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天主教堂,作為是西藏境內唯一的教堂,它的出現,給許多途徑214國道的遊客感到意外和好奇。
去過西藏或對西藏有所耳聞的人,大多都知道西藏人信仰的是藏傳佛教,從原始苯教到雍仲苯教,再到佛教的傳入,以及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和格魯派四大教派的創立,西藏宗教的演化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歲月。
但為何,位於今天昌都地區鹽井鎮會有一個天主教教堂呢?不僅是西藏唯一的天主教教堂,還被評為是中國十大最美教堂之一。
據史料記載,天主教在西藏的發展是十分困難而艱辛的,多次失敗。17、18世紀,是天主教最初傳入西藏的時間段, 當時的傳教士經印度陸續進入我國西藏的阿里、日喀則和拉薩等地進行傳教。如果去過阿里的古格王朝的人,對天主教應有所耳聞。
1624年,耶穌會士安東尼奧·德·安多德神父和馬努埃爾·馬科斯修士經過千辛萬苦,抵達阿里象泉河谷的古格王國首都札佈讓(今屬扎達縣),他們與古格王建立了友好關係,在得到古格王的允許和支援後,於1626年在札佈讓地區建立了西藏境內第一座天主教堂。
可惜好景不長,1628年,由於古格王朝的政權動亂,王朝被毀,天主教堂也難以倖免。傳說中的“一夜消失的古格王朝”至今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
自此之後,傳教士試圖在西藏其他地區繼續傳教,均以失敗收場。哪怕在拉薩進行多次努力,仍然沒有站穩腳跟。
19世紀,天主教的傳教士們再次透過印度取道雲南、四川的藏區進入西藏。但他們並沒有真正地踏入西藏,而是將天主教的種子播在了四川康定地區及雲南西北部,以及雲南、西藏交界處的西藏鹽井。
鹽井地區在唐代就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一直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傳教士選擇鹽井進行傳教,可以想象其用意。
今天鹽井的天主教教堂是由1855年一個名為鄧得亮的法國傳教士創立,迄今已有150多年曆史。
相傳這位叫鄧得亮的傳教士用一牛皮地,一牛角水取得了教堂的地皮和水源。該教堂土木結構,建築風格兼藏、漢建築之精華和西洋建築之長(關於該教堂的興建,還有許多不同說法)。
在有一段時間內,先後有17位外國傳教士來此傳教。如今,當地有80%的群眾信奉天主教,每週都做禮拜,念譯成藏文的《聖經》。
教徒的命名方式按照天主教的方式進行,人死後也按天主教的儀軌進行土葬。其中,有部分家庭既有天主教的教徒,也有藏傳佛教的教徒。
雖然傳教士在西藏建立了不止一座的天主教,但由於歷史的關係都被淹沒在了長河中。如今,矗立在瀾滄江之上的鹽井天主教堂,也並非自創立後就一直儲存至今。它後來於60年代被毀,80年代重建,佔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範。
據說,當年傳教士進入鹽井之後,一邊傳教一邊為村民看病,隨後有兩三個村民成為天主教教徒,這是鹽井的第一批天主教教徒。後來,傳教士強買土地建立教堂。
同時,傳教士還帶來了法國葡萄酒釀造技術。從那以後,當地人一直延續著種植葡萄,釀製與飲用葡萄酒的習慣。
位於天主教堂不遠處的山腰上,有一個葡萄酒莊,那裡種植的葡萄和釀出來的葡萄酒真不錯,口感極佳。不僅是芒康縣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017年3月,鹽井葡萄酒獲“第八屆亞洲葡萄酒質量大賽”金獎。同年,獲得“西藏自治區著名品牌”殊榮。
如果大家自駕芒康,路過鹽井的時候,不妨放慢腳步,一邊欣賞這座中國十大最美教堂之一的天主教教堂,一邊品味一下有著百年釀造史的鹽井葡萄酒,既飽含法國人的浪漫細膩,又不失康巴漢子的豪爽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