲慘結局,放射性物質帶給人類歷史更多的是殺傷與恐慌。居里夫人可謂是家喻戶曉,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鐳曾經讓人類走了一段極其扭曲且駭人聽聞的歪歷史。
事情是這樣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後,肯定要研究一下這玩意兒有啥用,是否能給人帶來益處。居里夫人在發現鐳元素後的數年裡接連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其中提到了一項非常誘人的發現。原來,她提出癌細胞在放射性物質之下死亡會更快——當然了,依靠這種手段抗癌,放在今天算是一種基本認識,但在那個年代,權威們一聽人類將有希望同可怕的癌症抗衡,其中的誘惑是根本無法抵擋的。更硬核的是,有醫學專家居然還真拿著鐳元素找病人做實驗,病人們的腫瘤不但迅速縮小,巧的是,其中一小撮人還真獲得了康復。
那段歷史是人類文明的爆發式發展期之一,但人類在那段時期表現得也稍稍有些浮躁。連醫學界權威們都丟掉了身為醫者的理性,抓住這屈指可數的正面案例,大肆鼓吹鐳元素對癌症治療的奇效。商人們更是抓住商機,那會兒,一系列與鐳有關的產品相繼問世。咱們來看看這些東西有多可怕。
最“接地氣”的一種商品就是摻了微量(大約1毫居里)鐳元素的水,被稱為“鐳補”。按照人們的通常想法,鐳元素連癌症都能治,喝了它豈不是延年益壽?筆者稍稍查了下相關資料,據說適量的放射性元素在短時間裡對人體有一定的正面刺激作用,這會使人體制造出更多的紅細胞,從表面上看,人起色會看上去更好,臉色紅潤。這種飲用水的大獲成功使得人們對鐳元素趨之若鶩,一時間,各種食品、調料、化妝品、飲料、香菸甚至連牙膏裡都被加入了鐳。
人們的狂熱直接導致了一批專門生產鐳補產品的企業誕生,其中不乏一些企業盛極一時。這些公司的產品滲透進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遺憾的是,鐳補作為一種“專利藥品”,操縱它的人甚至連一些醫學知識都沒有。例如1918年於新澤西的東奧蘭治市成立的一家公司,其擁有者威廉·貝利博士早些年從哈佛輟學,他對醫學一竅不通,卻把鐳補稱為“能治癒活死人的良方”。
除了人體攝入外,鐳元素還有一些其他用途。例如將鐳鹽同硫化鋅熒光粉混合後便是一種永久性發光材料,其發出的光澤還格外顯眼。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大美國軍火企業紛紛用這種塗料來塗裝儀表盤。當時,這份工作也沒啥技術含量,就是拿著畫筆照著儀表盤塗塗抹抹。畫筆筆尖開了岔,女工就把筆尖往嘴裡一送。有些女工還偷偷把塗料塗到指甲上,雖說貧窮使她們買不起那些昂貴的化妝品,這種半夜能發光的“指甲油”難道不更加拉風?女工們在酒吧和夜店裡出盡了風頭,然而,報應接踵而至。
首先,鐳元素的放射性對人體本身就有害;其次,鐳元素容易被人體當成有益元素吸收並用來構建骨骼,當鐳與人體合二為一後,它便開始偷偷地破壞並殺死人體組織,改變人的生理結構。慘遭鐳元素毒害的人,輕則四肢乏力,嚴重貧血,關節脆弱甚至癌變;重則牙齦潰爛,身體變形,一些發育較快的部位變得慘不忍睹。當時最流行的一種病名曰“鐳毒頜症”,該病患者下巴變得十分瘮人,骨骼上佈滿大大小小的洞,牙齒成塊成塊地掉落,而下巴上也會增生巨大的壞疽。
1922年,年輕女工朱莉·馬基雅因鐳毒頜症慘死,時年僅22歲。她面容扭曲的照片被刊登在報紙上,頓時引起了全社會的巨大轟動。此時,鐳元素對人體積年累月的破壞終於集中爆發,曾經被醫學權威譽為“永恆的陽光”的鐳元素也開始遭受民眾質疑。不過,這會兒有不少大資本家因為鐳補系列產品賺了個盆滿缽滿,甚至整個企業都做了相應的轉型。停掉這類產品的生產,自然會極大地觸動他們的利益。因此,在最初一段時間裡,政府對此不聞不問,企業也裝聾作啞,希望得病的人趕緊死掉,把風波熬過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鐳元素帶來的可怕病症逐漸在上層社會蔓延開來。一些迷信鐳補產品功效的企業家,因為過度攝入鐳而慘死。例如著名的耶魯畢業生、富商兼運動員埃本·拜爾斯,因大量服用鐳補而導致身體迅速衰竭。據說他在數年的時間裡引用了超過1000瓶鐳補,最終於1932年痛苦地失死去。在媒體曝出的遺照中,拜爾斯的整個下巴都消失了。還有很多迷信鐳補產品的人,後來在審判相關案件過程中,當法醫將棺材蓋開啟時,他們的遺骸在陰暗中透著幽幽的光澤。
死亡最終引發了恐慌,也算是敲醒了迷失的人類。最早在1925年,一群女工聯手起訴了她們的公司,要求老闆賠償她們高額的補貼和撫卹金。以此為起點,類似案件在社會各界、各階層紛紛爆發,一時間,昔日被視為“救世主”的鐳元素和那些喪心病狂的鐳補企業終於成了眾矢之的。終於在1935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締了鐳補產品的合法性,人們對鐳元素荒謬的追捧,最終在一片驚慌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