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臨床上蕁麻疹以面板出現紅色或白色風團,壓之褪色,發作突然,且發無定處,瘙癢明顯,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為特點。現代醫學治療主要以抗組胺藥為主,雖短期療效較好,但遠期療效卻不理想常出現嗜睡及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
中醫治療蕁麻疹,尤其是對於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有著顯著優勢,認為風邪是慢性蕁麻疹發病的共同病因,因此許多中醫學家在治本的基礎上,兼從風邪論治,以“祛風”為要。茲將祛風法辨治慢性蕁麻疹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辨證施治:“祛風為要”
1、益氣固表祛風
《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不足則衛外失固,腠理開洩,風邪乘虛侵入而發病。
臨床上以疹小而色淡,伴氣短乏力,汗出惡風,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每於汗出遇風而發為辨證要點。慢性蕁麻疹反覆發作乃因正虛不能勝邪,致風邪滯留,應用祛風固表方。
藥物組成:生黃芪、白朮、防風、荊芥烏梅、五味子、刺蒺藜、合歡皮蟬蛻、烏梢蛇、酸棗仁。
2、補氣養血祛風
現代社會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大,腦力勞動多“思則傷脾”,常致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氣虛則易於感受外邪,風邪可乘虛侵襲肌表;血虛則濡養功能失調而化燥肌膚不能得其充養.生風化燥而癢。
臨床上以皮疹經年不愈,午後或入夜加重,伴口乾心煩易怒、頭暈體倦舌淡而少苔脈沉細為辨證要點。治宜益氣養血祛風。慢性蕁麻疹乃氣弱血虛,風從內生,鬱於腠理而發疹,或因外感風邪,外風引動內風而發疹。治宜補氣養血,疏風散邪。
藥用當歸、生地黃白芍、荊芥、防風、蒺藜、制何首烏、麻黃。
3、活血化瘀祛風
《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脈可通行血氣,有內養臟腑、外營肌表之功。外感風邪可使臟腑功能失調.致氣血不和搏結於肌表,引起經脈不利,氣血執行遲緩,久而成瘀閉阻經脈而發病。
臨床上以面板風團色黯,夜間發作明顯,舌質黯紅,苔薄白,脈弦細而澀為辨證要點。治宜活血化瘀祛風。以桃紅四物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常獲佳效。
4、清熱涼血祛風
血熱型慢性蕁麻疹多因先天稟賦不足,遭受風、熱邪氣侵襲邪熱鬱於肌表而發病。
臨床上以風團色鮮紅而灼熱,瘙癢明顯,遇風、熱而加重,伴口苦咽乾煩躁易怒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洪大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涼血祛風。易景媛1認為慢性蕁麻疹多因素體本虛復受風、熱之邪侵襲所致,常以涼血消風散藥物組成:水牛角粉、生地黃、龍骨、紫荊、牡丹皮、射干、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加減治療。
5. 健脾除溼祛風
飲食不當,致使脾虛運化失司;脾虛則四肢肌肉不實,腠理疏鬆,風邪易於侵襲;或溼熱內犯,鬱久而化熱生風。
臨床上以風團片大水腫明顯色白或紅,或伴神疲納呆,噁心嘔吐,大便稀溏或乾結,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細為辨證要點。
治宜健脾除溼祛風。張翠月等26認為慢性蕁麻疹因長期瘙癢,憂慮過度,寢食難安,致脾氣虧虛,溼濁內生,與風合於肌膚而發病。治以參苓白朮散加荊芥、蒺藜、白鮮皮、蟬蛻等。
祛風”應貫穿慢性蕁麻疹治療始終,方能祛除病邪,防止復發。
對於病變日久氣血耗傷血虛生風者,治宜益氣固表,養血祛風;
脈絡瘀阻者,治宜活血化瘀祛風;
血熱熾盛者,治宜清熱涼血祛風;
脾虛溼盛者,治宜健脾除溼祛風。
治療期間及緩解期還應調整情緒注意飲食營養,加強身體鍛鍊,生活規律。遇天氣變化、洗浴後或出汗後均當避風避免熱水燙洗過度勞累及各種外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