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無論在那種文化看來,個體到達成年之後總是要離開原生家庭,組建自己的小家庭。中國傳統習慣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同樣,在西方社會當中,以血緣維繫的“縱向”親緣社會關係以及以姻緣維繫的“橫向”婚姻關係,就成為了歐美人看來的構成一個社會最為基礎的“網路”。
所以對於適齡的年輕男女而言,假如出現大面積的到了一定年齡卻沒有成婚的現象,就會導致社會當中產生男女比例失調、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等社會現象。
比如說我們的東亞“鄰居”日本,由於之前曾經出現過的“女權運動”,導致男女關係曾經一度受到很大影響,眾多男性十分排斥婚姻及家庭,大量“宅男”在一個人的生活之中尋到樂趣,不願結婚。
所以現如今的日本社會,人口老齡化十分嚴重,男女比例急劇失調,許多男性得不到婚姻和性的“滋潤”,導致社會之中犯罪率上升顯著;而沒有家庭作為支撐的女性為了養活自己,許多人都只能去從事一些風俗業。
我國的單身女性問題
類似的,現在中國,同樣也有這樣的一種現象:大量婚齡男女,由於種種原因,並未在此時選擇結婚生子,而是出現了大量“剩男剩女”。
我國的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從2013年開始,在中國,已經到達結婚年紀的年輕人當中的結婚率便已經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在那一年的整整十二個月當中,我國的結婚率僅為9.9%。在那之後,到2018年,這一年我國青年的結婚率竟下降到了7.2%。
在現今社會,根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處於婚姻年齡的年輕人口數量居然已經突破了2.4億(根據我國人口比例預測,這當中的女性人口超過1億),這一巨大的資料即便是放在前文當中男女比例問題很嚴重的日本,也足足是他們的兩倍。
其實所謂“大齡剩女”問題早已是人們十分熟悉的情況了,可以說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那麼為什麼在之前十分和諧的中國,會出現這樣一種失衡的現象呢?
這樣的現象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形成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這個意思。
首先,隨著全球化的程序,中國也自然會受到西方及海外的影響,這種影響也包括思想文化以及意識形態。
西方追求自由及女權主義運動進入中國之後,受教育水平逐漸增加、自我意識增長的中國女性也受到影響,愈發想要追求自己的生活。
於是她們或是追求學業,或是發展自己的事業,情況以截然不同於傳統社會之中的女性——彼時的女性往往沒有機會得到良好的教育機會,只能在婚後為了丈夫以及家庭奉獻自己,甚至淪為生育子女的“工具人”。
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的發展,現如今的女性得以在很大程度上“做自己”,其實與上一點是相輔相成的,正是西方思潮的進入,人們開始反思一些問題,也正是女性地位的提升,才使得人們重視這些與女性地位相關的問題。
這種現象是好的,也有一些壞處。好在社會當中對於女性的種種不公行為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壞處主要在於這會讓女性認為自己在被“寵愛”,實則是一種“捧殺”。
被“寵愛”的幻象
在民間,人們喜歡將兒子比作是“發展銀行”,意味著男孩在之後發展上限高,但是難度也比較大;女兒則是所謂“招商銀行”,意味女兒也許不同面對激烈的競爭,而是可以透過嫁給如意郎君來改變自己的一生。
有人會認為這種說法是對於女性的歧視,實則不然——稱呼相同,都是“銀行”;且社會中的高額彩禮現象確實存在,並非空穴來風。
這種戲謔的說法只是表達了家長在得到兒女時的不同心情,並無歧視含義。
實際上,現如今的女性從出生起,受到的養育環境確實大大好於之前。所謂“兒子窮養女兒富養”就是因為與男生相比,女性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更需要呵護,身體和心理狀態都相對更加脆弱一些,所以許多女性都在家中活得像是“小公主”一般。
然而,這種自幼而始的“寵愛”其實就已經是“捧殺”的開始了——要知道,適度的“富養”是好的,但是一味的溺愛反倒會害了自己的女兒。
當女兒成年,難免會離家去接受高等教育——即便是家庭條件優渥或是寵愛女兒的情況,送女兒出國留學,其也同樣會面對獨自一人應對生活的狀況。
此時,之前家庭與親人的“捧殺”便會導致她們的不適應——也許不會自己洗衣服、不會自己看病、難以自主生活……這是“幻象”之一。
可見,這場剩女們的“困獸之鬥”早在童年已拉開“序幕”。
在此之後,當女性漸漸在社會之中學會獨立生活,往往也會結束學生生活,開始進入到社會及職場之中。
此時大多數女性才剛剛適應一個人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狀況,自顧尚且不暇,更不必說結婚成家了。
而且由於之前養成的一些習慣,她們往往不會照顧他人的感受,所以在感情生活之中,有時也會與伴侶產生矛盾——自然,矛盾是雙方的,並不一定必須因為女性,但是之前的“捧殺”所少是會產生一些影響的。
這就導致最終,到了婚齡時,許多女性還依然認為生活只是滿足自己的需求,讓自己開心,“活得像公主”一樣。
誠然,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但是人終究難以脫離家庭而存在,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找到合適的伴侶,即便是婚後要犧牲一些屬於自己的生活,但是也會收穫雙倍的快樂。
想要找到合適的伴侶,一個好的方法就是豐富自己的內涵、學會讓自己變得有魅力,從而幫助自己遠離被“捧殺”的狀態,不被那些消極狀況影響。
- The End -
作者| 湯米編輯|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