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漫步摩崖翰墨間(1)
近兩個小時的岱廟遊覽結束了,為了爭取些時間,同時也節省些體力,打的直達登遊泰山的起點——“一天門”外。
在距“一天門”不遠的地方,找到一家便餐館,餐館很清靜,估計是才剛11點鐘,還沒有到集中用餐的時間吧。自家相商,自己帶著麵包、小吃,來上兩碗熱麵湯足矣,也好用餐休息兩全齊得。
麵湯碗大實惠。用餐畢結賬,老闆娘徵求著意見說:“是否帶著些香火上山,山下香火比山上要便宜許多”。“哦,原來如此”心裡在想:香火價錢不一樣,那到時候祭拜山神時所起的作用會不會一樣呢?無暇深究這些,也無意義,來泰山一趟,山神還是要敬上一敬的。
買好香火結完帳,整理好行囊,漫步走向“一天門”,感覺經過休整後的身體就和早晨剛剛起床時一樣的輕鬆。
.
這裡需要交代,妻不僅僅是第一次登遊泰山,也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登山。這次陪我再登泰山,除了慕泰山之名而來,還有就是我們約定此次登山,在節奏上一定要突出一個“慢”字,不論用五六個小時,亦或七八個小時,只要最後到達山頂就行,反正山上給我們預留著賓館房間,怕什麼呢。這樣安排,也正好與我“慢爬”的初衷相吻合,這有多麼難得呀。
.
漫步走向“一天門”,受環境氛圍的感染,有即將步入天界的感覺。隨著一步步遞進攀登,濃郁的泰山文化也隨之撲面而來:第一山、天下奇觀、登高必自、孔子登臨處、天階等著名碑刻及人文景觀,逐一地展現於面前。所謂“天階”,其意不就是登天之路、登天石階之意嗎。
.
沿著被稱為“天階’的石階路漫步拾階而上,到達泰山路徑的第一個著名人文景觀——紅門。
紅門也叫“飛雲閣”,橫跨在被稱為“天階”的登山盤路上,顯得十分的雄偉。
紅門東為彌勒院,西為紅門宮,一色的大紅牆,來到這裡帶給人一種莊嚴神聖之感。
在對紅門景點進行觀覽之餘,妻分別在太上老君、碧霞元君神像前敬上早已備好的香火。在這佛教、道教相容的聖地,讓人應接不暇的是,教徒們不厭其煩的向你提示著來泰山應貢的香火、應敬的山神,按其所說一時半會兒的根本敬不過來,時間上也不允許呀。我想,對這些,諸神應該是會諒解的吧?
.
從紅門宮繼續向上攀登,經過長次分明、並列而生的“三義柏”;泰山上群賢聚會、議事講經的“萬仙樓”;寓意深遠的“風月無邊”石刻,到達泰山的又一個歷史著名景點——“鬥母宮”。
“鬥母宮”宮殿紅牆碧瓦,深秀莊嚴,在周邊 蒼天古樹的包圍下顯得秀美而幽靜。
鬥母宮和紅門宮一樣,同樣也是一個佛道相容的聖地,相傳鬥母是北斗眾星之母,殿內供奉著鬥母像和十二星塑像等諸多神像。
泰山自古以來就是佛道雲集的地方,一路上廟觀之多眾所周知。繼續上行不遠就來到了祭祀著“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廟,這裡的香火和紅門宮、鬥母宮一樣旺盛,來這裡上香拜神的人絡繹不絕。
.
和妻漫步在這滿眼秀色,步步為景,清新而神聖的登山路上,踏著歷代帝王將相,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的足跡,讚歎品評著跨度達兩千多年,代表了華夏一流水準的泰山文化,不時的眺望飽覽著泰山巍巍峨峨,莽莽蒼蒼,群峰爭秀的獨特景色;一路的滿眼看到“天門”、“天階”、“天界”“蟲二”(風月無邊)、“漸入佳境”、“萬仙樓 ”等石坊、石刻;以及時有所見形神兼備的秦槐、漢柏,讓人飄飄然如入仙境,似在神遊。
.
經“經石峪”,“總理奉安紀念碑”將要進入的攀登路段,是登山路線中有名的“洞柏”、“壺天閣”路段。整條盤路右首高山,左臨深澗;盤路兩側,古柏參天,枝繁葉茂,遮天蔽日,自然成洞;人行其間如在幽暗的洞中行走。清光緒二十五年,張玢立石,上題“洞柏”二字,隨成地名;立石、石刻清晰醒目。
漫步在這石階平緩、地面水平;古柏林立,古韻悠悠;宜人肅靜,視線開闊的“洞柏”路上,很難不讓人心曠神怡,愜意自生。
.
“洞柏”
漫步在平平緩緩、清清靜靜的登山路上,和妻一起悠閒地倒提著山杖,肩背讓人已感覺不出重量的行囊,品評著一路的絕佳景色,不時的與夜登看日返回的遊人攀談。
路遇一剛剛拄杖下山,經詢問已年過七旬的大娘,讓人內心頓生敬仰。
望前方,橫架於盤路之上的古槐,赫然醒目。走近觀賞,徑粗數圍的古槐從地平處折斷,橫架在路上向左邊山澗延伸出數十米之遙;雖跨路橫臥但不失其高大唬人的雄姿。看樹腳之下的石刻記載,古槐為隋唐魯國公程咬金率眾登泰山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目前相鄰處尚有一棵古槐存活聳立,觀之半晌,起步前行。
.
攀登過兩段長而陡的盤路,來到據說距離到達山頂將近一半的“壺天閣”之下。
“壺天閣”古蹟為洞拱式建築,相比一路上曾經路過的石坊、石門給人的印象別緻而有特點。
在閣門斜上方的石牆壁上,一左一右很自然地生長著兩棵看上去年代已很久遠的古柏,古柏顯得老態但不失茂盛,應為自然而為,而非人工所及;門洞上方所鑲石刻匾額“壺天閣”為乾隆皇帝登山時所題;在閣門的兩側鑲嵌著一副題聯,上聯為“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下聯為“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字樣,而“壺天”即道家所說仙境之意。
站在“壺天閣”下的平臺上上下眺望,群峰顯秀,深澗暈目;盤路通天如雲梯掛壁,真的似在“壺天”仙境呀。
過“壺天閣”,順著面向西北方而上的盤路繼續攀登,來到海拔800米的“回馬嶺”石坊之下。
.
“回馬嶺”介於“壺天閣”與“中天門”之間。駐足四顧遠眺,景色十分優美。在盤路右側的石壁上有“峰迴路轉”的精美石刻一方,其中不知蘊含著多少人文故事,不由讓人心生無限遐想。
據載,“回馬嶺”是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騎馬登封泰山時,到這裡山勢高俊陡拔,馬不能行而得名,這也預示著在攀登過“回馬嶺”之後,山勢盤路的陡峭,攀爬難度的加大。
在攀登過幾個長而陡峭的盤路就要到達“中天門”了,和妻相商,那就一鼓作氣,到達“中天門”在做體能的補充和休整好了。
.
“中天門”是攀登泰山東西兩條路線的交匯處,到此為登山全程的一半,也是遊客上山下山的必經之地。
在“中天門”顯得相對開闊的平地上,按不同方位分別建有祀黑虎神廟,仿古茶樓和中溪賓館一座;位於稍遠些的地方建有“中天門”索道和停車場等公共設施;在石坊的左側,前前後後設有小餐點數處,小賣點、照相點各一處。在餐點處的矮凳上,隨便坐滿在此小息、用餐一舉兩得的遊客。
和妻挑揀一條周邊顯得清靜的長崎坐下,拿出麵包、水果等食物,慢慢地咀嚼品味,補充著已略感疲憊的身體體能,回味著一路的泰山盛景、一路的泰山文化、一路的點點滴滴;居高臨下地欣賞著太陽西照下的泰山美景,滿眼看到太陽西照下的座座山峰散發著金燦燦的光芒。(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