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裡,陳列著一盞馬燈。它雖然鏽跡斑斑,但卻記載著87年前一位名叫鍾招子的母親等待8個參加長征的兒子歸來的故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央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根據中革軍委命令,由中革軍委、紅軍總部等機關組成的第一野戰縱隊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機關組成的第二野戰縱隊,以及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於10月上、中旬分別從瑞金、興國、寧都、石城等地,陸續進抵于都地域集結休整,進行兵員、武器彈藥、糧款的補充,準備戰略轉移。10月17日傍晚至20日傍晚,中央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和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共8.6萬餘人,先後在於都的8個主要渡口渡過於都河,開始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
于都縣銀坑鎮窖前村鍾招子有10個兒子,其中8個兒子當了紅軍。就在那年10月,他們同時從家鄉于都出發,參加長征,只留下年幼的曾林梅、曾林桃與母親相依為命。送別時,鍾招子對兒子們說:“一定要打勝仗,媽等你們回來。”
丈夫早逝,鍾招子獨自挑起家庭的重擔。她白天下地幹農活,晚上回家做家務。深夜,她就坐到老屋門前,點起一盞馬燈,等待兒子們回家。等啊等啊,眼淚流乾了,青絲變白髮,也沒有等來兒子們的身影。
後來,鍾招子把眼睛哭瞎了,但她依然每天點亮馬燈,坐在石階上等待兒子。她想用微弱的燈光,照亮兒子回家的路,也讓他們看清媽媽的模樣。“我眼睛看不見了,但馬燈不能滅,要讓兒子看清回家的路。”
1949年,人民解放軍進駐于都。鍾招子守候在隊伍的必經之路上,一次次詢問,一次次失望,整整三天三夜。她心裡明白:兒子們已凶多吉少。
後來,她和兩個兒子一起,在村後竹篙嶺的大樹下,修了一座空墳冢。每逢清明節,她都會帶領全家人前來插香祭奠。如今,祭奠形式和地點沒有變,只是在原來的墳邊又多了一座墳——偉大母親鍾招子的墳。1960年,她帶著深深的遺憾離開人世。彌留之際,她嘴裡反覆唸叨:“把我埋在兒子們身邊……”
長征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母親,為遠行的兒女點亮一盞燈;也不知道有多少兒女再也沒有機會,見到燈光裡的母親。那些沒有歸來的兒女,用他們的鮮血鋪就了通往勝利的道路。而燈光裡的母親,雖然沒有等到兒女的歸來,卻等來了新中國的誕生、繁榮和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