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故事自成書以來在中國家喻戶曉,深受人們的廣泛喜愛,書中的靈魂人物孫悟空更是成為讀者心中正義力量的化身,一個永不言敗的大英雄。86版《西遊記》的播出可以說是將“西遊文化”再次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原著基礎上的適當改編,非常符合、貼近時代文化精神需要,使《西遊記》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也成為當代一部經典的電視劇。
86版《西遊記》的成功也使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紅遍海內外,也是迄今為止最為經典的一個孫悟空形象,幾十年來無人可以超越。六小齡童塑造的孫悟空由於過於經典,他在其它影視作品中演繹的人物形象很難有所突破,所以至今提起六小齡童,給人的第一印象依然是“美猴王”。應該說,六小齡童除了成功塑造了孫悟空外,還在宣傳和推廣“西遊文化”方面下足了力氣,嘔心瀝血,不餘遺力。如果說2000年由中央電視臺出品的《西遊記續集》是導演楊潔為了完成未了的心願外,那麼《吳承恩與西遊記》則是六小齡童為了完成自己的心願而拍攝的一部人物傳記神話電視劇。理由很簡單,六小齡童就是為了進一步弘揚“西遊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讓觀眾透過電視劇的形式來了解這部古典名著的作者吳承恩經歷了怎樣的人生磨難而完成《西遊記》創作的。
六小齡童的出發點是對的。該劇從籌備到攝製完成歷時7年,東拼西湊地拉來了1個億的投資,啟用86版原班人馬,並且以高科技手段率先在全球運用3D電視效果,在宣傳上也做足了功課。可就是這麼一部傾注了六小齡童無數心血的電視劇在播出後卻惡評如潮,僅僅在幾家地方臺播出後就再也看不到這部電視劇了,甚至有的電視臺播出一半就被叫停,這讓雄心勃勃的六小齡童萬般無奈,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小編大概分析以下幾點,願與讀者探討。
1.劇情中現實與虛幻的疊加導致故事結構的鬆散與混亂
《吳承恩與西遊記》,從劇名來看,這是一部描寫吳承恩如何創作《西遊記》過程的這麼一部人物傳記電視劇,而事實上也是如此,所有的故事都是圍繞吳承恩與猴子以及《西遊記》的不解之緣展開的,雖然很多故事都是虛構的,但整部劇是以吳承恩的生平為主題的。可在這部劇中,六小齡童為了呈現天馬行空的西遊故事,除了挑大樑扮演吳承恩外,還承擔著孫悟空的角色,劇中一會兒是現實,一會兒又進入夢幻般的神話世界,將86版中的一些情節又進行了重新演繹,甚至一些片段還利用了86版中的一些鏡頭。小編很理解六小齡童的想法,就是在講述吳承恩創作《西遊記》過程中,透過他的想象,再次為觀眾還原《西遊記》中的精彩場景。但個人以為六小齡童塑造孫悟空有點上癮,總想在這個經典形象或者86版整部劇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但事與願違,這種現實與虛幻的疊加交替並沒有很好地豐富故事,塑造人物,反而使故事結構不夠嚴謹,也使故事線索和脈絡顯得鬆散和混亂,這樣的設定似乎是一種創新,但是不符合觀眾的收看習慣。
2.該劇承擔不起歷史的責任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其實在學術界是有爭議的,沒有可靠的歷史資料證明《西遊記》就是吳承恩寫的,就像《紅樓夢》、《水滸傳》的作者一樣,自明末清初以來就存在很大爭議。吳承恩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天啟淮安府志》:“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這也說明以吳承恩的才華和學識也具備寫《西遊記》的能力和條件。但其人生平資料甚少,如果按照歷史劇來拍,無法提供厚重有力的資料可以借鑑,大部分情節依靠編劇閉門造車,這樣的劇不能界定為歷史劇。自古以來,民間就一直流傳著《西遊記》是根據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演變而來的,經過了無數文人的演義和提煉才最終形成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故事的雛形,吳承恩也許僅是其中一個參與者,在成書整理時付出了很大心血。六小齡童很感謝吳承恩寫了這部名著,才讓自己有機會飾演了“美猴王”,為吳承恩樹碑立傳也成了六小齡童義不容辭的責任,並且該劇是在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吳承恩紀念館”落成典禮上正式啟動,這足以看出六小齡童對吳承恩的崇拜和敬仰。由於缺乏文物資料,紀念館內佈置了許多六小齡童的劇照和個人照片,這在社會上和學術界引起一片非議。該劇的拍攝很明顯為《西遊記》的真正作者作了定論,但《吳承恩與西遊記》終究是一部電視劇,劇中大部分關於吳承恩的生平事蹟可供參考和借鑑的資料實在屈指可數,若想以歷史人物傳記來演繹,唯恐無法擔負歷史的責任。
3.3D立體畫面的運用很難發揮大銀幕的效果
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拍攝完成後,在宣傳的時候,主創團隊們以世界首部3D立體電視劇引以為傲,也將這項頂尖技術的創新作為宣傳該劇的噱頭。據製片人吳秋雲介紹說,《吳承恩與西遊記》製作耗時5年,1個億的投資,很大部分都用在了3D立體畫面的製作上,每集45分鐘的時間,總有10分鐘左右時間是帶有3D立體效果的。所以說,在後期製作過程中,是費了很大功夫的,每一幀的畫面摳像都絲毫不敢馬虎。立體電影於50年代誕生於美國好萊塢,60年代我國才出現第一部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真正讓觀眾感受到3D特效的震撼還是來自美國大片《阿凡達》,該片中這項技術引領了世界3D電影的又一次革命,但是將3D效果運用到電視劇中恐怕《吳承恩與西遊記》真的是第一個吃螃蟹者。大家知道,觀看3D電影需要戴一副3D眼鏡,這樣才能有效果,而3D電視劇同樣需要戴上3D眼鏡,也就是說,如果收看《吳承恩與西遊記》就得戴上3D眼鏡。在我國的廣大農村,去哪裡買這樣的眼鏡呢?即使有條件,那麼一個家庭是每人一副呢還是輪著來呢?一個家庭眼鏡少孩子多的話就會打架。這樣一來,許多家庭不會為了看一部電視劇去購買3D眼鏡,看完眼鏡就沒用了,電影院有免費的。況且電視劇中的3D效果根本無法與影院同日而語,大銀幕、環繞立體音箱,給觀眾在感官上帶來的是刺激和震撼,這些在電視劇中無法做到。
4.人物造型及服化道的進一步倒退
很多觀眾收看這部電視劇最主要還是衝著86版《西遊記》原班人馬來的,甚至是當做一部新版《西遊記》來看的,從這一點上就足以證明86版《西遊記》是何等的深入人心。為什麼說人物造型以及服化道進一步地倒退了呢?在這之前的2000年,由中央電視臺出品,導演楊潔拉上原班人馬拍了一部16集的《西遊記續集》,該劇播出後引起不小波動,觀眾敏銳地發現,這部原班人馬參與的續集已不是當年的模樣,從劇情、演技、化妝等都已倒退,雖然楊潔的願望實現了,卻成了狗尾續貂。而《吳承恩與西遊記》的導演已不是楊潔,是曾執導過《大宋提刑官》的闞衛平,說是原班人馬,其實除了六小齡童、遲重瑞、馬德華、劉大剛(續集飾演沙和尚)以及朱龍廣(飾演如來)、王衛國(續集飾演玉帝)等幾人外,其他演職人員根本與86版《西遊記》不沾邊。人物造型及服化道還不如備受爭議的《西遊記續集》,尤其是孫悟空的造型越發難看,猴毛這一集是黃色的,下一集就成棕色的了,體型臃腫,動作遲鈍。遲重瑞老態盡顯,馬德華和劉大剛也是勉強上陣。對於人物的造型、化妝、置景,都無法呈現一個仙氣十足的神話世界,更無法還原86版中那絢麗多姿,奇妙莫測的天上人間,龍宮地府。
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是六小齡童的一部嘔心之作,導演是他請的,投資是他拉的,編劇也經過了他的篩選,並親自把關劇本,進行了斟字酌句的修改,其傾注的一切不亞於拍攝86版時候所付出的心血,但儘管如此,劇中依然存在臺詞雷人、情節拖沓的注水嫌疑。比如孫悟空龍宮借寶的情節,龍王見了直呼“大聖”,齊天大聖的名號是孫悟空鬧了天宮之後,天地眾神才如雷貫耳的;86版中龍王見了來歷不明的孫悟空後稱呼的是“上仙”,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編劇的不用心。《西遊記》這部書是偉大的,但在劇中為了突出吳承恩創作過程的坎坷經歷,圍繞這部書牽扯的人物太多,下至吳承恩身邊的親人好友師傅學生,上至達官顯貴皇親國戚,不管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統統都是為了《西遊記》這部書,甚至感染了整個大明朝。把一介書生的吳承恩塑造成了一個“猴痴”,還會猴拳,在邪惡勢力面前也是大義凜然,義正言辭,完全沒有一個書生特有的儒雅和城府,這樣離奇的改編讓觀眾大呼“太傳奇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田戰利)