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在防務裝備領域跟西方國家曾經有過一段比較緊密的合作時期,在那段時期裡,很多西方的先進裝備都曾經進入過中國軍隊的視野,其中包括一款非常著名的戰鬥機,就是英國研製的鷂式垂直起降戰機。這段故事我們參照了很多老同志的回憶,做了一些大致的整理,大致的脈絡是這樣的。1979年的6月空軍正式提交報告,請求購買30架鷂式戰機裝備空軍。當時的國防部長張愛萍同志在這個報告上提出了幾個非常有針對性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這種飛機在中國的空軍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使用?第二是這種飛機是不是會列入我軍的正式裝備體系?第三個問題是,我軍是否研製和生產此種飛機;最後一個問題是,購買30架飛機在中國空軍將發揮怎樣的作用。此後總參謀長助理劉華清同志召開了相關各方組織的會議,來研究這個問題。
當時三機部的意見是同意購買30架,但是國內不做生產。三機部也不負責維修,因為這些飛機對於中國的裝備體系來講,還是距離比較大,而且比較陌生。其他各方的意見的總體彙總一下,大部分是不建議購買,所以事後這個張愛萍同志就把這個意見提交給了鄧小平同志。小平同志的批示是確定不買太貴,但是不要說死。其實,張愛萍同志也跟小平同志彙報的時候,就是說這個意見是不建議購買,所以小平同志作了這樣的批示。
既然說鷂式太貴,那麼鷂式當時究竟有多貴,英方的報價當時是每架飛機2800萬元人民幣,30架鷂式總計的費用需要8億4000萬人民幣。這個價格來講,在當時是一筆相當驚人的數字。要知道在1980年中國GDP的總量只有4700億人民幣。對於我們的財政來講還是個不小的負擔,所以說我們在價錢上是猶豫不決的,尤其是在效能上,這款飛機究竟是不是吻合中國空軍當時和未來的作戰需求還是爭議非常大。
當時中國對於英國的裝備是比較感興趣,而對於鷂式飛機的採購。當時中國是幾經猶豫,反覆地研究,劉華清同志後來又召開了一次會議,專門探討這個問題,而鄧小平同志呢,當時也非常迫切地希望能夠更新空軍的裝備,所以又給了一次批示。這一次批示是如果能夠談到一個合理的價格,那麼可以考慮購買12架,但是最後經過研究,覺得鷂式飛機呢。雖然具有垂直起降能力,但大致上的航程和速度,其實跟中國當時的飛機差異並不大,而且它所能攜帶的機載武器的數量和種類也並不是非常的豐富。最終在考慮到它的價格以及採購的數量這麼少的數量,對於中國空軍的作戰能力是否會有一個實質性的提升,最後反對的理由逐漸佔得上風。
最終,中國在1980年的時候,正式決定不再考慮採購鷂式飛機,而如果推究一下歷史的背景的話,在1980年的時候,中國還有其他的專案。比如說,透過引進英國馬可尼的航電系統來改裝我們的殲-7殲-8飛機。透過跟法國合作來改造我們的強-5飛機,以及當然後面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中美之間的合作,那麼在採購鷂式飛機的時候,為什麼沒有說提到這個中美之間有其他的專案在跟進的。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中英建交早,1972年中英就已經建交了,而中美是到1979年才建交。事實上,中美之間所有的軍事技術合作都是在1983年以後才開始洽談的,所以鷂式飛機是最早進入到中方視野中的一款比較先進的戰機,當時我們曾經仔細地考慮過是否引進,最終幾經周折,沒有能夠引進,這也就是鷂式飛機跟中國的那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