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曉博
今天(11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第六版頭條位置,發表了題為“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磅文章。
其中關於房地產、資本市場未來在中國的地位,有最新、清晰的表述。
也就是下面這段話:
這段話非常重要,但如果你不認真閱讀3遍以上,理解不了其內在邏輯。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把這段文字分為兩節,每節4個子內容,並加上了數字編號:
一、我國經濟執行面臨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提升供給體系的水平和質量,更好適應、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1、壯大實體經濟,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2、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治理結構改革,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協調發展,實現“科技—產業—金融”的高水平迴圈。
3、資本市場在金融執行中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要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方針,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使之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樞紐。
4、適應數字化趨勢,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要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擴大內需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1、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2、有序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加強全國統籌,完善能耗控制機制,透過市場競爭推動淘汰落後產能。
3、實施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4、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落實好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順應居民高品質住房需求,更好解決居民住房問題,促進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和良性迴圈。
下面是我的解讀:
第一,這段話給出了中國經濟未來20年的增長動力源,它包括2大方面、8個小點。
第一個方面,是供給側改革,就是創造新需求。第二個方面,是需求側管理,其實就是守住有效的舊需求。
說白了,一個是理想、未來(比如科技創新),一個是現實和基礎(比如房地產和大基建)。
當前的穩就業、穩增長,維持地方政府的運作,主要是靠“需求側管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大基建、房地產,還有諸如煤炭、鋼鐵、建材、水泥等傳統行業(碳中和相關產業)。
所以,領導最近多次提及“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房地產的穩定發展。
但僅靠“需求側管理”,也就是舊產業,中國經濟不可能有未來。所以,才有了前面的那4點,諸如實體經濟、數字經濟等。
第二,金融和資本市場,被放在了需求側改革中。未來,主要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服務。
未來的“資產溢價”的紅利,將主要給科技創新、實體經濟。最近成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謝絕房地產、金融企業上市,就是這個含義。
事實上,目前房企如果想IPO,只有港交所一條路了,滬深京三大股市都不接受。
如果中國股市必須有泡沫,也優先給了科技股、新能源等代表高質量發展的板塊了。這就是當前最大的政策之變。
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市場(主要是股市)被定位“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樞紐”。這就是我常說的“印股票的時代”到來了。
改革開放以來到目前,中國基本上是“印鈔票的時代”,我們的廣義貨幣M2從1978年末的0.1159萬億,飆升到了2021年10月的233.62萬億,42年增長了2015倍,相當於每年增長20%。
換句話說,1978年時的萬元戶,他1萬元人民幣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2016萬元。
這種貨幣發行速度,是很難維持的,它會造成企業槓桿率高企,貧富差距拉大,貨幣貶值。最終,限制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
所以近年來,中國的M2的同比增速下降到了8.5%左右。未來的財富創造,主要靠“科技創新+資本市場溢價”來實現。這就是我常說的“印股票時代”——誰能給中國創造類似華為這種企業,誰就獲得了在股市上的“印鈔權”。
這就是上海科創板,以及北京證券交易所設立的重要原因。
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京交所,我們現在擁有了4個可以服務於國家戰略的證交所——其實質是“股票生產線”的大擴容。
證交所對於中國空前重要,那麼擁有證交所的城市當然也佔據天時地利,它們就是當今中國真正的四大一線城市——北上港深,而這四個城市擁有的資金總量也都超過了10萬億元人民幣。
第三,房地產行業也有了新提法,仍然是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的重要支撐。
這篇重要文章,在提及房地產之前,有這樣一段話——“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要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擴大內需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文章還列舉了內需的四大支點:大基建、碳中和相關產業、新的區域增長極(比如都市圈)和房地產。
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
比如大基建,涉及到城市基礎設施的更新,它會影響房價,是推進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的重要力量;而房地產,本身也是大基建的一部分。房地產跟區域經濟發展(城市群、都市圈)也是密切關聯的。碳中和涉及的那些產業,比如鋼鐵、水泥、建材等,基本上都是為大基建、房地產服務的。
由此可以看出,房地產仍然是國家重要的產業,是擴大內需的關鍵,是穩增長、保就業的關鍵。畢竟,政府財政總收入中,三分之一直接來自賣地收入和房地產直接稅收,房地產直接為將近700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所以,未來房地產行業依然重要,是中國經濟實現轉型的基礎。它雖然不代表著未來,但可以為實現夢想發揮重要的作用。
這篇文章關於房地產的表述,有這樣兩句新話——“順應居民高品質住房需求,更好解決居民住房問題,促進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和良性迴圈”。
“順應居民高品質住房需求,更好解決居民住房問題”,這句話意味,房地產有很大的升級空間。剛需之後,可以有改善;改善之後,可以有再改善。在高品質方面,標準是不斷進步的。
中國的房地產真正產業化是1998年以後。最初10多年建的房子,很多品質就不高,無法滿足老百姓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所以,未來僅城市更新方面,就有很大的空間。
“更好解決居民住房問題”,是未來20年中國房地產的首要任務、重要機會。
“促進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和良性迴圈”,意味著中國房地產還要經歷很多個正常的週期。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行業的健康發展、良性迴圈,不能讓這個行業衰落甚至死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對公有制、非公有制有如下新表述:
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支援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要構建親清政商關係,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這段話值得細細品味。
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未來是要“做強、做優、做大”的,將全面增強其“5力”,包括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
在房地產領域,國有企業的控制力、影響力肯定會進一步加強。因為房地產是相對特殊的產業,跟民生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